课件38张PPT。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冰原、寒风、企鹅,从个体到种群,从种群到群落。无不揭示一个原理——整体不是部分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看来生物的整体具备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种群的特征。本节目录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1.通过阅读教材P60~63的内容,记忆、理解种群的数
量特征。
2.围绕种群密度的变化,理解种群四个数量特征的内
在联系。
3.结合教材P61的探究实验和P62的标志重捕法简介,掌
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生物圈组织器官种群1.完成右侧
生系统结
构层次:种群死亡出生迁徙不同年龄1∶11.完成右侧生系统结构层次:探究点一 种群与种群密度 种群同种全部自然区域1.种群的概念
(1)像图1鲤鱼和图2长江豚一样,都是在一定 内能够自
由交配繁殖的 生物的 个体,可以称为一个 。(2)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长江中所有的鱼 ( )
理由: 。
②长江中所有的成年青蛙 ( )
理由: 。
③长江和黄河中的鲤鱼 ( )
理由: 。
(3)根据以上推断,种群是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集合?
请说明理由。探究点一×××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还应包括幼年和老年个体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答案:不是。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
物的所有个体,其是由个体组成,但并非是个体数
量的简单相加,二者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长江鲤鱼个体具有的特征的是 ,
属于长江鲤鱼种群具有的特征的是 。
①性别 ②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③出生日期 ④年龄组成
⑤出生率和死亡率 ⑥性别比例 ⑦体重 ⑧空间特征
(5)下图表示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请判断A、B、C
名称。探究点一①③⑦②④⑤⑥⑧A:______
B:______
C:______物种种群个体2.种群密度的概念探究点一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1)观察图1和图2可以得知, (或 )内鲤鱼和
长江豚的个体数目差异很大,我们把这个衡量种群数量的最
基本的参数称作 。 2.种群密度的概念探究点一(2)下列说法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的是 ( )
A.长江中所有的鲤鱼
B.长江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长江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B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正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1)观察图1和图2可以得知, (或 )内鲤鱼和
长江豚的个体数目差异很大,我们把这个衡量种群数量的最
基本的参数称作 。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_
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多少
与种群密度呈 相关。探究点一1、对种群的理解探究点一2、对种群密度的理解(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不同生物在同一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也不一定相同。探究点一1.下列是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判
断正误。
(1)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表示一个种群
( )
(2)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
(3)可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
种群密度,而每平方米甘蔗地中甘蔗的
数量不能用来表示种群密度 ( )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之一
( )
(5)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并非固定不变的,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 √√× × 自然区域全部种群密度数量特征探究点二探究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 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参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等,估算法常用 和 。 1、样方法
(1)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3)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调查程序 探究点二2、标志重捕法不断移动位置原来的环境重捕标记个体数(3)计算公式:(4)注意事项:要使标志重捕法计算所得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与死亡
C.标记符号牢固,不易脱落,但应醒目,易于捕捉
D.有较多个体迁入或迁出调查区 A、B (1)调查对象: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的动物种群。
(2)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 →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1、标志物:
①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不能过分醒目,否则易被捕获;
③持续时间不能短于研究时间;
④牢固,不易脱落。
2、调查方法:
①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常采用样方法。
②对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探究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大强黑光灯诱捕小大探究点二探究点二2.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存在误差,请判断误差情况。
(1)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2)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捉过的兔子往往比较难被再次捉住。
(3)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4)取样过程中,当某个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时,应该换个位置取样。答案:(1) (2) (3) (4)____偏大偏大偏小偏大偏小偏小相邻两边和顶角随机探究点二探究点三 种群的其它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还具有其他数量特征、空间特征。1.201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 019 148人,与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时的人数相比,共增加6 281 414人,增长37.53%。
平均每年增加628 14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24%。全市常
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 977 000人。下图是该
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阅读教材并结合下面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种群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上海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_
。请在图中绘
出该地人口增长率曲线。 新产生死亡迅速增长探究点三(3)由材料还可以看出,能够影响上海人口数量增加的因素还有
。该因素的概念为: _
。
(4)由此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
影响是 (填“直接的”或“间接的”)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的(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种群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上海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_
。请在图中绘
出该地人口增长率曲线。 新产生死亡迅速增长探究点三2.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
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请阅读教材信息完善表格内容。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减小稳定增大≈><大于适中小于(2)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 该种群
的数量变化。预测探究点三(3)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
组成,则属于增长型的是 、属于稳定型的是 、属
于衰退型的是 。ADFCGBE探究点三3.无公害蔬菜的培育过程中,当预测到昆虫种群密度增加时,
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正
常的 ,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种群
,从而降低种群数量。由此可见,种群的 _
也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含义为种群中 _
的比例。包括下面三种类型:
(1)♀>♂→种群密度 ;
(2)♀≈♂→种群密度 ;
(3)♀<♂→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出生率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4.由此看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
群密度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性别比例答案:间接的。
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探究点三5.种群的空间特征位置状态集群随机(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或
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2)类型:布局探究点三出生率性别比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探究点三探究点三3.下列是对种群特征概念图的分析,
