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科学第十三周周末专题训练(二氧化碳)(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十三周周末专题训练(二氧化碳)(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7 10: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科学第十三周周末专题训练(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集气瓶装满某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2.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会使人感到窒息,原因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有刺激性气味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3.在N2、H2、O2、CO2和空气中,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含有氧分子的是   。www-2-1-cnjy-com
4.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物质,下列各项应用与二氧化碳无关的是(  )
A.人工降雨 B.用作燃料 C.灭火 D.制碳酸饮料
5.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出处:21教育名师】
6.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请问:
21·cn·jy·com
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    。如不平衡,   端下倾(如平衡,忽略此问)。请你解释原因:   。
7.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老师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小聪和小明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他们对图乙中“两支蜡烛谁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
   ;小聪认为   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二氧化碳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3)实验证明小聪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填序号)。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低头弯腰迅速移向门外 ③打开窗户跳出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8.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A.稀硫酸反应太慢
B.稀硫酸比盐酸的价格高
C.生成的气体不纯净
D.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会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9.下列是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验满和性质检验的图示,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取 B.收集
C.验满 D.性质检验
10.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11.如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2·1·c·n·j·y
(1)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1*cnjy*com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   (填“c端”或“d端”)通入。
12.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以碳酸钙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比较分析。
(1)小明用图甲和图乙的装置组合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 请写出具体操作:   。
(2)小红认为用图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比图乙更好。你认为她的理由是   (写出一点)。
(3)实验过程中小红发现反应有快慢,请你列举一种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
13.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仪器相同(填仪器名称);
(2)图乙中的实验现象是   ;
(3)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
(5)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1.46g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三、二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14.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15.完善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反应原理: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   ,反应原理:   。
16.甲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1)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装置Ⅱ中发生的现象是   。
(2)乙同学利用装置Ⅳ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入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塞紧软木塞21·世纪*教育网
17.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多,但用途广泛。某小组同学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下列实验。
(1)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产生平稳的气流,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择装置甲还是装置乙,说明理由   ;若你选择的装置与丙装置相连,当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如图丁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果改变二氧化碳的倾倒方向,如图戊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否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3)为验证碳酸饮料(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小明同学利用如图己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装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到试管内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该同学得出结论:该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中有同学对小明同学的实验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同学的实验不严密,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气流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
【继续实验】针对提出的质疑该小组同学继续开展下列活动;
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下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中含有柠檬酸。
②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的名称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18.【探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假设】 可能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但是饱和石灰水的吸收效果没有浓的NaOH溶液好。
【探究准备】 集气瓶2个,针筒2只,气球2个,玻璃管2根,饱和石灰水,浓的NaOH溶液若干。
【探究过程】 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 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是石灰水和CO2反应   ;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    (填“甲”或“乙”)。
【探究结果】 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但是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在吸收CO2时,浓的NaOH溶液吸收的CO2更多,吸收效果更好,所以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进一步思考】 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21cnjy.com
【思考评价】 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
四、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计算
19.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来源:21cnj*y.co*m】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中产生现象是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
①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0.已知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科学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珍珠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用足量10%的盐酸溶液加入到15克珍珠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实验装置如图甲,有关数据记录如图乙。
请回答:
(1)B装置会出现的现象是   ;
(2)从图乙信息可知,该珍珠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克;
(3)求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质量。
21.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具有摩擦作用和去除菌斑,摩擦剂是其主要成分。为了测定一种以碳酸钙为摩擦剂的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这种牙膏膏体100克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有气体放出(除碳酸钙外,这种牙膏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共用去盐酸150克。反应完毕后称得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为228克。请你计算:
(1)上述实验中共生成二氧化碳   g。
(2)这种牙膏膏体100克中含碳酸钙多少克?
