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用概念图来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阅读教材“资料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 1.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 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水。
(2)草履虫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直接来自于水,产生的代谢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3.如图是人体血涂片的显微图
(1)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共同构成血液。
(2)红细胞携带的氧气直接来自于血浆,这些氧气又是在肺部经气体交换从外界吸收来的。
4.多细胞高等动物和单细胞生物相比,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不同,不能(能,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导入
观察上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提示 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 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
探究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
图1和图2分别为人体体液的主要组成图和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阅读教材后完善图1和图2并思考回答:
1.内环境的概念
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液体组成。图2中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为组织液、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体内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之为内环境,它是指细胞外液。
2.结合图2和教材信息填充下面的图和表
比较
存在部位
来源
生活细胞
组
织
液
组织细
胞间隙
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代谢产生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
血浆
血管
从消化道吸收;从组织液中吸收;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各种血细胞
淋巴
淋巴管内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小贴士 ?1?淋巴循环概述: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有瓣膜,可阻止淋巴倒流,因此,淋巴循环一般是单向的。
?2?毛细血管: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一般仅能容纳1~2个红细胞通过。毛细淋巴管与其相似,其管壁也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起点是盲管,封闭状,数条毛细淋巴管可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条最大的淋巴管,它们分别通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3.完成血浆的主要成分示意图,然后分析:
(1)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
答案 不是,是细胞内液的成分。
(3)血浆、血清、血液,都属于内环境吗?
答案 不是。血浆和血清是,血液中含血细胞,不是内环境成分。
归纳提炼
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2.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的内环境。
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其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4.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活学活用
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请判断下列有关此图叙述的正误:
(1)②可进入A、C、D ( )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② ( )
(3)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 )
(4)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即②中( )
(5)①中含有的成分很多,例如O2、CO2、血红蛋白、H+、H2O2酶、激素、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 )
答案 (1)√ (2)× (3)√ (4)× (5)×
解析 根据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特点确定A为毛细血管,D为毛细淋巴管,进而确定B为血细胞、C为组织细胞,相应的液体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组织液与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与淋巴的交换是单向的,故(1)对;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故(2)错;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故(3)对;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直接进入①血浆中,故(4)错;(5)中血红蛋白、H2O2酶和载体蛋白不是内环境成分,不可能在①血浆中,故(5)错。
方法链接 (1)巧识内环境示意图
首先根据有无盲端区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然后明确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依据箭头指向搞清相互转化关系。
(2)巧辨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属于,则一定是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属于,则一定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体内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属于,则一定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探究点二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到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1.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试分析渗透压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然后分析: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1) 尽管血浆中蛋白质质量高于无机盐,但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Cl-,其原因是 单位体积中Na+、Cl-的微粒数量远高于蛋白质。
(2) 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水分向组织液渗透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3) 人红细胞的浓度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的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的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z>x>y。
2.pH
(1)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与HCO、HPO等离子有关。
(2)人体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请在下图中画出运动前后血浆pH的变化曲线。
答案
3.温度
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其重要意义是维持酶的正常活性。
归纳提炼
1.组织水肿的成因分析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
组织水肿
↑
→组织液溶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2.影响细胞外液酸碱度变化的物质包括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和食物中的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乳酸、丙酮酸都会引起细胞外液酸性增强,pH降低。
3.发烧时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活学活用
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分析完成: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1)②属于________,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③属于______,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________。
(3)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 ( )
A.恒定不变 B.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变化很大
(4)长期劳动导致手上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应属于________。
问题导析 (1)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故属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
(2)②和③相比,蛋白质含量较高,故②属于血浆,③为组织液。
(3)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等。
答案 (1)血浆 蛋白质 (2)组织液 增多 (3)B (4)组织液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因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故属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为组织液,血浆蛋白减少则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稳定不变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探究点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获取营养,排出代谢废物。阅读教材,分析下图:
1.图中结构:①毛细血管壁,②血细胞,③组织细胞,④毛细淋巴管壁,⑤淋巴细胞;A血浆,B组织液,C淋巴。
2.据图思考并完善下表内容
物质类别
转移途径
相关系统
养料(如
葡萄糖)
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废物(如
尿素)
组织细胞→→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
→体外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O2
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
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CO2
与O2的转移
途径相反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3.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细胞动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必须借助于内环境这一媒介,同时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及相关器官的参与。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归纳提炼
活学活用
3.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问题导析 (1)通过分析该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2)内环境与Ⅰ交换的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3)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4)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
答案 B
解析 分析可知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的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Na+、Cl-、葡萄糖等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
1.下列有关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C
解析 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构成内环境。人体内的很多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如泪液、尿液、消化液,因为泪腺、膀胱、消化道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成分。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 C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血浆pH的稳定与HCO、HPO等离子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推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被称为____________。
(2)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名称:
答案 (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如图所示
解析 内环境在组成上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血浆存在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在组织细胞间隙,淋巴则存在于淋巴管内。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是单向的。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液 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 A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和胃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唾液淀粉酶 ③二氧化碳和氧气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③ B.②③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位于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位于唾液中,唾液腺通过管道将唾液排放到消化道,并不进入细胞外液,故唾液淀粉酶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正确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淋巴的运输是单向的,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流向淋巴的是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4.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
B.组织液与血浆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答案 B
解析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离子可相互交换,血浆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离子的浓度。组织液中的离子可进入淋巴,组织液与淋巴的Na+浓度接近。组织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就是血浆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知识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5.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海鱼在淡水中 ( )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 B
