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9 22: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盐城,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宗旨的是(  )
A.扩大公共绿地,打造绿色家园
B.鼓励燃煤发电,保障电力供应
C.禁止秸杆燃烧,减轻雾霾影响
D.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生活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火星四射 B.硫﹣﹣黄色火焰
C.磷﹣﹣黑色固体 D.碳﹣﹣蓝色火焰
火星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氩气等,火星上温度极低,常年在﹣5℃~﹣90℃之间,还找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如图分别是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相同
B.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N2
C.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相同
D.火星大气中没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有
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蜡烛燃烧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贮藏蔬菜水果时,往仓库里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
A.降低库内温度 B.促进库内气体流动
C.抑制呼吸作用 D.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下列化 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4Al+3O2 2Al2O3
B.2H2+O2 2H2O
C.CH4+2O2 CO2↑+2H2O
D.Fe+CuSO4═FeSO4+Cu
下列人们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种植反季节蔬菜时使用塑料大棚——保证作物生长需要的温度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D.园艺工人在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移栽树苗总重量,方便运输
“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 蓝色 B.蓝色 黄白色
C.黄白色 黄白色 D.黄白色 蓝色
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既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要共同点有(  )
①加入MnO2均可改变其反应速率 ②反应都不需加热 ③都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达到目的 ④两种方法所需仪器相同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得到如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已知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下列对X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X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B.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X是一种重要的气体燃料 D.X的化学式是CH4
水是化学实验中常见且用途广泛的一种物质。对下列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解释不合 理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D.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克 64 10 1 16
反应后的质量/克 0 42 1 a
A.甲有64克参加反应,一定是反应物
B.乙反应后质量增多,一定是生成物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一定是催化刑
D.丁反应后的质量a=48克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在化学反应2H2O2 2H2O+O2↑中,反应物是H2O2,生成物是   ,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是   ,质量比是   。
芯片是所有电脑和“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硅的元素符号为Si)为材料制成的。用化学方法制得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
①SiO2+2C Si+2CO↑;
②Si+2Cl2 SiCl4;
③SiCl4+2H2 Si+4HCl。
(1)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新丝绸之路又一次使我国的悠久文化、先进技术走向世界.
(1)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丝”指的是蚕丝,蚕丝的化学成分与动物毛发相似,则蚕丝富含______(填序号)。热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劳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何种物质___(填序号)
A.无机盐 B.蛋白质 C.糖类 D.维生素
(2)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和木炭等组成,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S+2KNO3+3C═X+3CO2↑+N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3)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钢轨采用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实现无缝焊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下表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比较。为了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某同学做了实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结果如下图所示:
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O2 20.97 16.40
CO2 0.03 4.10
其它气体 79.00 79.50
合计 100 100
(1)由上图实验可知:通入的气体为人体呼出气体的试管是   (选填“甲”或“乙”)。
(2)进一步分析可知:在肺泡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多。
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________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友情提示:使用分液漏斗时,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的流入,同时防止装置漏气;浓硫酸能干燥气体,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原理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类似。
(1)若打开止水夹 K1,关闭止水夹 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 C 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A 中的现象是   ,可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反应方程式   ,B 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
(2)若打开止水夹 K2、K4,关闭 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 C 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 E 中 CO2 已集满。关闭止水夹 K2、K4,打开 K3,从分液漏斗向 E 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 CO2 与 NaOH 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CO2 与 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明同学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如下:①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预先放在黑暗处24小时,取出后用黑色圆形的纸片夹到叶片的绿色部分(如图),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摘下该叶片,取下黑纸片。②将该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脱色。③脱色后叶片用清水冲洗。④冲洗后在整张叶片上滴上碘液。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银边天竺葵叶缘呈白色的原因是其内不含有    ;
(2)实验时把天竺葵预先放在黑暗处24小时处理的目的是    ;
(3)滴上碘液后,叶片上   部位(填右上图中字母(“a”或“b”或“c”)变蓝色;
(4)比较a、b两处实验结果,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比较b、c两处实验结果,可证明   。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5 2.5
回答下列问题:
(1)Ca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   .
