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综合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综合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30 10: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溶解现象 复习综合卷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一、单选题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面粉 B.硝酸钾 C.汽油 D.硫酸铜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糖水 C.泥浆 D.蒸馏水
3.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面粉 C.花生油 D.泥沙
4.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小苏打 C.花生油 D.味精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取a、b两份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向b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
B.向足量的镁、锌中加入等质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阴影区域中,A,B,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将t1℃下A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除去A固体中含有的少量B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A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
B.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甲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0g
D.将t2℃甲、乙溶液分别降到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8.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溶液,需加水(  )
A.900g B.500g C.200g D.100g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3℃时甲、乙溶液降温至t1℃,一定可以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D.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10.对下列课外实验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小卵石、活性炭和细沙等物品可制作简易净水器
B.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之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C.利用柠檬酸具有酸的性质,可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柠檬酸制汽水
D.将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汽油中振荡,可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二、填空题
11.实验室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CaCl2、MgCl2、Na2SO4,可依次加入过量BaCl2、    、Na2CO3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   。写出加入氯化钡后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2.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t1℃时,配制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硝酸钾   氯化钾(填 “>“、“<”或“=”):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钾,提纯方法为   ;t2℃时。向105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   g水,形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
1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点的含义是   。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   。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4.下图图一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请回答:
(1)该固体物质在当时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
(2)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3)给丁中的溶液升高温度时,固体逐渐消失。图二中表示该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4)若该物质中混有氯化钠时,采用   方法提纯该物质。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70g水中加入30g甲,充分搅拌后所得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50℃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若得到相同质量的甲、乙固体,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关系为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0℃时,将12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加水   g。
1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t2℃时,将15g乙加入50g的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   g;继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85g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三、综合题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
(2)a3℃时,将20g物质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3)已知甲固体中含少量乙,欲得到较纯的甲固体可通过下列步骤达到目的。则正确的步骤顺序是   (填序号)。
a.过滤 b.溶解 c.加热浓缩 d.洗净干燥 e.降温结晶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B.a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a3℃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a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丙>甲>乙
D.a1℃时,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E.若a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将a3℃时甲的饱和溶液300g降温到a1℃,析出甲固体的质量是60g
18.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
(3)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4)将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忽略水分的蒸发),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19.常温下,取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先按实验1将NaCl溶液分成两等份,再进行实验2操作,如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A 集气瓶 B 烧杯 C 玻璃棒 D 量筒
(2)完成实验2操作后,比较甲、乙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大小关系是甲   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四、实验探究题
20.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实验Ⅰ】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编号仪器名称:①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对氧气进行干燥,可将其中的水换成   ,气体应从   端通入(填“d”或“e”)。
(3)为了粗略测定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应先将 D 中装满水,然后整套实验装置导管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a→   (依次填导管接口,用a、b、c……表示)。
(4)实验室若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多孔隔板上常放置的药品应为   (填名称),该装置的优点是   。
(5)【实验Ⅱ】实验室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和获得产物 氯化钾,并配制100g7.5%的氯化钾溶液。
从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的步骤是:溶解→   →蒸发。
(6)用量筒量水仰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7.5%。(填“>”、“=”或“<”)。
21.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
(1)A操作中应称量NaCl的质量是   g,若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1g以下用游码,其它过程操作正确,则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
(2)B操作中应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____。
A.100mL B.50mL C.20mL D.10mL
(3)C操作的名称是   ,玻璃棒的作用是   。
(4)B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可能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D操作中溶液洒落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
22.配制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计算:氯化钠质量和水的体积。(ρ水=1.0g/mL)。
(1)称量:如图所示(右盘无砝码)称得的氯化钠质量为   g
(2)量取:选择量程为   (选填“30”“50”或“100”)mL的量筒准确量取水。
(3)溶解:把氯化钠和水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装瓶、贴标签:请填写如图所示标签   。
(5)(反思)
上述实验过程中,用量筒量取水时,若按下图方式进行读数,将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6)若将上述50g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
①量筒 ②漏斗 ③玻璃棒 ④托盘天平 ⑤烧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A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无色溶液,B符合题意;