解析 海产鱼类适应高盐浓度的环境,在淡水中,无法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很容易导致死亡。
6.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
答案 D
解析 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渗透压越低。
知识点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答案 A
解析 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C
解析 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有关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的①、②、③依次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能力提升
9.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答案 A
解析 观察题图,根据所学的知识: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当丙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时,丙与乙的关系成立,A错误。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病变,B正确。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10.如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的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
A.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淋巴
B.图中③表示血浆,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②中
C.③⑤都是代谢的主要场所,二者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
D.②产生的CO2必须经过③才能排出体外
答案 B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毛细血管壁、成熟的红细胞、血浆、组织细胞和组织液。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血液的液体成分是血浆,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细胞是代谢的主要场所,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中很少;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
11.某些不法分子在奶粉及奶制品中加入了三聚氰胺,它可以使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虚高,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不能被利用,会在肾脏中形成结石,它进入肾脏中的途径为( )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细胞内液
答案 B
解析 结石是由于三聚氰胺黏性强,在随尿液排出过程中与钙质结合而形成,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所以它主要是由血浆运输进入肾脏中的。
12.当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时,受伤部位会出现青紫且局部水肿,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①破裂,C液外流,B液渗透压升高
B.①破裂,A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C.②破裂,B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D.②破裂,B液外流,A液渗透压升高
答案 B
解析 在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后,受伤部位皮下青紫是因为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含红细胞)外流到组织液,造成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13.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曾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这种情况属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 (2)自由扩散 6 (3)②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4)③ 肾小球肾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2)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线粒体的路径是:O2→从红细胞出来(一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二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6层。(3)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区别是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因为血浆蛋白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4)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水分向组织液渗透增加,组织液量增加。
14.左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右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血浆________、组织液________、细胞内液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D C (2)A (3)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解析 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如果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在小肠中经运输进入血液。
个性拓展
15.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________
3
0.9%
③________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偏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相应的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高 ②分组更精细 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 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航】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HPO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答案 C
解析 毛细血管壁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透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进入细胞间隙,因此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升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加。
知识点二 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作用
4.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 )
A.H2CO3/NaHCO3 B.NaH2PO4/Na2HPO4
C.NaHCO3/NaH2PO4 D.NaHCO3/Na2HPO4
答案 D
解析 剧烈运动后产生的是乳酸,呈酸性,所以参与调节的应是碱性物质。
5.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答案 B
解析 剧烈运动消耗了营养物质,产生了乳酸和大量热量,使血浆中乳酸含量上升,由于存在HCO、HPO等离子会与乳酸中和,使乳酸含量继而下降,pH变化很小;产热增加,同时会以出汗等形式散热,体温变化不明显;排汗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略有上升。
知识点三 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6.如图是体液各组成成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
(1)C、D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
(2)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________完成的。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__。
(4)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
答案 (1)细胞内液 淋巴 (2)毛细血管壁 (3)自由扩散(渗透) (4)肾、汗腺、肺
解析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方式实现的。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大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由于题干中出现了消化道,从对称性考虑,所以应答:肾、汗腺、肺。
基础落实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答案 A
解析 人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 D
解析 “水泡”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其去向为血浆和淋巴。
3.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
A 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小肠腔
答案 B
解析 小肠壁的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并且绝大多数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都是组织液。
4.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淋巴 D. 组织液
答案 B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 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HPO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答案 C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
能力提升
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 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液中进行
答案 C
解析 图中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浓度降低,会使C液(组织液)增多;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可以形成H2CO3,作为缓冲物质维持血浆pH的稳定;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酶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又叫做内环境。A项中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中酶的合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C项丙酮酸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是在线粒体内发生的,不属于内环境范畴;D项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
8.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③可进入A、B、D
B. 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误选A,认为组织液不会进入血细胞。实际上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进入血浆后,再进入血细胞中。由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 ③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通常不直接吸收蛋白质,因其是大分子物质;组织液只有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10.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浓度
C.正常人的血浆呈强酸性
D.生物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答案 A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1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 A
解析 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促进组织液的生成。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的增加,淋巴的生成也增加。
1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 A
解析 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的,其中③是主要的途径;O2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具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媒介。
13.右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毛细淋巴管,2为红细胞,3为血浆。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是血浆,正常情况下,渗透压均高于4,只有当4渗透压高于3时,才会出现组织水肿;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比3的少。
1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才能被①利用,氧气主
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
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多的物质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
物质。
(7)①内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②③ (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血浆蛋白减少、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 (5)二氧化碳、尿素等 (6)7.35~7.45 缓冲 (7)适宜的温度 pH
第2课时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稳态的含义。2.从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结合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3.通过探究实验概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重难点击] 1.内环境稳态的含义。2.人体血浆pH的调节。
1.填写图1中各部分液体的名称,并完善图2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2.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人体肝细胞产生的尿素排出体外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③→②→⑤→⑥(①细胞内液 ②循环系统 ③血浆 ④组织液 ⑤泌尿系统 ⑥体外)。
3.人体的调节系统除了免疫系统外,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4.人体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 ℃左右。人的血浆渗透压正常情况下约为770kPa,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课堂导入
十年前,家住阜阳市的悦悦因食用蛋白质含量少的劣质奶粉,成为“大头娃娃”事件的受害者,十年后,瘦弱单薄的她和当初浮肿虚胖的形象判若两人,悦悦摊开双手,两根食指却无法伸直。为什么缺少蛋白质会导致水肿呢?内环境理化成分的稳定有什么意义呢?
