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4阅读与分析,归纳稳态的概念。2.结合教材P5图1-2、1-3,阐明稳态的三个层次。3.阅读教材P6内容,概述稳态的意义。
[重难点击] 稳态的概念。
1.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是因为温度、pH等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2.外界渗透压的变化会影响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低渗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膨胀,高渗溶液中红细胞会失水皱缩。
3.人体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气和养料,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才能保证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段时间内羊和狼的数量变化如以下曲线图所示(实线表示羊的数量变化,虚线表示狼的数量变化),从数量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羊和狼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5.人类活动使生物圈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课堂导入
观察下图,正常的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饼状,能够运输氧气。异常的红细胞为镰刀状,携氧能力低且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导致死亡。红细胞只有保持正常的形态,才能执行特定的功能。同样道理,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甚至生物圈要想执行它们正常的功能,就必须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稳态。
探究点一 稳态的概念
分析下述的各种现象,讨论并归纳稳态的基本概念。
1.现象一:血浆内含有多种酸碱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等),在有酸性或碱性物质产生时,pH能保持基本不变。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1)已知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人体血浆中维持pH平衡的机制如下:
①酸性物质进入血浆时的主要调节过程:
②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的主要调节过程:
③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使血浆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2)河流受到轻度污染之后,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作用,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2.现象二:不小心划破了的皮肤,过几天又能恢复原样。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会长出茂密的草来,同时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恢复。
(1)人体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下面是真皮。在表皮的最底层,有一层细胞叫生发层,这层细胞的生命力很强,能不断地分裂、生长,修复伤口。
(2)一片草地发生火灾,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深埋在土壤中的植物的根系未受到火灾的损害,第二年春天,阳光、水分和温度等外界条件适宜时,又会重新长出各种植被,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逐渐恢复到火灾之前的水平。
3.现象三: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狐,耳廓大于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狐。
(1)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为了适应这种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条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都比平原地区的人体内要多,这样才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2)伯格曼提出: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外形越接近球形。这是因为体积越大、越接近球形,则相对表面积越小,散热越少,有利于适应寒冷的条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北极狐的体型较大,耳廓较小。
4.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讨论分析,稳态的概念可概括为:在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水平和状态,生物群落的结构乃至整个生物圈的组成,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5.稳态的三方面含义
(1)由现象一可得出:生命系统具有受到干扰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这一特性称为相对不变性,其含义为生命系统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时,所发生的变化很小。
小贴士 生态系统的这种相对不变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2)由现象二可得出:当生命系统被破坏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这体现了生命系统具有可恢复性,其含义为系统在干扰因素作用下偏离稳态后,能依靠自身的调节能力,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小贴士 热带雨林的可恢复性较低,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乱砍滥伐?,要想再恢复原状就非常困难了。
(3)由现象三可得出: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体现了生命系统具有适应性,其含义为在内、外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长期存在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能发生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变化。
小贴士 适应具有相对性,虽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根本,却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是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这就导致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造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适应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会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归纳提炼
稳态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稳态是相对稳定的( )
(2)生物体的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
(3)稳态是恒定不变的( )
(4)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
(5)稳态受到各种形式的干扰后都能恢复原来的稳定状态( )
(6)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在所有条件下都是有效的( )
(7)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稳态的一种体现( )
答案 (1)√ (2)√ (3)× (4)√ (5)× (6)×
(7)√
解析 稳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的实现依赖于各种调节机制,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了这种调节能力,稳态就会被破坏。生物的适应性也是相对的。
