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16 14:22:08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后周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北 宋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完成《伴你学》第33页【基础史实】1-5题, 【方法归纳】1.列表记忆法。


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契丹族960年赵匡胤
(宋太祖) 汴京
(东京)汉族1038年元昊兴庆党项族一、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契丹国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契丹族960年赵匡胤
(宋太祖) 汴京
(东京)汉族1038年元昊兴庆党项族一、北宋、辽、西夏的建立 赵匡胤 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匡胤策划兵变,当后周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批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二、战与和1.宋辽的战与和
(1)宋军北伐
北宋辽汴京寇准宋真宗二、战与和1.宋辽的战与和
(1)宋军北伐
(2)澶渊之盟内容:双方 ,各守疆界,
北宋 给辽。时间: 年1005撤军送“岁币”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影响:
消极——加重北宋百姓的负担,
积极——保持 , 不绝,
双方 。百余年和平 互市 经济文化繁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二、战与和1.宋辽的战与和
(1)宋军北伐
(2)澶渊之盟
2.宋西夏的战与和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1、西夏的角度
2、北宋的角度宋夏和约
时间: 年
内容:夏称 ,宋送 、 、 等“ ”
作用:促进 地区的发展。1044 臣宋夏战与和岁币西北边境三、碰撞中的交融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西夏铜牛
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瓦当 西夏瓦当 西夏剑 契丹矛 辽瓷器 西夏瓷器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宋史·夏国传》
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
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 北宋官吏服饰 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 西夏文字母姨 契丹文字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三、碰撞中的交融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效仿契丹人穿衣宋仁宗曾下令禁止效仿契丹人穿衣。
宋徽宗再次下诏:

“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宋史》卷153)契丹服饰1.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此剧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他们各部的首领是 (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 《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
①宋对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 2)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苏撤《栾城集》 (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 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5年的协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