探究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结合下面的材料,了解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
1.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请分析: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该人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等物质的含量超标,说明他可能患有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可见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2.下图为某正常人与其父母的体温日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_℃,而且,人的体温随昼夜不同发生变化。
(2)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3)健康的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状态是通过机体的调节实现的。
3.通过上述分析,归纳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小贴士 内环境稳态的事实:pH(7.35~7.45),温度(37 ℃左右),血糖浓度(0.8~1.2 g/L),渗透压(770 kPa时)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归纳提炼
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
(1)内容: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稳态,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H、温度等。
(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影响稳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的正误。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 )
(2)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 )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 )
(4)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 )
(5)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 )
答案 (1)√ (2)√ (3)× (4)× (5)√
解析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只有在生病的情况下,某些成分才偏离正常范围,因此,分析内环境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的代谢情况。
探究点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稳态的重要意义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结合图示完成下面的思考:
1.由图示构建下列模型
2.从上述分析看出: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相关的系统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归纳提炼
1.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
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
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
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
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
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2.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一定会发生疾病;若发生疾病,内环境稳态不一定遭到破坏,比如植物人的稳态是正常的。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活学活用
2.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D.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
问题导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动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会失水皱缩。
(3)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有一定限度。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较高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失水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细胞外液的温度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
探究点三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体具有维持稳态调节的机制,下面我们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
3.结果分析与结论
材料
图示
结果
自来水
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缓冲液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小贴士 进行该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4)生物材料至少选两种进行实验。
(5)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
归纳提炼
人体血浆中维持pH平衡的机制
活学活用
3.回答有关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问题:
(1)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这主要是________在起作用。
(2)剧烈运动时,肌肉会产生________,血浆pH有下降的趋势,但实际仍维持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是:乳酸和NaHCO3/H2CO3中的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再分解产生CO2和H2O,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3)pH稳定主要是为了保证____的活性。
答案 (1)7.35~7.45 缓冲物质 (2)乳酸 NaHCO3 乳酸钠 H2CO3 (3)酶
解析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都会使血液pH发生变化。但血液的pH却不会变化过大,而通常在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在起作用。
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 D
解析 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解析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
A.酶促反应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异常 D.血糖含量偏高
答案 C
解析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4.2013年全运会在辽宁举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答案 D
解析 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生成的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5.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通常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当血液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浆pH低于________,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被分解成_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___________,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这样,血浆pH就相对稳定了。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血浆pH不会升高。
(4)由上述看出,血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浆_____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 (1)7.35~7.45 H2CO3 7.35 水和CO2
(2)下降 NaHCO3 乳酸钠、水和CO2
(3)NaHCO3 肾脏 (4)H2CO3 NaHCO3 pH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
A.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B.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状态
C.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D.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包括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A、B错误,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超过内环境的调节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机体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故D错误。
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 A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3.下列不能作为人体内环境指标的是 ( )
A.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B.血浆渗透压和pH值
C.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
D.24小时尿量和尿比重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的度量、评价是它的各种理化性质指标,如血氧含量、pH值、渗透压等。而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是整个人体宏观的生命活动指标,不是内环境的理化指标。
知识点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稳态的重要意义
4.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答案 D
解析 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5.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答案 B
解析 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6.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 C
解析 人屏住呼吸时,与外界环境不发生气体交换,从而使CO2大量积累在血浆中,刺激呼吸中枢,进而使呼吸加快,但不是由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故选C。
知识点三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7.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盐酸和NaOH加的过多,pH会明显下降和上升,故选D。
8.在等量的下列液体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最大的是( )
A.自来水 B.肝匀浆
C.马铃薯匀浆 D.磷酸缓冲液
答案 A
解析 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会引起溶液pH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量和溶液对pH的缓冲能力。在等量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的大小是由溶液的缓冲能力决定。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pH变化小。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pH变化大。
能力提升
9.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 D
解析 稳态被破坏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影响了细胞内酶的活性。
10.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11.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
12.某体检者的血浆、肾小管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有E、F两种物质,其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请判断E和F分别是 ( )
血浆
肾小球
输尿管
E
0.03%
0.03%
2%
F
0.1%
0.1%
0%
A.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
C.尿素、蛋白质 D.尿素、葡萄糖
答案 D
解析 尿液中尿素含量高,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血糖浓度近似为0.1%。