判断正误。出生率死亡率④③②①(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
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 ) √√探究点三出生率死亡率④③②①(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4)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 )
(5)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
(6)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
于图中的①② ( )× √√× 五点取样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123451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
答案:C2345解析:A项稻田里所有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
是一个种群。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的种
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
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错误。D项同一块草地中所有
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迁出和迁入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④生态系统的简单和复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12345解析: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出和迁入,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12345解析: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
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选项指的
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亡
率;而C选项指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
计数法答案 D345125.下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5(1)A属于____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_______时期。
(2)B属于____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__。
(3)C属于____型,这类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____
_____ 。越来越小 增长发展衰退稳定比例312适中1345(4)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大量诱杀稻田内某种害虫的
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导
致该种群______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______
的目的。
(5)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这样有利于鱼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中____所示的类型。
密度 性别比例出生A2课件45张PPT。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有效遏制蝗虫灾害需要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3年8月9日湖南省林业厅
发布信息:受持续晴热干旱天气
影响,从7月中旬至8月初,长沙、
益阳、常德、邵阳、娄底等多地
发生蝗虫灾害,受灾面积从23万
亩增加至31万亩,并有进一步扩
散蔓延趋势,灾害对竹产业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湖南已采取三大措施遏制蝗虫病害:诱杀成蝗;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加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明年防治打好基础。本节目录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1、阅读分析教材P65细菌数量增长的实例,学会建构
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教材P68~6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结合教材P66图4-5,理解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
模型。
4、结合教材P67图4-6,理解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
模型。 根据实例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S”型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指导实践。 1.请在下图中填写影响种群密度(数量)的因素 年龄组成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性别比例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都有 的倾向,
但物种内的个体数却能保持稳定,这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存在 的缘故。过度繁殖生存斗争3. 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它
可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再运用逻
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及规律。数学模型4.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试结合提供的材
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于 , ,水葫芦
的数量急剧增长。
(2)图2由于 ,目前海洋渔业资源正在枯竭。我国已制定
政策,以恢复鱼群数量,保护渔业资源。 环境适宜没有天敌过度捕捞休渔区和休渔期(3)图3中若牧民为取得经济利益而增加放牧量,可能造成 ____
,所以一定要 ,保护草原。草场合理放牧退化,甚至沙漠化 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试分析下面某种细菌在某条件下分裂繁殖的规律,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思考题,掌握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探究点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探究点一1.若该细菌的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请你仔细观察细菌分
裂繁殖的规律,完善下表。51224816569探究点一2.观察上表中细菌数量(N)和繁殖代数(n)之间的关系,写出相
应的方程式: 。1.若该细菌的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请你仔细观察细菌分
裂繁殖的规律,完善下表。N=2n探究点一3.根据所得到的方程式,在给出的坐标系中画出细菌种群数量
增长的曲线。4.上述得到的方程式和曲线图,实际上是在用某种恰当的数学
形式来表达种群数量的变化实质。请思考同数学方程式相比,
曲线图有什么优点?答案: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
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探究点一5.我们从曲线的走向分析可以预计: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
、气候 和没有 等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
不会受 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增长。答案:不会。因为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有限,空间等也有限,
细菌不可能无限繁殖。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检验或修正。充裕适宜敌害种群密度增加6.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
吗?为什么?如何验证你的观点?探究点一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和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探究点一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
C.2·
D.m·23T指数3TD 探究点二探究点二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探究点一”只是对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在自
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试结合提供的材料完
成思考: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如图甲)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图乙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1.从图乙看出,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增长的形式,即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是“ ”型。J探究点二2.类比前述细菌种群数量模型构建过程,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该种群每年的增长
倍数都保持不变),则:
(1)一年后种群数量N1= ,两年后种群数量N2= ,
t年后种群数量Nt=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
的数量)。N0×λN0×λ2N0×λt(2)若λ>1,请绘出数学方程式Nt=N0λt中种群数量Nt随t的变
化曲线图探究点二1.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 部分占 数量的比例。
2.“J型”曲线中年增长率公式可表示为种群增长率=(Nt-Nt-1)/Nt-1=λ-1,由于λ是个定值,则种群增长率也是个定值。若λ=1,种群数量 ;0<λ<1,种群数量则 ;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中 。3.“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如图所示:减小灭亡不变增加初始探究点二2.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个体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一个)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丁 C.丙、甲、乙 D.丁、乙、丙 2n指数式等差不再C探究点二探究点三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连续6天,得到一曲线模式图(如图):1.该模型曲线类似于英文字母 ,因此称为“ ”型曲线,此