(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
冬天,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白天温室栽培蔬菜合适温度,他们将某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实验结果如表: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3)某温室从 16 点开始持续密封 48 小时,测得温室内 CO2 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要提高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 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线    区段时间内进行。
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答案】B
【解析】【解答】A.扩大公共绿地,打造绿色家园,可以促进光合作用,能吸附空气中有害烟尘,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故A符合;
B、用煤火力发电会产生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故B不符合;
C、秸秆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禁止焚烧秸秆,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为了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故C符合;
D、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生活,可以减轻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物的产生;故D符合;
故选:B.
A.从扩大公共绿地,打造绿色家园,可以促进光合作用,能吸附空气中有害烟尘,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去分析解答;
B、从燃煤发电会造成大气污染进行分析;
C、从焚烧秸秆也会产生空气污染,吸入颗粒物污染物的产生去分析解答;
D、从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生活,可以减轻汽车尾气的排放去分析解答;
A
【解析】A.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B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而火星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氮气、氩气等,火星中没有氧气.
【解答】解: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B、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氮气.故选项正确;
C、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不相同,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低.故选项错误;
D、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稀有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D
【解析】根据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另外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解:A.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C
【解析】往仓库里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抑制呼吸作用的进行,故选C
C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A.4Al+3O2 2Al2O3,正确;
B、2H2+O2 2H2O,正确;
C、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错误;
D、Fe+CuSO4═FeSO4+Cu,正确;
故选C.
D
【解析】呼吸作用是活的生物体得到能量的方式,反季节培育蔬菜主要控制温度,新鲜蔬菜、水果通过减弱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移栽苗木时去掉枝叶主要是减弱植物蒸腾作用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水淹后的农田植物的根会因得不到氧气而死亡及时排涝可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一致,A错误;
B.种植反季节蔬菜时使用塑料大棚——保证作物生长需要的温度,反季节蔬菜的培育主要是控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一致,B错误;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一致,C错误;
D.园艺工人在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移栽树苗总重量,方便运输,移栽植物时由于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受到影响,通过剪去部分枝叶减弱蒸腾作用以保证植物水分的充足,不一致,D正确。
故选D
D
【解析】: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只是黄白色;见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黄白色、蓝色.
故选:D.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A
【解析】根据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无论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还是分解氯酸钾,加入MnO2都能加快反应速度,故①正确;
②氯酸钾分解时需要加热,故②错误;
③过氧化氢和氯酸钾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含氧化合物,故③正确;
④氯酸钾分解需要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而过氧化氢的分解不需要酒精灯,故④错误。
那么二者的共同点为①③。
故选A.
D
【解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B、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接触空气;
C、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
解:
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接触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C、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接触空气,故符合题意.
故选:D.