13. 如图表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曲线BC段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乳酸主要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主要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主要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BC段乳酸的浓度逐渐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乳酸可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H2CO3分解为CO2和H2O,CO2经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14.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3)降低 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钠和磷酸氢二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5
解析 (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个性拓展
1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 mL 0.1 mol/L的盐酸,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测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滴加盐酸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解析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以便与加入盐酸后的pH作比较,得出pH稳定与否的结论。(2)清水组加入盐酸,酸性增强,pH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作对照。清水组不能维持pH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从坐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3)本实验从加酸的角度探究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为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
第2课时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目标导航】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4.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1.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2.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1)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2)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原理及结果
1.原理分析:在实验中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绘出用盐酸或NaOH分别处理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后相应的pH。
变化曲线如下: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保持窄幅波动变化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血糖在0.8~1.2 g/L等。
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题中A项是指稳态的调节,C项是指稳态维持的基础,D项是稳态的生理功能。
知识点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 )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答案 C
解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等。人发烧即温度不能处于稳态水平,而温度是代谢催化剂——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发烧时温度过高使消化酶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食欲变差。
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解析 现在的观点认为免疫也是一种调节方式,和神经—体液调节相互作用。
知识点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需要同学们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地记忆和理解。稳态是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温度、pH、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只是内环境稳态的某个方面的稳定,不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6.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有多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会影响细胞的代谢。
知识点四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7.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
基础落实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答案 A
解析 内环境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内环境的稳态是各种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的状态。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氨基酸平衡 ⑥CO2、O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为组织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条件,理化性质、成分包括:①水含量,②气体成分如O2、CO2稳定,③无机盐含量,④有机小分子成分及含量如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⑤各种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⑥内环境渗透压,⑦酸碱度,⑧温度等。
3.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 D
解析 依据现代稳态概念分析作答。
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地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答案 D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都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答案 B
解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酸碱平衡的调节不需要许多系统参与,稳态受外界环境影响。
能力提升
6.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 D
解析 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的发生;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比如遗传病。
7.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意义。分析如下:
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血浆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呼吸运动的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9.下图为某单位“职工队”与专业运动员在一次足球比赛前后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单位:mg/mL)。
(1)比赛前阶段“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比赛的后半场“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有所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比赛过程中,专业运动员的血液乳酸含量始终比“职工队”队员低,主要原因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专业运动员偶有定性运动,以极快的速度去争夺足球,此运动过程中生成ATP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骨骼肌相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呼吸加快加强,使骨骼肌获得了较多的氧气,有氧呼吸加强
(3)专业运动员的呼吸肌和心肌发达,肺活量和心输出量均较大,能较好地满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对氧气的需要
(4)剧烈运动时,短时间内生成ATP的能量来源于磷酸肌酸中高能磷酸键的转移
解析 在剧烈活动过程中,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ATP的量增加,而通过增强呼吸运动不能满足人体对ATP的需要,且造成人体相对缺氧,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使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迅速增加。剧烈活动后,人体对ATP的需要量减少,仅靠有氧呼吸就能满足;同时,乳酸和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起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碳酸,碳酸会分解,生成的CO2通过加强呼吸运动排出体外,以保持稳态。专业运动员呼吸肌和心肌发达,肺活量和心输出量均较大,能较好满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对氧气的需要,无氧呼吸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剧烈运动过程中专业运动员血液中乳酸含量比普通人低。人体内磷酸肌酸可以暂时贮存能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生成ATP和肌酸,弥补人体内ATP的不足。
10.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中水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还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
答案 (1)自由扩散 营养物质 (2)A、B、D 消化液
(3)汗液 毛细血管 (4)双向 单向
(5)渗透 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 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消化道吸收水是以自由扩散(或渗透)方式进行的。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代谢终产物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另外肺和皮肤也可排出部分废物。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d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实验拓展
11.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
,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___ _,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组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2CO3、乳酸 pH试纸、滴管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乳酸(或Na2CO3)
③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或乳酸)
(3)试管1 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 试管1 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 参与pH调节的缓冲对主要是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设计实验步骤时注意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题意给出步骤分两个组,两组的意图是加酸或加碱,二是每组有3支试管,根据给出的材料及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是蒸馏水、血浆、缓冲液。结果的预测及结论的得出应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推出。
章末整合(一)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答案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物质交换 ④酸碱度 ⑤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方法一 巧辨内环境的成分
典例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淋巴、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B.抗体、胰岛素、细胞液、氨基酸
C.血浆、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D.胃液、葡萄糖、激素和有氧呼吸酶
答案 A
解析 A项中淋巴为内环境中的液体,其他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B项中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其他为内环境成分;C项中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其他为内环境成分;D项中胃液是胃内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液体,有氧呼吸酶属于胞内酶,其余为内环境中的成分。
方法链接
判断某种成分是否为内环境成分的方法
(1) “对号入座”法:确认该成分是否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中,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及淋巴中的一切物质均可看作内环境成分。如: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分、尿素等。
(2)排除法: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可依此排除。