类曲线形成的原因有:① 有限;② 增大,
导致 加剧;③ 数量增加等。S资源和空间种群密度天敌种内竞争S答案:不是;不一定;
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所生存的环境条件。2.B点:出生率 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 ;
C点:出生率 死亡率,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种群
数量趋于 ,种群数量达到 (即K值)。大于最大等于零稳定环境容纳量3.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K
值一定相同吗?影响K 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点三4.K 值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分析:
(1)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K
值变 。建立 ,能改善其 ,从而提高
。
(2)若要控制鼠害,我们可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以便降低环境容纳量?答案:养殖或释放天敌、打扫卫生、硬化地面、将食物储存在
安全处。小自然保护区栖息环境环境容纳量探究点三5.K/2 值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分析:
(1)若要持续从池塘中获得鱼类资源,则应该使捕捞后鱼类
数量维持在B点,原因是 _
。
(2)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_
。 探究点三6.已知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即时
间——种群数量曲线的斜率),请绘出上述曲线的种群增长
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思考:(1)t2时种群数量为 ,t2时该种群
的年龄组成为 。
(2)t3时种群数量为 ,t2~t3期间该
种群数量的变化为 。K/2K增长型增加探究点三7.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 。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
的变化只有增长吗?逐渐减小答案:影响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增长外,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
而“J”型和“S”型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现象。探究点三1.“J”型和“S”型曲线总结2.环境遭破坏,则K值下降,改
善条件,则K 值上升,如图:探究点三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 左右,此时种内斗争也最激烈
( )
(2)c点种群增长速率明显减小只是由种内斗争引起的 ( )【方法连接】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探究点三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 左右,此时种内斗争也最激烈
( )
(2)c点种群增长速率明显减小只是由种内斗争引起的 ( )× × 【方法连接】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探究点三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3)处理好这种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需要考虑K值的大小 ( )
(4)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后,
在E点达到K 值,K 值将固定不变 ( )× 【方法连接】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探究点三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5)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 )
(6)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 )【方法连接】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探究点三探究点二探究点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沿着科学探究的方法完成该实验的探究 (1)提出问题: _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J消耗积累改变S(3)探究步骤
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 到试管中的培养液。
③将试管放在 ℃条件下培养。接种25(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呈“ ”型
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 、有害代谢产
物的 、pH的 ,酵母菌数量呈“ ”型增长。探究点四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用 计数,估算10mL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N0,然后连续观察七天,记录每天的数值。记录结果可设计成下面的记录表:显微镜探究点四 ⑤分析数据,画出曲线。进行数形转换,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画出下面的坐标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时间酵母菌数量(4)实验结论: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S探究点四2.思考与讨论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
(2)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_
_
。
(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
。
(5)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探究点四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
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必
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算其个数,只能估算。探究点四1.酵母菌数量的计数。2.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左图)及转化后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右图)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
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
见下图。关于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
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
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探究点四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
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
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B大BC√探究点四JS波动和
下降提出合理的假设检验或修正124531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
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答案:B4523解析: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
模型→检验或修正。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答案:B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
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是“J”型。呈“S”型增
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 时,只要
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 值。145233.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
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
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
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
照组 答案 C145234.在0.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从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指数增长期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该瓶中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约为400 答案 B145235.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时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时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型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环境阻力有环境阻力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实际增长数与理论值的差异145235.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45(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
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容纳量以下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 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 23课件54张PPT。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 下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本节目录第3课时 群落的结构1.通过对教材P71问题探讨中池塘群落的分析,能够
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结合教材P72~73的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理解群
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种群的种间关系。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形成种群,种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2.种群数量的增长有“ ”型和“ ”型两种类型。