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已知化学方程式X+2O2CO2+2H2O,则可知: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X推测其化学式为CH4,则为一种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X为甲烷只含有碳元素、氢元素,而无氧元素,故B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X为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以燃烧,所以是一种重要的气体燃料,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可推测其化学式为CH4,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学会分析此类题目:仔细查清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原子个数
A
【解析】(1)(3)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结论分析;
(2)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认识判断;
(4)根据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的认识判断。
A.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主要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避免空气污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故选B。
C
【解析】(1)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就是反应前后该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如果质量减小,那么为反应物;
(2)将乙反应前后的质量进行比较,如果质量增大,那么为生成物;
(3)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a的值。
A.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4g-0g=64g,因为它的质量减小,所以为反应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反应后质量增大:42g-10g=32g,因为它的质量增大,所以为生成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的质量保持不变,它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64g+10g+1g+16g=0g+42g+1g+a,解得:a=48g,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H2O、O2;2∶2∶1;17∶9∶8
【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等号右边物质为生成物分析;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配平系数即为物质的粒子个数分析;根据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即为实际质量比分析。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 物为 H2O和O2↑; 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是 2:2:1,质量比为68:36:32=17:9:8;
故答案为: H2O、O2 ; 2:2:1;17:9:8。
(1)②
(2)+4
【解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1)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②。(2)SiO2中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硅元素化合价为+4价。
故答案为:(1)②;(2)+4。
B C K2S 2Al+Fe2O3Al2O3+2Fe
【详解】
(1)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填B;
A 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不能提供能量,选项错误;  
B 蛋白质是人体的备用能量的物质,但不是主要的功能物质,选项错误;  
C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功能物质,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选项正确;
D 维生素是人体的营养素之一,参与人体的代谢活动,但不能提供能量,选项错误,故填C。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1个硫原子、2个钾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和3个碳原子,反应后出现了3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尚缺的1个硫原子和2个钾原子存在于X中,则X的化学式为K2S,故填K2S。
(4)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Al+Fe2O3Al2O3+2Fe。
(1)甲
(2)氧气
【解析】(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低,不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非常高,足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吸入的气体在肺泡处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血液带走新鲜的氧气而排放出二氧化碳。
(1)由上图实验可知:通入的气体为人体呼出气体的试管是甲;
(2)进一步分析可知:在肺泡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果是血液中氧气的含量明显增多。
微米 A
【详解】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可以减小PM2.5的排放,故A正确;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小白色污染,但不能减小PM2.5的排放,故B错误;
C.把工厂烟囱造高,最终烟尘还是要排放到大气中,不会减小PM2.5的排放,故C错误。
故选A.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一半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色,另一半不变色;CO2+H2O=H2CO3;浓硫酸
(2)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中有气泡产生;CO2+2NaOH=Na2CO3+H2O
【解析】(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装置B中浓硫酸的干燥,然后通入A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小花变色,但是能够与湿润石蕊小花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其变成红色,据此描述实验现象、写出方程式和推断B中的试剂。
(2)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集气瓶E后被收集,其中的空气被排出去。当装置E中的二氧化碳收集满后,二氧化碳会进入F,从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E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使E内气压减小,D中的稀盐酸被吸入E中,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于是会看到E中有气泡产生,据此描述现象,写出方程式。
(1)若打开止水夹 K1,关闭止水夹 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 C 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A 中的现象是:一半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色,另一半不变色,可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B 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2)若打开止水夹 K2、K4,关闭 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 C 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时,证明 E 中 CO2 已集满。
关闭止水夹 K2、K4,打开 K3,从分液漏斗向 E 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 CO2 与 NaOH 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E中有气泡产生。CO2 与 NaOH 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1)叶绿素
(2)天竺葵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体内原有的有机物
(3)b
(4)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叶子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而银边天竺葵叶缘呈白色,说明其不含叶绿素;
(2)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制造淀粉,所以需要把植物本身含有的淀粉消耗掉,故需要暗处理一段时间;
(3)a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有叶绿体、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b处会变蓝色;
(4)bc对比可知,其变量是光照,所以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故答案为:(1)叶绿素;(2)天竺葵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体内原有的有机物;(3)b;(4)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
(2)7.5克
(3)解:设20克稀盐酸中含有溶质x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克×10-8克=2克
CaCO3+ 2HCl=CaCl2+H2O+ CO2 ↑
100 73
2克 x
x=1.46克
HCl%= ×100%=7.3%
答: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1)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2)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3)以第1组实验为例,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恰好和20g稀盐酸完全反应,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1)在化学式 CaCO3 中,Ca的化合价为+2,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4.、
(2)根据表格可知,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5g,那么10片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10g-2.5g=7.5g。
(1)呼吸作用
(2)25
(3)bc 或 de
【解析】(1)从温度与植物呼吸作用的关系解答。
(2)适宜的温度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菜农夜晚适当降低室温可使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控制在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3)根据曲线图可知曲线的b~c或d~e白天时段,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若此时通风可以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此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
故答案为:(1)(2)25(3)bc或de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