①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有关的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②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及其成分。
迁移训练
1.人体血浆中不具有的物质是 ( )
A.乳糖 B.Ca2+ C.尿素 D.性激素
答案 A
解析 乳糖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血浆中的糖类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
方法二 巧解内环境示意图
典例2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③可进入A、B、C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A、B、C、D分别为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液可进入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组成体液,其中淋巴、组织液、血浆构成内环境;尿素分子要排出体外,能由③进入④,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O2先排到组织液中,再进入血浆,最终被排出体外。
方法链接
示意图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图形化,即将题目中的信息蕴含在生理结构图中。解答此类题,要认准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然后综合分析、挖掘示意图的内涵与外延,将图形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准确地用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完成“图→文”转化。最后,一定要将“对图形的认识”与所学的基础知识、原理进行印证,以判定“图→文”转化的正确与否,以及各选项的真伪。
迁移训练
2.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
(3)图中a~d,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和b之间隔以__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3)d、a a、d (4)细胞膜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解析 图中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O2、CO2以自由扩散运输,因此组织细胞内的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
方法三 巧算物质出入内环境各部分时的穿膜层数
典例3 (2012·银川质检)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
答案 D
方法链接
计算某物质运输过程中通过的生物膜层数时,首先要掌握具体的运输途径,然后要知道毛细血管壁、小肠绒毛壁、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物质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2层细胞膜,而每层生物膜应包含双层磷脂分子,即一层生物膜=一层磷脂双分子层=两层磷脂分子层。
下面以O2由肺泡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及葡萄糖由小肠肠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为例,分析跨膜层数的计算。
(1)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分子的跨膜层数分析
肠腔中葡萄糖分子→跨越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跨越小肠绒毛周围毛细血管壁入血浆组织处毛细血管→跨越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共跨越三层细胞及一层细胞膜(共计7层生物膜,14层磷脂分子)。
(2)O2由肺泡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时的跨膜层数分析
与葡萄糖分子不同的是①O2进入血浆后,需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且出血浆时需先与红细胞分离,②O2进入组织细胞后,还需进入线粒体方可被利用。
迁移训练
3.葡萄糖经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至少需透过的细胞膜的层数是 ( )
A.4层 B.6层 C.8层 D.10层
答案 A
解析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首先要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细胞。这样,葡萄糖至少需经过2层细胞才能由肠腔吸收进入血液,每通过1层细胞,就得经过2层细胞膜。
方法四 巧辨内环境稳态实现的条件
典例4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以恢复血糖浓度
答案 C
解析
选项
选项分析
正误
A
靠缓冲物质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
√
B
靠肾脏排出多余代谢废物
√
C
细胞有氧呼吸保证细胞能量供应,但不能实现内环境稳态
×
D
靠肝脏维持血糖稳定
√
方法链接
1.实现了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2.细胞内液中成分的增多或减少,理化性质的改变,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3.通过呼吸道、肺泡腔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过尿道、汗腺导管排出水和无机盐,虽然通过了人体的外界环境,但都维持了内环境气体、水和无机盐含量的稳态,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迁移训练
4.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O2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B.图中的D、E分别是消化系统、排泄系统
C.图中虚线框可代表高等动物的内环境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实现的
答案 D
解析 营养物质进入机体要经过消化系统,食物残渣的排出也要经消化系统,B正确;图中虚线框中的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C正确;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第1章 章末复习
应用一 物质进入机体时跨“膜”层数的计算
1.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最多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 B.10 C.11 D.12
解析 物质跨膜层数的问题比较复杂,可用图示加以说明。肺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氧进入血液后,要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氧进入组织细胞后,还要再进入线粒体才能被利用,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需要氧,而该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的。据题意由图分析可知,出肺泡(2层膜)→进血管(2层膜)→进红细胞(1层膜)→运输到组织器官→出红细胞(1层膜)→出血管(2层膜)→进组织细胞(1层膜)→进线粒体(2层膜),共计通过11层生物膜。故选C。
答案 C
解法总结 外界物质进入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跨越细胞的生物膜。解决跨膜层数的计算问题至少要有以下知识储备:一是内环境知识;二是物质要经过哪些器官、系统、结构;三是有关结构膜的组成情况,如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同时要知道,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绘图更利于问题的理解和计算。
应用二 对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成分的理解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 ④呼吸氧化酶、分泌小泡、尿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而不能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如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分泌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移向细胞膜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 A
规律总结 (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通过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血浆的成分:①水约90%;②蛋白质约7%~9%;③无机盐约1%;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应用三 对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及其调节机制的理解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血液中pH相对稳定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 血浆渗透压不但与蛋白质含量有关,还与各种无机盐离子的含量等有关。剧烈运动时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随无氧呼吸的增加而增加,运动后乳酸可转化成乳酸钠(与NaHCO3结合),维持酸碱平衡,pH相对稳定。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动主要是主动运输,要消耗能量。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A
规律总结 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体现在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1)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2)溶液的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3)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接近中性,这种稳定性与HCO、HPO等离子有关。
(4)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是一个适宜体内酶发挥催化活性的温度。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患肠胃炎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又如,当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进而引起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应用四 实验设计题的解法
4.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请完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A.HCl B.乳酸 C.NaOH D.Na2CO3)。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②先向A组中的1、2、3号试管中分别滴等量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对B组3支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分组
项目
A组
B组
1
2
3
1
2
3
pH变化是否明显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实验思路是设置对照实验:将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到家兔血浆中,作为实验组;将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到蒸馏水或缓冲液中,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每支试管内的pH变化可知,蒸馏水无缓冲作用;预先配制的缓冲液和家兔的血浆均起缓冲作用,实验现象表现为pH变化不明显。
答案 (1)BD pH试纸、滴管
(2)②乳酸 ③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三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测量pH并记录入表
(3)
分组
项目
A组
B组
1
2
3
1
2
3
pH变化是否明显
是
否
否
是
否
否
(4)血浆pH相对稳定是由于存在缓冲物质
解法总结 (1)选择材料,分组编号:题干中的材料、用具是帮助我们分析方法步骤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分析,看给出的材料、用具能不能直接运用,不能直接运用的,需要怎样处理才能把干扰因素排除。依据实验所需的组数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组编号或编组,在步骤中明确表达出来。
(2)操控自变量,设置对照组:根据实验目的,依据自变量的情况确定所需要的实验组的数量,设置对照组,对材料施以不同的处理。同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设法控制无关变量,设法提供其他的适宜条件。
(3)确定并描述因变量的观察或测量:在实验的最后一步,要明确本实验需要观察或测量的内容,记录实验结果。
1.(2009·上海卷,8)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答案 B
解析 离子可以穿过细胞膜,因此,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离子种类、含量差别不大;而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易穿过细胞膜。所以,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浓度差别最大。
2.(2008·宁夏理综,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 B
解析 在长时间运动的情况下或进入高原等缺氧环境时,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3.(2007·江苏卷,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血浆蛋白、O2、CO2、激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⑤为细胞内液,②③④共同组成的①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由于淋巴是由组织液回流等因素形成的,它与血浆之间也为单向流动,故③为淋巴,②为血浆,④为组织液。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 血浆蛋白、Ca2+、载体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 D