探究点二 不同层次的稳态
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阅读教材P4~5,试结合相关材料,分析不同层次的稳态。
1.个体的稳态
材料一 以人体为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作用,使人体能够及时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和自身衰老、死亡或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并使体温、水盐代谢、血糖水平、消化、呼吸、排泄等各种生命活动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材料二 在剧烈运动时,代谢率提高,通过各种调节机制,引起呼吸增强,心跳加快;因机体产热增加,散热过程也随之增强,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分泌增多。在运动停止后,心跳、呼吸、汗液分泌等都会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由出汗丢失的水分,通过减少尿的生成,以及因口渴诱发饮水行为而得到补充。
由材料一、二说明生物个体是一个能够维持自我稳定的系统。
2.群体的稳态
材料三
如图所示为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从1855年到1925年,两种动物的数量变化皆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食物和气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变化,猞猁的数量变化总随着雪兔的数量变化而进行变化。
由上述分析说明: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不是以单一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个体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这个群体经过长期的互动,同种的个体之间、异种的个体之间相互协调,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联系,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稳定状态。
小贴士 生物数量的变动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每一个物种不会突然消灭,也不会无限增多。
3.生物圈的稳态
材料四 如图,在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食物链中相关生物种群的数量也将随之变化,从而使该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1)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2)从材料分析: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稳态调节的有限性:虽然生物圈具有很强的维持自我稳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这种限度,使生物圈的稳态受到破坏,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等。
归纳提炼
稳态的层次
活学活用
2.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有直接关系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
D.生物圈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C
解析 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有直接关系。生物圈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各种生物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基础。生物圈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若二氧化碳的增加没有超过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则CO2增加不会导致温室效应,若CO2释放量骤增,超过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才会导致温室效应。
探究点三 稳态的意义
稳态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材P6,归纳稳态的意义。
1.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个体的稳态为体内的各种细胞提供了适宜的内环境。
(2)群体或生物圈的稳态,为每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稳态必须依靠机体的代谢活动和行为来维持
(1)各种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使地球生机盎然,而且增强了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剧烈的环境变化的缓冲能力。
3.稳态的原理对于生活及生产实践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指导医疗健康实践:寻找并消除破坏稳态的致病因素,从而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
(2)指导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农林害虫、害兽的防治:根据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对野生动植物的经济利用以及农林害虫、害兽的防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指导调整稳态的发展方向: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一定手段对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进行调节,使生态系统的稳态向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归纳提炼
对稳态的理解
(1)稳态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状态。无论是个体的稳态、群体的稳态,还是生物圈的稳态,都是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不变性,另一方面这种不变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2)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三个层次的稳态总是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一种动态变化。
(3)稳态为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生物的活动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根据稳态的特点,人们可以采取措施,对稳态施加影响,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态向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活学活用
3.关于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水平和状态,生物群落的结构乃至整个生物圈的组成都可以通过调节而维持稳态
B.生命系统的稳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相对不变性、可恢复性
C.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
D.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B
解析 生命系统的稳态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相对不变性、可恢复性和适应性。
1.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生命系统稳态哪方面的含义( )
A.相对不变性 B.可恢复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
答案 A
解析 生命系统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时所发生的变化很小,这体现了生命系统稳态的相对不变性。
2.能较好地体现适应性的是( )
A.人的体温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原已被破坏的峨眉山森林,今又呈现出原貌
C.被大火烧坏的大兴安岭林区,今又长出幼林
D.变色龙的体色不断随环境而变化
答案 D