C、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C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答案】B
【解析】【解答】A、牛奶中含有水分和不溶于水的液体,属于乳浊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B、糖水是易溶于水的蔗糖与水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选项符合题意;
C、泥浆是水与不溶于水的泥沙混合后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D、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一种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即为溶液,据此分析。
3.【答案】A
【解析】【解答】A. 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符合题意;
B. 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 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4.【答案】C
【解析】【解答】A. 食盐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 小苏打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 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C符合题意;
D. 味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为溶液。
5.【答案】C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与水,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b中加入二氧化锰,则产生氧气的速率较快,反映在图像上为b斜率较大,故图像描述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可知,消耗等质量的盐酸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则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反映在图像中为镁的斜率较大,且反应中盐酸不足,则盐酸完全反应完,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描述不符合题意;
C、在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随着氯化钾的质量增加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达到最大值,后维持不变,描述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刚开始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就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图像中反应开始阶段没有沉淀产生,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解答】A. 阴影区域中,B均处于不饱和状态,A、C处于饱和状态,故不符合题意;
B. 将t1℃下A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6.7%,故不符合题意;
C. 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比较析岀晶体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 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除去A固体中含有的少量B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A,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7.【答案】B
【解析】【解答】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t1℃,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100g甲,只能溶解6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60g+100g=160g,不符合题意;
D、将t2℃甲、乙溶液分别降到t1℃时,由于溶液的状态未知,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8.【答案】A
【解析】【解答】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0g×0. 5%= (1000g-x)×5%,x=900g。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9.【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由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而由于不确定甲、乙溶液是否饱和,则无法确定溶质关系,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将t3℃时甲、乙溶液降温至t1℃,虽然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但若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依然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该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未指明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C. 将t3℃时甲、乙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10.【答案】D
【解析】【解答】A、由于小卵石和细沙能起到过滤的作用,可以除去一些难溶性杂质,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异味、色素等,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碳酸氢钠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若柠檬酸有酸性,它们混合以后就会有气泡冒出,故C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不会溶于汽油,因此不会形成溶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简易净水器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钠和酸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高锰酸钾难溶于水汽油进行分析。
11.【答案】NaOH;稀盐酸(或HCl);BaCl2+Na2SO4=BaSO4↓+2NaCl
【解析】【解答】实验室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CaCl2、MgCl2、Na2SO4,可先加入过量BaCl2,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然后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最后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故填:NaOH;
分离出沉淀后,滤液中含有溶质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钠,要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去,又不引入新的杂质,就需要加入适量稀盐酸(或HCl),故填:稀盐酸(或HCl)。
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白色沉淀·,故该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根据氯化钡可除去食盐中的硫酸钠,氢氧化钠可除去氯化镁,碳酸钠可除去氯化钙和氯化钡,盐酸可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析。
12.【答案】<;降温结晶;170
【解析】【解答】t1℃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钾溶解度,故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大于氯化钾,配制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硝酸钾<氯化钾,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钾,提纯方法为降温结晶;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溶质质量,设向105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 x水,形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105g+x)×20%=55g,x=170g,故填:<;降温结晶;170。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溶解度越大的等质量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越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利用降温结晶提纯及利用溶解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分析。
13.【答案】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0g;降温结晶;20%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a点,故a点的含义为: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0g;
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该温度下,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故该温度下,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4.【答案】(1)15g
(2)丙=丁>乙>甲或甲<乙<丙=丁
(3)a
(4)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1)丙已经有固体析出,则为饱和溶液,再蒸发10g水析出2.5g-1g=1.5g固体,说明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溶解1.5g该固体,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15g该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固体物质在当时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2)乙到丙蒸发10g水析出1g固体,少于1.5g,所以乙是不饱和溶液。甲到乙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乙,因甲、乙为不饱和溶液,丙、丁为饱和溶液,所以甲<乙<丙=丁。
(3)给丁中的溶液升高温度时,固体逐渐消失。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溶解度曲线呈上升趋势,为a。
(4)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改变较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变化不大。所以若该物质中混有氯化钠时,采用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分析】(1)根据从饱和溶液中蒸发溶剂析出晶体质量计算物质溶解度分析;
(2)根据同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温度升高溶质继续溶解确定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分析;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改变较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提纯分析。
15.【答案】20%;小于;280