解析 血红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是细胞内的物质,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答案 D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扩散进入血浆,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再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最确切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调节作用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A、B选项只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某个方面;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在适宜范围内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C项错误。
5.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抽搐由于缺血钙。尿毒症可能由于肾功能病变或者说机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
6.哺乳动物肺泡里的氧气来源是( )
A.空气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答案 A
解析 肺泡是实现外界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肺泡中的氧气直接从空气中获得。
7.关于血浆的化学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的非蛋白氮,如尿素、尿酸等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属于蛋白氮
B.其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血糖,这与血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有关
C.Na+、Cl-、HCO较多,这与渗透压的维持有关
D.各种化学成分与其他内环境成分不完全相同
答案 D
解析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其中的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多肽等。血浆中Na+、Cl-含量较多,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有关;而HCO的存在与酸碱平衡有关。各种内环境的成分大致相同,但有区别,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达7%~9%;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低。
8.组织液生成增加,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引起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 C
解析 组织水肿是组织液的量增加,从周围的组织细胞中或血浆中吸收水分。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毛细淋巴管发炎,使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而积累,形成水肿现象;而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进入血浆,不会出现水肿现象。
9.某人因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做尿液检查,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①取稀释尿液2 mL;②加0.1 g/mL的NaOH溶液2 mL,摇匀;③加0.01 g/mL的CuSO4溶液3~4滴,摇匀;④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此病人可能患( )
A.糖尿病 B.肾小球肾炎
C.脂肪肝 D.过敏性皮炎
答案 B
解析 通过实验可知此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进组织液而出现全身浮肿的症状。
10.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至少通过磷脂分子( )
A.4层 B.6层 C.3层 D.8层
答案 B
解析 组织液中的O2首先通过细胞膜(单层膜)进入细胞内,再进入线粒体(双层膜),至少通过3层生物膜,6层磷脂分子。
1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 D
解析 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正常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医学化验是高度精确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误差”无关。
12.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然后在________等离子作用下恢复正常。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降低 HCO、HPO (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5
解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然后在HCO和HPO等离子作用下恢复正常。(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13.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组织液 水肿 (3)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 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2.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结合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尿素进入膀胱中
答案 C
解析 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输卵管、胃、膀胱都与外界相通,均可认为是人体内的外环境。
3.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答案 D
解析 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不能回渗,其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到血液中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由于体外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以及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会使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例如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而代谢产物CO2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血糖由于被消耗引起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就会重新水解成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不足;代谢产生的尿素可以通过肾脏、皮肤排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内环境稳态。组织细胞的生化反应过程,如有氧呼吸过程,不断吸收利用氧气,释放出CO2并产生代谢废物,不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5.下列组织细胞的内环境相似的一组是( )
A.淋巴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B.肝细胞和红细胞
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肺泡壁细胞
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
答案 D
解析 淋巴细胞、肝细胞、红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淋巴、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肺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淋巴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组织液、淋巴、血浆三种主要的内环境中血浆和淋巴的成分最相似。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 D
解析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三者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所以正常情况下,淋巴渗出不进入组织液,而是进入血浆中。
7.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碳酸氢盐的形成
C.麦芽糖的水解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 B
解析 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中核糖体上完成的;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麦芽糖的水解是在消化道中进行的;血浆中的H2CO3和HCO是维持pH稳定的重要物质,H2CO3可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碳酸氢盐。
8.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 D
解析 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因此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无直接关系。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
D.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B
解析 毛细血管内流动着血浆,外面流淌着组织液,而毛细血管壁细胞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故其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浆,血浆中也存在葡萄糖和氧气等物质,故它们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血浆中的蛋白质一般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其可以维持血浆渗透压。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还需要其他器官、系统的参与。
10.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除哪项外都支持这一观点(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内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 C
解析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会使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此调节是机体内部调节,与外界环境无关。
1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 B
解析 通过分析该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的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
12.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C
解析 细胞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其蛋白质含量最高,所以④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等;③为组织液,蛋白质最少。而肝细胞中产生的CO2扩散到血浆中要经过肝细胞中线粒体两层膜和一层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时要穿过两层细胞膜,所以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由于上述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③与④成分差异较大。
13.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A
解析 稳态是指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需要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维持。体内缓冲物质可维持体液pH的相对稳定。
14.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不分解造成的
B.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时,会使血浆中渗透压下降
答案 C
解析 人体血浆中具有对酸性物质进行缓冲的物质,但缓冲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长跑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肌肉酸痛。感冒病毒在人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很容易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有利于保温。水分散失会使血浆渗透压上升。
15.若病人肾功能衰竭,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因此而死亡。这一事实不能说明(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让每一器官共享,又靠所有器官共建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只是稳态维持的辅助机制
答案 D
解析 当肾功能衰竭时,血液中的尿素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而浓度增高,导致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这说明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难以维持。稳态让每一器官共享,又靠所有器官共建。
