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梦
回
繁
华
毛宁
一、单元分析
二、文本分析
《梦回繁华》说明文
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全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使用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语言颇具文学色彩,庄严典雅而富有韵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学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梦回繁华》在活动中运用、练习说文明知识和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未掌握:
不太熟悉逻辑顺序;
不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不大知道文艺说明文语言可以如此典雅有韵味,说明语言和说明对象的特征也要相吻合。
已掌握:
掌握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了解了基本的说明方法;
知道说明语言要求准确严谨。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撰写前言,了解画作的背景、内容、价值以及从“背景-内容-价值”的逻辑顺序。
2.通过看图写解说文字,和原文进行比读,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3.通过材料助读,理解“梦回繁华”的涵义,提升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
杭州国画院要进行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专题展览,我们要协助工作人员,根据课文《梦回繁华》完成展厅布置。
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主动学习、主动活动的氛围。
任务一:设计前言
小贴士:博物馆中的前言是一个引子,通过文字展示,让参观者对整个展厅(画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任务一:设计前言
蒋婧媛
陈奕凝
【设计意图】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并由学生自主点评,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这一活动指向获取信息和逻辑顺序这些语文核心知识。
任务二:布置展厅
下面三幅图,分别需要配一段解说文字,请你写一写。(不看书)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练习如何介绍画作。并为下面的比读做好材料的准备。
小组交流:
1.同桌交流,推选一篇习作。
2.习作与课文逐句比较,具体解说课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来介绍事物特征。
3.一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习作,进行比读,在比读中学习如何使用说明方法和语言来介绍事物特征。老师巡查,不断进行个别辅导,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支架。
展示交流:
一位同学发言
一位同学板书关键词
原文: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驼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同学习作:画作描绘了汴京城郊的风景,房屋在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远处田埂上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中送碳的驴驼队。不远处的房屋旁有个小湖,小湖旁围着一圈由石头和树木组成的天然屏障,水面偶尔荡起涟漪。张择端将乡野的宁静画面营造了出来。
原文: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学生习作:看,那座桥是由木头制成的,桥上的人纷纷围着栏杆在看,那艘巨大的船正在下水,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看,那里的人们正在做买卖,热闹非凡。
原文: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学生习作:各色房屋林立街头,几辆牛车在行驶着,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奔走着,路旁的茶房中人们一边品茶一边谈笑,闲趣无比。商铺的门口,几个顾客和店家砍着价格。路边的杨柳冒出新芽,展现出一派生机。
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上讲台,把教室的中心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梳理与表达能力。这个活动的核心知识指向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任务三:设计主标题
为这个展厅设计一个主标题。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清明上河图》
梦回繁华
1.对《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
2.北宋遗民,渴望家国统一,再次回到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都城繁华之下的危机,对统治者的劝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据后代文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惊马闯市
车轿相争
懒兵候主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设计意图】探讨画作背后的涵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把思维引向高阶。
作业:请同学们为展厅设计一个后记。
任务四:布置后记墙
小贴士: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设计意图】完成展厅的后记,让同学们继续思考画作对我们当代人的意义,让思维延续,同时也让展厅的设计更完整。
六、板书
六、我的收获与思考
1.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
2.如何让任务和核心知识相匹配?
3.如何在活动中完成核心教学内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