【解析】【解答】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向70g水中加入30g甲,能够溶解17.5g,充分搅拌后所得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将甲、乙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若得到相同质量的甲、乙固体,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关系为甲小于乙;
50℃时,将12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加水质量:。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6.【答案】t1;62.5;10%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t2℃时,乙物质溶解度为25g,将15g乙加入50g的水中,最多溶解12.5g溶质,所得溶液质量为12.5+50=62.5g;
继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85g水,则溶质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7.【答案】(1)甲>丙>乙
(2)60g
(3)bcead
(4)A;D;E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a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
(2)由图可知,a3℃时,丙的溶解度为20g,该温度下,将20g物质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g+50g=60g;
(3)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固体中含少量乙,欲得到较纯的甲固体,可通过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净干燥得到甲,故顺序为:bcead;
(4)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无晶体析出),正确;
B、a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等质量的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溶液质量未知,无法比较,不正确;
C、将a3℃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a1℃,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1℃时,甲的溶解度=a3℃时,丙的溶解度>a1℃时,乙的溶解度,故a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3℃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1℃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丙>乙,不正确;
D、a1℃时,溶解度:丙>甲>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丙>甲>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丙>甲>乙,溶剂质量:乙>甲>丙,正确;
E、若a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a3℃时,3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溶剂质量为200g,降温到a1℃,a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该温度下,200g水中能溶解40g甲,则析出甲固体的质量是60g,正确。
故答案为:ADE。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8.【答案】(1)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20
(3)升高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C
(4)B=A>C
【解析】【解答】(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A物质溶解度曲线与C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即P点的含义是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40gA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当溶剂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40g,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40g,即当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溶剂质量是50g;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者恒温蒸发溶剂或者增加溶质C;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且A、B两物质均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升温后,A、B的溶液质量相等,而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且C溶液中析出晶体,C的溶液质量减小,则将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忽略水分的蒸发),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9.【答案】(1)A
(2)小于
【解析】【解答】(1)配制100g 5%的NaCl溶液时,需要的仪器是: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集气瓶;
(2)溶液具有均一性,实验1中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向甲中加入5g水,向乙中加入5g氯化钠,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大小关系是甲<乙。
【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时需要的仪器分析。
(2)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
20.【答案】(1)酒精灯
(2);浓硫酸;d
(3)e→d→f
(4)大理石或石灰石;能控制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5)过滤
(6)<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为酒精灯。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是液体,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可干燥氧气,所以可将其中的水换成浓硫酸,为和浓硫酸充分接触,应从长管d通入。
(3)测水的体积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D,将D中的水排入E,排出水的体积与收集的氧气的体积相等。氧气密度比水小,所以从e短管通入,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e→d→f。
(4)实验室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所以多孔隔板上常放置的药品应为大理石或石灰石。该装置可以通过活塞控制装置内压强,使固体与液体药品接触或分离,所以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溶于水,所以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获得氯化钾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6)用量筒量水仰视读数,读数偏小,量取水偏多,溶剂偏多,则配置溶液浓度偏小。故填<。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浓硫酸的吸水性及除杂装置导气管长进短出的要求分析; (3)根据氧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通过排出水的体积可测得收集气体的体积分析; (4)根据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可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的操作可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分析; (5)根据二氧化锰的难溶性采用溶解、过滤、蒸发提纯氯化钾分析; (6)根据量筒仰视读数会使所得实际体积偏大分析。
21.【答案】(1)7.5;13.3%
(2)B
(3)溶解;搅拌,加速溶解
(4)偏高;无影响
【解析】【解答】(1)A操作中应称量NaCl的质量是50g×15%=7.5g,应取水的质量为50-7.5=42.5g;若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1g以下用游码,则砝码质量为7.0g、游码质量为0.5g,其它过程操作正确,则实际称取的NaCl质量为砝码减游码7.0-0.5=6.5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3.3%。
(2)量筒要选择量程比要量取体积大而接近的,B操作中应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50mL;
故答案为:B。
(3)C操作的名称是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4)B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水的质量减小,可能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溶液是均一稳定的,D操作中溶液洒落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2)根据量筒要选择量程比要量取体积大而接近的分析;
(3)根据溶解操作及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分析;
(4)根据配制溶液时溶剂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高及转移液体时洒落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2.【答案】(1)4.0
(2)50
(3)8%
(4)或
(5)偏小
(6)②④
【解析】【解答】(1)根据药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右盘无砝码时,氯化钠质量为游码的质量,为4.0g,故填:4.0g。
(2)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所以配制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需要量取水的质量为50g-4g=46g,即水的体积为46mL,所以选择量程为50mL的量筒准确量取水,故填:50。
(3)把氯化钠和水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8%。
(4)标签应该填写溶液名称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或。
(5)上述实验过程中,用量筒量取水时,若按仰视进行读数,使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而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填:偏小。
(6)若将上述50g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中需要用到①量筒,用来量取液体体积;③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溶解速率;⑤烧杯,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②漏斗、④托盘天平,故填:②④。
【分析】(1)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分析回答;
(2)根据液体的体积选取量筒;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4)根据溶液的名称和质量分数分析回答;
(5)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和溶质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判断;
(6)根据溶液的配制操作分析用到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