16.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17.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会如何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 )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
答案 A
解析 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时,流汗既会丢失水分,又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当口渴难耐时,说明丢失水分的比例更大一些,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应补充淡盐水,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18.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测量体温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也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
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C.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D.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调节增加代谢产热而升高体温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反映在酸碱度、温度和渗透压等方面。体温因年龄、性别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当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药物降温。人在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多,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而增加产热量。
19.根据图示判断,正确的描述是(多选)( )
A.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B.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C.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D.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CD
解析 因为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不仅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二者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对于维持正常的内环境有重要作用,故也有益处;组织液中的物质随组织的新陈代谢是有变化的;组织水肿的原因有组织液中水分过多等,含有b、c两个原因。
20.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多选)( )
A.血糖和氧含量的稳定能为代谢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B.稳定的pH和温度保证了酶能正常发挥作用,保证了代谢的顺利进行
C. 血浆渗透压保持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免疫系统能清除异物以及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对内环境稳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答案 AB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内代谢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例如,血糖和氧含量的稳定,pH和温度、渗透压的稳定。D项描述了免疫系统的作用,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并非稳态意义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20分)如图是某同学总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概念图,试回答:
(1)写出图中方框①、②、③内表示的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在下表中填出图中所列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项重要指标及健康人的相应正常值。
指标
正常值(范围)
(3)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高烧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细胞,而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答案 (1)免疫 神经 体液
(2)
指标
正常值(范围)
渗透压
约为770 kPa(37℃时)
温度
37℃左右
酸碱度
血浆pH为7.35~7.45
(3)①内环境渗透压变小,细胞吸水膨胀
②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③出现低血糖症状
④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4)内环境 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解析 (1)图中①②③代表着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所示③的调节同时受②的影响,故②为神经调节,③为体液调节,①为免疫调节。
(2)(3)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它们的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保障。当严重腹泻时,会在失水的同时带走一部分盐,若只补充水分会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发高烧时,体温超过酶的最适温度,会使细胞代谢紊乱;血糖浓度过低,引起低血糖症状;血液中钙含量过低,会影响骨骼发育,并有抽搐现象。
(4)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借助于内环境,参与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22.(10分)下图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
血浆______、组织液________、细胞内液________。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B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经过B的运输,②可达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
(4)正常人体内的B的pH相对保持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许多对缓冲物质,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H2CO3]<15时,立刻发生酸中毒。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的功能。( )
A.调节细胞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
C.组成细胞的结构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答案 (1)B D C (2)A (3)主动运输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H2CO3与NaHCO3 (5)B
解析 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如果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
23.(11分)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系统。
(4)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循环 (3)循环系统 泌尿 (4)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解析 (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2)(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需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温度和渗透压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为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24.(9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研究性课题,欲探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血浆渗透压的高低。现已得到了两类动物的血液,并已离心分离出两类动物的血浆各50 m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以完成研究任务。
(1)实验原理:渗透作用。
(2)实验仪器:烧杯、长颈漏斗、半透膜、细线。
(3)实验步骤:
①先将______________倒入烧杯中。
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
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中,将漏斗浸入烧杯中,使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__的变化。
(4)预测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和结论:
①液面上升,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液面不变,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液面下降,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①淡水动物的血浆 ③两者液面相平 ④漏斗中液面 (4)①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②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相等 ③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
解析 实验时,可将淡水动物的血浆放入烧杯中,将海洋生物的血浆注入长颈漏斗,利用半透膜将漏斗口封住,此设置为渗透装置。实验时,应使漏斗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相平,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液面的变化。若漏斗中液面上升,则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的;若漏斗中液面不变,则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等于淡水动物的;若漏斗中液面下降,则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的。
第一、二章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 C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HPO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机体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解析 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
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 D
解析 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错误。
4.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
答案 A
解析
淋巴是由组织液透过淋巴管形成的,最后经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如果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则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滞留增加,出现下肢肿胀。
5.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B
解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酸碱度、体温与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与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的。
6.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 D
解析 当动物性腺被割除后,体内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减少,由于机体的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会增多,故A项错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B项错误。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而金星四溅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C项错误。膝跳反射涉及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故D项正确。
7.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间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 B
解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A正确;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错误;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的协助完成,D正确。
8.如图所示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激素。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0天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成熟,后20天逐渐成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前20天中①②③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B.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20天发育成小型成蛙