解析 变色龙体色变化的结果是使变色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故D符合题意。
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人体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答案 C
解析 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由于缺氧造成的。由于缺氧,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液中乳酸增多,高于正常值,缓冲物质的调节不能使血液pH迅速维持稳定,导致头痛、乏力等症状。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出现是生物出现的结果
B.只有具备大气的屏障作用才能使生物得以生存
C.绿色植物的出现使地球更适于生物生存
D.氧气为生物登陆创造了直接条件
答案 C
解析 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地壳变迁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命没有出现以前,地球就已经存在,大气的屏障作用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但水同样对生物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特别是绿色植物出现后,地球由无氧的环境变成了有氧的环境,生物的种类更多了。氧气为生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5.个体的稳态为体内的各种细胞提供了适宜的________,群体或生物圈的稳态,为每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提供了适宜的__________,稳态必须依靠机体的________活动和______才能维持。
答案 内环境 生存环境 代谢 行为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稳态的概念
1.正常人体血浆中的pH始终为7.35~7.45,这是因为( )
A.血浆中有缓冲物质
B.过酸或过碱物质随尿排出
C.过酸或过碱食物被消化
D.胃液和小肠液能够中和过酸或过碱物质
答案 A
2.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高于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狐的耳廓大于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狐的耳廓。这说明( )
A.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不变性
B.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可恢复性
C.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适应性
D.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缓冲作用
答案 C
3.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会长出茂密的草来,同时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恢复。这体现了( )
A.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修复功能
B.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不变性
C.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可恢复性
D.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适应性
答案 C
知识点二 不同层次的稳态
4.人体剧烈运动时,通过各种调节机制引起呼吸增强、心跳加快、产热增加,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分泌增多;在运动停止后,心跳、呼吸、汗液分泌等又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说明生物个体( )
A.是一个能够维持自我稳定的系统
B.能够维持体温恒定
C.能够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D.能够维持呼吸正常进行
答案 A
5.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是由于(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C.生物种类多
D.人们自觉维护生物圈的稳态
答案 B
解析 生物圈的稳态是由于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知识点三 稳态的意义
6.下列对稳态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灭SARS病毒是个体稳态的表现
B.哺乳动物体温保持恒定是个体水平的稳态
C.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调节各自种群数量是个体稳态的表现
D.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物圈稳态的表现
答案 C
解析 个体、群体和生物圈都具有完善的调节机制,使生物个体、群体以及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稳态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是( )
A.牧场的划区轮牧 B.森林的有计划砍伐
C.渔业上制定休渔期 D.合理密植
答案 D
解析 合理密植是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A、B、C三项都是稳态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8.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在物质上,人们应当努力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在能量上,人们应该尽量不消耗能源,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日前有学者声称,我国每年的气温都创新高。由此可见,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答案 A
解析 生物圈进行物质循环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能。
能力提升
9.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分别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分布的是( )
A.1、2、3 B.5、3、4 C.3、4、2 D.2、1、5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种1只能生活在高温、低盐环境中,物种2只能生活在低温、高盐的环境中,物种3只能生活在高盐的环境中,但不适应低温环境,物种4只适应在低温环境中,但不耐高盐,物种5是广温性鱼类,耐受的盐度范围最广。北极海域温度低、盐度高,热带湖泊温度高,盐度低。
10.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仅有牧草、黄羊和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牧草增多后,黄羊和狼会依次增多
B.将狼杀光后,黄羊会无限增多
C.牧草对羊的增多具有限制作用
D.黄羊增多后,牧草会大量减少
答案 B
解析 因为黄羊的增多既受狼的限制,又受牧草的限制,故当狼被杀光后,黄羊的数量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由此可知B是错误的。
11.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是( )
答案 C
解析 从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考虑,叶片浮于水面上,说明其只能用上表皮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或没有。
12.关于人体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免疫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人体稳态的调节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分解释放入血液中
答案 C
解析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与进入血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起作用,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人体内多余的成分,有利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从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13.稳态含义中的可恢复性为下列哪种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