答案解析
1.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那么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即①或④。
故选C。21*cnjy*com
2.D
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会使人感到窒息,原因是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H2;O2;N2;CO2;O2、空气
在N2、H2、O2、CO2和空气中,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是H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O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含有氧分子的是O2 、空气 。
4.B
A.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空气中会迅速吸收大量的热,从而汽化成水蒸气。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自然不能作燃料,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自己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于灭火,故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会形成微弱的刺激感,因此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O2;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试管内还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O2 ;CO2+Ca(OH)2=CaCO3↓+H2O ;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不能;左;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最终细木条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左端下倾,其中原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7.(1)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下沉;高的
(3)①②
(1)在甲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那么说明: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他们对图乙中“两支蜡烛谁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下沉;小聪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二氧化碳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3)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弯腰迅速移向门外,故①②正确;
打开窗户跳出,肯定会摔伤,故③错误。
故选①②。
8.D
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会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D
A.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稀盐酸的液面要将长颈漏斗的下口封住,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要将点燃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即可,故C错误;
D.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会看到石灰水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D。
10.B
A、通过抽拉注射器活塞,改变装置内压强,使水位发生变化或长颈漏斗下端产生气泡来检验装置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B、制取二氧化碳应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利用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会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长导管进气,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短导管排出空气,将燃着木条放短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1)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CO2↑+H2O;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c端
(1) 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A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其原理是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
(2) 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由该性质确定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3)用E收集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气体应从长导管c端进入。
故答案为:(1) 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CO2↑+H2O ;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3)c。2-1-c-n-j-y
12.(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用图丙装置收集可直接观察到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或用图丙装置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比图乙装置高,合理即可)
(3)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合理即可)
(1)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的具体操作: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小红认为用图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比图乙更好。我认为她的理由是:用图丙装置收集可直接观察到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或用图丙装置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比图乙装置高,合理即可)。
(3)实验过程中小红发现反应有快慢,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
13.(1)分液漏斗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3)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操作方便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5)解:设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H2O+ CO2↑
  73 44
  1.46g×10% x
73/44=(1.46g×10%)/x
x=0.088g
答: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为0.088g.
(1) 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分液漏斗相同;
(2) 图乙中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实验现象是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3) “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操作方便;
(4) 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故答案为:(3) 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操作方便;(4)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5) 0.088g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D
A.实验将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故A错误;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不明显,移开玻璃片,更有利于二氧化碳下降进入到烧杯中,现象更明显,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烧杯与蜡烛的位置比集气瓶的位置低,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故D正确。
故选D。
15.(1)红色;CO2+H2O=H2CO3
(2)紫色;H2CO3 CO2↑+H2O
(3)浑浊;CO2+Ca(OH)2=CaCO3↓+H2O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反应原理: CO2+H2O=H2CO3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紫色,即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H2CO3 CO2↑+H2O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CO2+Ca(OH)2=CaCO3↓+H2O 。
16.(1)溶液变浑浊,出现气泡
(2)④③①②③
(1)打开K,大理石与稀盐酸接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Ⅱ中,会观察到出现气泡,溶液变浑浊的现象;
(2) 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 需先将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塞紧软木塞 ,然后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再从b端通入氮气排出二氧化碳,再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通过纸花不变色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最后再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纸花变红,由此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
故答案为:(1) 溶液变浑浊,出现气泡 ;(2) ④③①②③ 。21教育网
17.(1)装置乙,可以通过活塞调节反应速率;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
(3)加热试管;溶液有红色变成紫色
(1)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产生平稳的气流,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择装置乙,理由:可以通过活塞调节反应速率;若选择的装置与丙装置相连,当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如图丁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果改变二氧化碳的倾倒方向,如图戊所示实验: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3)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的名称是:加热试管,实验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18.Ca(OH)2+CO2=CaCO3↓+H2O;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现象明显;气球膨大;乙;虽然从化学反应的质量比看,Ca(OH)2吸收的CO2更多,但由于Ca(OH)2是微溶的,而NaOH是易溶的,所以浓NaOH溶液的浓度远比饱和石灰水浓,因而吸收效果更好
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甲装置内的气压降低,而碳酸钙是一种沉淀,可以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乙装置中CO2被NaOH溶液吸收,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膨大;
故答案为:(1)Ca(OH)2+CO2=CaCO3↓+H2O;(2)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现象明显;(3)气球膨大;(4)乙;(5)虽然从化学反应的质量比看,Ca(OH)2吸收的CO2更多,但由于Ca(OH)2是微溶的,而NaOH是易溶的,所以浓NaOH溶液的浓度远比饱和石灰水浓,因而吸收效果更好。
19.(1)A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解:①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15g-5g=10g,
设10g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盐酸的质量为y
CaCO3+ 2HCl=CaCl2+H2O+ CO2↑
100 73 44
10g y x
x=4.4 g
y=7.3g
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4.4g。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的微型塑料滴管用于将稀盐酸滴入下面与石灰石进行反应,这和图甲中的分液漏斗作用相同,故选A。www.21-cn-jy.com
20.(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10
(3)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 2HCl=CaCl2+H2O+ CO2↑
100 73
10克 x
100:10克=73:x
解得x=7.3克
m稀盐酸= =73克
(1)B装置会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图乙信息可知,该珍珠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15g-5g=10g;
(3)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73
10g x
100:10g=73:x
解得:x=7.3g;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1)22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22g
x=50g
(1)反应后物质减少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即100g+150g-228g=22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