3.下图为微山湖中鲤鱼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问题: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JS种群密度(1)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 点开始的。
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 点开始的。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 点。acb(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
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 点所代
表的水平上。
(4)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若在此点鲤鱼的种群
密度达到最大值,此点之后,受 的限制,
会加剧, 的数量也会增加,最终导致该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bd资源和空间种内斗争捕食者4.微山湖中还有荷花、水葱、芦苇、草鱼、虾、螃蟹、细菌、
放线菌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 。群落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
以下问题:探究点一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植食性鱼、
肉食性鱼、
微生物等各
种不同种群探究点一(2)已知肉食性鱼以一些小型鱼为食,小型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
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为食,植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和
水生植物为食,那么当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时,其他种群的数
量如何变化?答案: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
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
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
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数量减少。探究点一(3)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
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 ,
其含义为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探究点一种群
水平群落
水平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物种 判一判:下列描述是不是群落①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蒲公英 ( )
②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 )
③某菜市场上出售的鸡、鸭、鱼、蘑菇、木耳和蔬菜等所有
生物 ( )
④一片果园中的草本植物、小灌木、果树、动物、微生物等
所有生物 ( )× × × √2.结合教材第71页材料完成下图:研究问题的差异探究点一 群落的概念的关键点及内涵
如下:“同一时间”→随着时间
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
量会发生改变。“一定区域”→
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
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
关系。“各种生物”→包括这个
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集合”→不是简单随机聚
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同种繁殖生物进化生物种群同一直接间接相互适应生物种群生物个体探究点一种内种间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群落演替丰富度优势种群落种群自然选择进化种间关系集合体探究点一1.判断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说法的正误。(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 )
(2)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3)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
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 )
(4)群落一般都是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
(5)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
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 )× × × √ √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表为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和福建武夷山的生物种类数
据统计情况,分析表中数据思考:(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 有差别。
(2)上述差别我们可以用 来衡量,其概念是____________
。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 越丰富。物种数目物种丰富度探究点二探究点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表为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和福建武夷山的生物种类数
据统计情况,分析表中数据思考:(4)由表中信息推测地球纬度和物种丰富
度的大致关系,请用曲线表示出来。(5)请推理: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 。降低探究点二2.阅读教材P75~76,完善下面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
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并思考后面的问题。(1)实验原理
①土壤动物具有 、 、 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
⑤统计方法:一是 ,二是 。趋暗趋湿避高温取样器取样种类和数量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探究点二(2)实验步骤表层落叶诱虫器取虫诱虫器镊子表格丰富度探究点二(3)实验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
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
,群落结构也 。答案: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
群水平上研究动物数量特征的,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
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
b.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物种丰富度越多越复杂(4)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于用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探究点二答案: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根据调查水中小动
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
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
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②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思考应如何对研
究方法进行改进?探究点二探究点二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标明地点、时间,分别
统计,如实记录。
2.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3.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4.同样的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5.采集小动物时,常用诱虫器,其原理是土壤中的小动物有避
光的特性。探究点二2. 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分离收集装置,请填写下列空白:(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________的多少。
(2)进行这类丰富度的探究时,常用___
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物种数目器取样(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
用 ,动物种群密
度的调查常用________
,而土壤中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
。 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在热光源的作用下,土壤
中的小动物自动穿过土样
筛网的网孔进入收集瓶,说
明它们具有___ 、 、
的习性。 避光避高温趋湿取样探究点二(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
用 ,动物种群密
度的调查常用________
,而土壤中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
。 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该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________、
_____、______的习性采集小动物。
(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
还存活,不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
中,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_______。放回原地 避光趋湿避高温(2)在热光源的作用下,土壤
中的小动物自动穿过土样
筛网的网孔进入收集瓶,说
明它们具有___ 、 、
的习性。 避光避高温趋湿探究点二探究点三 种间关系 不同的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空间,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种间关系。阅读教材,结合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分析。1.下图为生态学家高斯选用在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上很接近的