C.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发育
D.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
答案 A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由题干可知,前20天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各自分泌的激素较少,由图示知,6~20天内蝌蚪形态发生改变,即蝌蚪在不断发育,所以①②③的分泌量都逐渐增加,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前20天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故碘增加不能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增加,因此不可能使蝌蚪提前发育成小型成蛙,故B错误;由图示知,②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发育,故C错误;切除垂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但由于反馈调节,①的含量会增加,故D错误。
9.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 D
解析 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以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1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激素
低血糖,甚至昏迷
B激素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激素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解析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1.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他(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⑤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通过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的腺体。另外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血糖的调节有关。
12.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在①处给予电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细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1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B.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D.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抑制
答案 D
解析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此时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此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4.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答案 A
解析 B、C、D选项皆与抗体有关,为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5.让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
C.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传染性极强,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
16.给SARS患者注射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给婴幼儿重复多次注射某疫苗、给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注射药物以降低其免疫能力,以上三种措施的原理分别是( )
A.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二次免疫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B.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大量吞噬细胞可将病原体吞噬、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避免移入的器官被病原体侵染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A
解析 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所以可以用于治疗SARS患者。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强(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所以要对婴幼儿多次接种某种疫苗,以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器官移植的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所以需要降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反应能力,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17.把某哺乳动物从24 ℃的实验室移至l ℃的低温室后,测得其体温如图1所示。同时,测定其体内促甲状腺素的浓度。图2中能正确表示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是( )
图2
答案 A
解析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当移入低温环境中时,散热量大大增加,机体必须通过调节增加产热量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寒冷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从而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根据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从而4小时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逐渐降低。
18.如图为动物的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
B.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该生理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长期注射激素Y会导致性腺衰退
答案 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长期注射激素Y,使其含量长期过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体内激素X含量减少,从而导致性腺衰退。
19.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细胞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LCM病毒相当于抗原。通过图解可知: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
20.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空腹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会较低,不宜采用,应采用饱足状态下的兔,相对血糖含量较高,通过直接测定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可以观察药物的作用,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含量是否下降来间接观察药物的作用。
21.
在下列①~④中,A、B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
①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②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 ③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B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④A为皮肤血流量,B为体温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都可以
答案 A
解析 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皮肤血流量增大会使体温降低,体温降低会使血流量减少。
22.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某链球菌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D正确。A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B属于过敏反应,C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5分)
23.(12分) 如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④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调节。
(3)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增多,它与________________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4)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____________,c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②⑥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2)(负)反馈 (3)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4)下丘脑 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解析 当人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激发饮水行为;同时刺激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使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的排出。过程④表示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当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控制胰腺,使其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共同调节人体内血糖的平衡。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下丘脑,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组织细胞。
24.(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解析 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分级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25.(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答案 (1)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下降速率慢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解析 (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两个途径。(2)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成分为蛋白质,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6. (13分)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________。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____________中进行。
(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____________,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______________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丙酮酸 线粒体基质 (2)肝糖原 脂肪 (3)胰岛A细胞 细胞间信息传递(或细胞间信息交流)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准确识记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1)由图示可知,物质X由葡萄糖转化而来,进入线粒体,可判定X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并释放大量能量。(2)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并可促进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以储存能量。(3)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细胞内的糖代谢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4)由图示可知,葡萄糖可转化为丙氨酸,用14C标记葡萄糖,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氨基酸中也会出现放射性。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折叠加工、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包装,通过囊泡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的。因此,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题干要求填细胞器,不能答细胞膜和囊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