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信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理解题目
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补充介绍
tuí
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理解大意
助词,的
耸入云端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存在
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理解大意
早晨的薄雾
坠落
借代,代之水中的鱼
人间
再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纷乱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奇:奇丽的景色
者:……的人
消散
从
欲:将要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文章寻美
1、视角转换之美
2、晨昏变化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视听结合之美
5、动静相称之美
答谢中书书
总引第1句
写景第2~6句
抒怀第7句
山川句
四季常景
朝夕变景
欲界之仙都
仰视:高峰如云
平视:两岸句
俯视:清流见底
晓雾句
夕日句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作者写景之中寄寓着哪些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遂 寝 藻 荇 柏
整体感知
zǎo
xìng
bǎi
suì
qǐn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理解大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 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想要,将要
照进
门
高兴的样子
散步
考虑,想到
和
做
快乐的事
……的人
遂:于是
共同,一起
在
也
院子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照射进来,我高兴地起来散步。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院子里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大概是
……的人,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本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__散文,
记载了苏轼______________的事,
游玩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是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游玩过程中的所见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发之感慨是_______________。
记叙
夜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
黄州承天寺
月色入户,无以为乐
“庭下如……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者耳”
品读体味,与作者一起赏月
作者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了什么样的月色?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交横。
(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
讨论探究,说“闲人”,悟真情。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相知好友相携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闲适的心绪。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绘景
抒情
月色入户,寻友赏月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闲人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闲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状高峰清流、石壁清林,绘日光变化、猿鸣鱼游,表露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欣赏苏轼笔下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坦荡、旷达的胸怀和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懂得了:先做人,再作文!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