两个不同物种的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
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饲料。一
段时间后种群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1)观察单独培养的结果曲线可看出:单独培养时 _
。探究点三(2)观察混合培养结果曲线图思考:
①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
中培养时,起初阶段(第4天以前)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
,其原因是 _
。 增加②随后(第4~16天期间)二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 _
,其原因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
的增加,相互之间对 争夺的结果。
③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随着双小
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 ,最终____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 的
物质,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争夺 。 食物大杀死对方食物探究点三(3)上述混合培养实验中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①由两种草履虫竞争结果可看出:
混合培养时, 草履虫的生存能
力强,像这种生存能力差别比较大的
两种生物竞争关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
化模式图如何绘制?竞争双小核议一议:我们可将曲线特点形象概括为什么呢? “你死我活” 探究点三议一议:我们可将曲线特点形象概
括为什么呢? “此消彼长” ②但若是生存能力相当的两种生物竞争关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模式图又该如何绘制? (4)在上述草履虫培养实验中,双小核草履虫和杆菌之间又属于
什么种间关系? 。捕食探究点三2.阅读教材信息,观察下图猞猁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猞猁与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前者为 ,后者为____
。 捕食者探究点三2.阅读教材信息,观察下图猞猁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读取方框所圈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8个时间段,从整体
上可以看出,每次波动都是 先增加达到波峰, 后增
加达到波峰; 先减少降到波谷, 后减少降到波谷。
并且雪兔的个体数量要比猞猁的个体数量 。 雪兔猞猁雪兔猞猁多探究点三 类比上述变化,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物种B捕食物种A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图:议一议:上述曲线的变化特点可概括为什么呢?
答案:“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
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
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探究点三3.下面为菟丝子缠绕在豆科植物茎上的示意图。 (1)菟丝子生长在大豆上属于 关系。
菟丝子是 型植物,体内没有 ,主要靠 在豆科植物的茎叶上吸取营养物质为生。
(2)依据图示推理, 得利,___
受害;宿主不可能全部死亡。
异养叶绿体寄生寄生种群 (3)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物种A寄生在物种B上的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图。议一议:上述曲线的变化特点可概括为什么呢?
答案:寄生者逐步增加,寄主逐步减少。 寄生探究点三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豆科植物幼苗期,根毛分泌的有机
物会吸引根瘤菌聚集在周围大量繁殖。
根瘤菌在分泌的纤维素酶作用下,溶解
根毛细胞壁,侵入幼根产生根瘤。在根
瘤内,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
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质盐类及水分,
以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它们又把空气中游离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并转变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 (1)像上述材料中所描述的豆科植物和根瘤菌那样,两个种群生
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种间关系,称作 。
(2)一种生物A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其共生生物B
的数量变化曲线。 互利共生议一议:上述曲线的变化特点可概括为什么呢?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探究点三 生物之间的寄生与共生关系的能量模型图可表示如下: 探究点三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例如,在农田中,相邻的同种作物之间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这就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竞争。
2.种内斗争与捕食的区别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捕食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例如:
大鱼吃小鱼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探究点三3.用图示表示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的逻辑关系
4.寄生与共生关系的异同点:
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探究点三探究点三3.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如图乙所示(1)甲为 关系,
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
与 的数量变化。
(2)乙为 关系,而
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
关系。
根瘤菌互利共生寄生捕食探究点三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
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X的种内互助与
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3)丙为 关系,在该
关系中处于劣势被淘
汰的种群为 ,这与
X的种内 有关,
实验后期X种群种内斗
争渐趋激烈的原因是
。竞争Y互助种群密度增加√ 探究点二探究点四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它们之间各有特点。观察下图,阅读教材P74~75并回答相关问题:1.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
(1)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 ,使群落
形成一定的 。不同的空间空间结构(2)图示指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判断依据是在垂直方向上具有
现象,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是 ,除此之外,还
有 等。
(3)影响植物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4)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吗?影响动物分层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分层光照温度和湿度光照强度答案:有。动物的分层现象取决于植物垂直结构所创造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探究点四探究点四(5)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现象?答案: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此原理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进行套种、立体养殖。 2.由图2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图示的结构外,群落在空间上还具
有 ,其影响因素有 等因素,主
要表现特征是 分布。水平结构光照强度、地形、湿度镶嵌探究点四1.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
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
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
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垂直结构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内部无垂直结构,如一片
玉米地中植株高矮不齐,不能称之为垂直结构。4.请判断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描述的正误。(1)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
(3)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
(4)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 )
(5)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
( ) × × √ √ √ 探究点四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12341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A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
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
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234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12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
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
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
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34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234