A.每年一次的无偿献血 B.竭泽而渔
C.运动员到青藏高原训练 D.对大熊猫实施迁地保护
答案 A
解析 由于无偿献血的血液数量有限,损失的血浆和血细胞可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充,进而使循环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故A项符合题意。
1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这一事实说明过度放牧超过生态系统稳态的相对稳定性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答案 B
解析 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地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不能超过生态平衡允许的载畜量。生态工作者因此认为,牧养的牛羊是草地植物的“第一杀手”,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家羊原来就在草原上生存,不属于外来物种。
15.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D.生物圈就是指全部的生物总和
答案 D
解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6.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这种限度,使生物圈的稳态受到破坏,造成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损耗等。
答案 土地沙漠化 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温上升
17.右图若为华北某一较为封闭的自然小山区中鹰、田鼠和植物三者的常态数量金字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所说的常态即在长期自然条件形成的________状态。
(2)金字塔中A、B、C分别为题干所述的自然小山区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若一大批田鼠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其他地方迁入该山区中,待一定时间后,图中的塔尖部分将会________,塔基部分将会________。
(4)此后再经过较长时期,又可发现塔尖部分逐渐变________,塔基部分变________,而且还可看出A、B、C三者的数量均向________________水平变化。这是生物圈维持____________能力的体现。
(5)若人们为了灭鼠在该山区施用了大量农药,则会出现鼠灾暂时减轻,而在一定时期后,鼠灾急剧加重,直至难以控制的现象。该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已超过了生物圈维持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生物圈的________受到了破坏。
答案 (1)相对稳定 (2)鹰 田鼠 植物 (3)增大 减小 (4)小 大 相对稳定 自我稳态 (5)自我稳态 稳态
18.近几年来,由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尿毒症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尿毒症的症状主要有厌食、恶心、呕吐、乏力、全身浮肿、皮肤瘙痒等。
(1)尿毒症患者表现出上述症状的原因首先是,肾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器官,当其功能衰竭后,机体内的__________等代谢终产物无法排出体外,便会在人体内积累,进而破坏人体的__________,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血液透析机的问世,给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它之所以能使尿毒症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主要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体的稳态得以__________。
答案 (1)排泄代谢终产物 尿素 稳态 (2)将部分代谢终产物排至体外 恢复
个性拓展
19.如何理解生物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
答案 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由于生命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便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进而导致系统的崩溃。换言之,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系统的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主要依靠反馈调节。稳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稳态为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生物的活动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根据稳态的特点,人们可以采取措施,对稳态施加影响,从而为生产服务。
章末整合(一)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答案 ①相对不变性 ②可恢复性 ③适应性 ④神经 ⑤免疫 ⑥自我调节能力 ⑦正常的生命活动
方法一 个体维持稳态的途径
典例1 下列各项中,对人体稳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
A.心血管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消化系统 D.呼吸系统
答案 B
解析 维持人体的稳态,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方法链接
个体维持稳态的3条基本途径
(1)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2)神经—体液调节,如当血液中CO2浓度过高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的CO2,实现内环境中O2与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3)缓冲系统的作用,血液中的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等起到维持血液pH稳定的作用。
迁移训练
1.与维持人体稳态无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答案 A
解析 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说明此时人体没能维持血液pH的稳态。
方法二:群体的稳态
典例2 下列有关大兴安岭森林中雪兔和猞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猞猁是雪兔的天敌
B.雪兔增多时林间野草数量逐渐下降
C.雪兔增多时猞猁也增多
D.猞猁减少时雪兔也减少
答案 D
解析 雪兔是猞猁的食物,猞猁体内的物质由雪兔体内的物质转化而来,故猞猁减少时雪兔的数量会逐渐增多,D是错误的。
方法链接
1.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不是以单一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个体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
2.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某种生物的数量会经常发生变动,如连续干旱或阴雨会使某些昆虫的数量大幅度变动,许多动物的数量表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等。但是,生物数量的变动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表现出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每一个物种不会突然消灭,也不会无限增多。
迁移训练
2.中亚的吉尔吉斯原始草原被开垦成麦地以后,昆虫由原来的330种下降为142种。试推测每平方米麦地的昆虫个体数量变化和后果会怎样( )
A.数量增加,会造成虫灾
B.数量减少,会造成虫灾
C.数量变化不大
D.数量减少,不会造成虫灾
答案 A
解析 草原被开垦成麦地以后,物种数量下降,种间关系被破坏,有害昆虫数量增加,会造成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