A.米草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 D341241234.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B.__;C.__;D.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寄生一般不会使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 寄主全部死亡③②①④41234.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为什么?②④ 答案:曲线①中,b先于a增加或减少,则b为兔,兔死亡,对a(狐)不利;曲线②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
履虫有利;曲线③中,b(根瘤菌)死亡,对a(豆科植物)
不利;曲线④中,b(噬菌体)死亡,对a(细菌)有利。41234.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课件32张PPT。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从上述实例看出,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群落的演替。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北麓漠河境内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从5月6日起燃烧,到6月4日全部扑灭,历时整整一个月,着火面积101万公顷。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1/19从地球上永远消失。火灾后,林业职工积极植树造林,经过20多年的努力,火灾区又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本节目录第4课时 群落的演替1.结合教材P79图4-14、P80图4-15理解群落的初生演
替、次生演替过程。
2.结合教材P81图4-16和思考与讨论,说明人类活动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关注相关政策。理解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1.群落以 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________
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
机体。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四种: 、 、____
和 。
2.区别不同群落的最主要特征是 ,其衡量指标
是 。
3.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__
植物,草原群落中则是 植物占绝对优势。
4.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
定的 ,包括 和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木本草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种群5.从纬度上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 ;从
海拔上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推
理,从时间推移上看,不同的时间内,同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
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解决吃的问题就是一个首
要任务。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加上很多地区
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陷入“越垦越
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
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改善这种局面,
国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该政策一定
能达到目的吗? 答案:退耕还林。退耕不一定就能还林,
必须提供适宜的条件。逐渐增大降低不同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
的。阅读教材,结合提供的材料,试探讨群落的变化规律。探究点一 演替的类型 1.演替的概念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直到1934年,植物才逐渐的繁茂起来形成小树林。数据统计如下:(1)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长达50年的时间内,该地区生物
由灭亡到形成小树林。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了一个
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 。演替(2)群落是一个 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探究点一2.初生演替
光裸的岩地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最终会演替出森林。阅读教材P79图4-14,分析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据上图分析裸岩地上的演替过程
A裸岩阶段→B 阶段→C 阶段→D 植物阶段→
E 阶段→F 阶段。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探究点一(2)像这样,在一个 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
替。例如在 、 、 上进行的演替。
(3)请思考: 从来没有彻底消灭了沙丘火山岩冰川泥①地衣是六亿年前地球陆地的首批客人,它能首先定居在光
裸的岩地上,因为它可以分泌 从而加速岩石风化形成
土壤,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 ,这说明___________
。
②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而是地衣?有机酸生物可以改变环境增多答案: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
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⑤从裸岩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结构由 到 ,总
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不断在 。 探究点一③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
取代地衣?答案: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了地衣。答案: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简单复杂增加④经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逐渐演替为森林。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吗?探究点一3.次生演替下图是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据图思考:(1)由图看出其演替的过程为:
弃耕的农田→ → →森林。一年生杂草灌木丛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其他繁殖体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后农田上(2)像这种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 基本保留,甚至
还保留了 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
次生演替。例如 、 、
的演替 。探究点一3.次生演替下图是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据图思考:(3)结合初生演替思考:所有的演替都能演化为森林吗?答案:①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一般来说,在气候适
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形成森
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受到水分的限制,群落
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
阶段。②一般群落的演替都是越来越复杂,但有些演替
可能会变得简单,例如荒漠化。探究点一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缓慢较快长短彻底消灭土壤条件点击探究点一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点击探究点一2.演替的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
变化的有序过程,具有可预见性或可测性。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
的变化。
(3)大多数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
种多样性增加。
(4)大多数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
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探究点一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 )
(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
物理环境无关 ( )
(3)初生演替进行缓慢,次生演替出现和发展得较快 ( )
(4)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
竞争明显 ( )
(5)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 )
(6)大多数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
性的提高 ( )× × × √ √ √ 探究点二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阅读下面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事例,回答问题。 如图,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是不一样的: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等植物;轻度踩踏的地方,则生长着茎秆高度介于二者之间的狼尾草等植物。 1.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 。群落的演替探究点二2.请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
的演替?又有哪些活动可能促进现有群落的发展而引起群落
的演替? 答案: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的例子: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促进现有群落的发展的例子: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 答案: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3.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
理利用草原?探究点二4.你认为在河流、湖泊、海洋地区,从防止群落的演替出发,
应采取哪些措施?
5.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自2003年起施行《退耕还
林条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采取这项措施的首要目
标是 。
6.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 和 进行。 答案:减少水污染;制定休渔区、休渔期等。改善生态环境速度方向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并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从而影响群落的演替。
(1)自然资源利用: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如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等,导致演替过程会相当缓慢,甚至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保护性的行为会推进群落的演替进程。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探究点二 (2)外来物种的引入: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3)群落的次生演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深刻。
(4)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探究点二
2.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是我国西部
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
群落类型。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
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
。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
来说属于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各举两例)次生演替种子的数量和散布、生物的繁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探究点二 (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
完全一样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会发生变化,而且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次生演替初生演替123451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 C23452.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 (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答案:C12345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
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初生演替的开拓者是地衣,地衣能为苔藓提供
可生存的基本营养。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
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
控制之下
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
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123答案:D45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
林、填湖造地等。但是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
还湖,还可以改造环境,这些人为措施对于群落的
演替均有积极的作用。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
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答案:B34512解析: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A项
不对(另一些生物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群落);如果在干旱
的沙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
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都错。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
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
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
是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45苔藓阶段 土壤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312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是______。
A.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阶段B54312课件24张PPT。第 4 章 章末整合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垂直结构初生演替“J”方法一 比较法辨析物种、种群和群落【典例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 ( )
①所有的朱槿
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
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杂草和无机环境
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
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
⑥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环境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B 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同一物种的个体间
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可育的后代 种群密度、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年龄组
成和性别比例 物种的丰富度、群
落的空间结构、群
落的演替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部分,其中种群 是群落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属于一个物种。一个群落包含该地区所有的种群和所有的物种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B.同一时间的一定区域内,全部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
全部不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群落
C.种群和群落都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所以有共同的结构
特征
D.研究种群与群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在探究生命系统
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C 方法二 巧妙解读与年龄组成有关的图示 【典例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
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D 1.模式图
(1)图解: (2)析图: >增加增长型≈波动稳定型<降低衰退型2.曲线图
(1)图解: (2)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 ;而图乙则相反,应为 。增长型衰退型3.统计图
(1)图解:右图A、B为两个国
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
纵轴表示年龄,横轴
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
总人口的百分比。 (2)析图: ①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 。
②A国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为 。
③B国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 。
④B国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
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 问题。 1∶1稳定型增长型老龄化4.柱形图
(1)图解: (2)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 。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 。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 。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2.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
终发展趋势是 (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 方法三 “S”型曲线的变形分析 【典例3】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B 首先我们应明确各曲线
的特点,辨析纵、横坐标的
含义,然后再结合种群的数
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答题。注意:种群增长率不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
种群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
如果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那么该种群的增长率为(b—a)/a,增长速率为(b—a)/一年。由图1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由
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图1T1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T1点曲线斜
率最大;图1T2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对应
图2T2点曲线的斜率为0,种群数量最大。
在图2中,根据“S”型曲线的特征,不难得
出T1对应的点,即为K/2值。在“S”型曲线
中,随着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增长率应该是一直下降的。 3.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
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
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方法四 巧判种间关系曲线【典例4】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
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
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
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
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
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甲、乙、丙曲
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捕食竞争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劣势枯草杆菌方法四 巧判种间关系曲线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
情况
C.曲线丙在c~d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
前者占优势
D.曲线甲在a~b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
草杆菌数量减少√双小核草履虫枯草杆菌大草履虫 首先确定它们是属于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然后再根据它
们之间的具体关系确定其归属。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四种,前三种关系往往
都能用曲线图表示。一般以两条曲线表示两种生物的数量随时间
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互利共生竞争捕食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
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
“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1)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他们为____关系。
(2)因为 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捕食它;
(3)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即使没有水螈的捕食,三种蝌蚪将呈“ ”型增长。竞争蟾蝌蚪√锄足蟾蝌蚪 S方法五 区分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的方法【典例5】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1mL菌液的总菌数=(A/5)×25
(或16)×10 000×B(A为5个格中总菌数,B为稀释倍数)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动物微生物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中个体总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所含标志个体数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
÷样方数5.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 )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法收集小动物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