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训练(3.6-3.8,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训练(3.6-3.8,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2 20: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3.8综合训练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焚烧秸秆不会给空气带来PM2.5
B.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步行,骑自行车是低碳出行方式
D.发现室内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下列哪一项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
A.氧气和二氧化碳 B.氧气和有机物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有机物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目的是(  )
A. 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C. 充分利用太阳能
D. 直接燃烧煤炭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B. 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 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 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下列过程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
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实验中,若将叶的主脉切断,一切按规范操作,则发现叶片先端遇碘液未变蓝色。此实验说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C.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C.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作用很大
D.生物圈中的氧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峡蓄水工程正式启动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最终达到相当于燃烧3000万吨煤 产生的电量。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①温室效应 ②白色污染 ③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④烟尘的排放量(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填空题
全面开展“五星达标 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是当前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
(1)通过光合作用,庭院植物制造了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该途径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__________
(2)垃圾焚烧后的尾气排放极易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焚烧温度低于800℃时,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物质二噁英(C12H4O2Cl4),请向垃圾焚烧厂提出一条能够有效降低二噁英排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
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
①从环保角度来看,燃烧等质量的甲烷和丁烷,_____________导致的温室效应更明显。
②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______(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
③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为安全起见每家都要安装一个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人员要求将报警器高于灶具的地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中使用的含有氟利昂的电器主要有   和   ,长期使用含有氟利昂的电器会导致   被破坏,而臭氧层具有阻挡太阳中   的作用.
为了解低温对玉米生长快慢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研究:从甲乙、丙三个品种中挑选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三组,每组取等量的幼苗分别放在5℃、10℃和25℃ 的环境中培养4天(其他各种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通过比较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来反映玉米的生长快慢,因为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能吸收   ,它的多少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
(2)通过对柱形图的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为了检测某市区空气的清洁程度,在市内设立了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如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5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   毫克。
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C元素”、“C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实现。
、实验题
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①实验前应将此装界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致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执,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1)叶片甲中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可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叶片乙与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丙与甲能形成对照实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2)乙瓶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能够变成蓝色的是_________。乙和丙两叶片形成的对照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4)根据叶片甲实验所得结论,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题
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   。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   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
小明挑食,不吃青菜只吃肉.因此,他得意的说:我的饮食与植物光合作用无关.你认为小明的说法对么?说说理由。
3.6-3.8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解答】A.大量焚烧秸秆可以产生烟尘,直接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水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符合题意;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根据焚烧秸秆可以产生烟尘分析;
B、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分析;
D、根据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进行分析.
C
【解析】 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
D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动植物和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环,但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指的是植物的叶孔打开,水分到空气中,所以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过程叫光合作用,叶脉内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叶肉细胞就是靠叶脉内的导管提供水分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水分是自下而上运输,主脉切断后,叶片的先端得不到导管运输来的水分,叶肉细胞因为得不到原料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故选:C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水,产物淀粉能够使碘液变蓝,而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由叶脉运输而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植物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相关知识。
【解答】A.冬季时许多树叶掉落,植物的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A不符合题意;
B、除了动植物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同时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为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大气中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能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解答】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A正确;
B.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圈中的氧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答案】C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据此解答。
【解答】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的排放和烟尘的排放,白色污染是塑料的污染,观察选项,故选C。
故答案为:C
【答案】A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释放氧气的过程,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正确;
C、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CO2)排放,正确;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正确
故答案为:A
、填空题
光能→化学能 燃烧时保证温度达到800℃以上,充分燃烧,减少二噁英的产生 丁烷 空气 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泄漏时气体会往上移动
【详解】
(1)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2)燃烧时保证温度达到800℃以上,充分燃烧,减少二噁英的产生。
(3)①假设都是1kg甲烷和丁烷,经过计算可以发现丁烷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②丁烷需要氧气比为1:6.5,而甲烷需要1:2,需要的氧气量减少,所以减小空气的进气量。
③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泄漏时气体会往上移动。
【答案】空调;冰箱;臭氧层;紫外线
【解析】在大气层的上部,距地面20km到50km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
【解答】解:臭氧有吸收紫外线中能量较大的短波辐射的能力.如果没有臭氧层,强烈的阳光早已使整个大地化为焦土.臭氧还具有强氧化能力,所以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消毒杀茵,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并加速血液循环.因此臭氧是一名“人类生命的卫士”.但过量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但是,近年来发现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机能正在减弱.原因是制冷剂中的氟利昂、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气及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会破坏臭氧层,所以不用氟利昂(或氟里昂)作制冷剂或使用无氟冰箱、飞机使用清洁能源或飞机尾气经处理后排放、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都可保护臭氧层.
故答案为:空调;冰箱;臭氧层;紫外线;
(1)光能
(2)温度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过程,探究实验有两个原则即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据此解答.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解:该实验通过比较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来反映玉米的生长快慢,因为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的多少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通过对柱形图的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答案】(1)c
(2)0.28
【解析】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就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解答】(1)观察图示可知悬浮颗粒物a5-6小时约2mg, b6-7小时约1.8mg, c7-8小时约3.8mg, d 8-9小时2.2mg,故C区域悬浮颗粒物最多;
(2)由图可以看出4小时吸收的悬浮颗粒质量m=10mg ,
4小时空气泵吸收的空气体积
则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为
【答案】(1)C元素
(2)呼吸作用
【解析】(1)自然界中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又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消费者体内,再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解答】(1)由分析可知碳循环的过程,图中有碳的氧化物,因此碳循环中“碳”指的是碳元素。
(2)庭院植物和庭院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因此b、e都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C元素(2)呼吸作用
、实验题
光照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二氧化碳 能,因为丙叶和甲叶的B部分只有光一个变量 吸收瓶中的的二氧化碳气体 丙叶、甲叶的A部分 二氧化碳 延长光照时间
【详解】
(1)(2)叶片的遮光部分B与见光部分A形成以光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片的遮光部分由于缺少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乙的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导致装置内缺少二氧化碳,而叶片丙的装置中的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导致装置内有二氧化碳,故叶片乙与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观图可知,丙叶的装置是无色玻璃瓶,可以透光,故其与甲叶片的B部分形成了以光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
(3)甲叶片A部分,满足光合作用的所有条件,故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甲叶片B部分,缺少光照,不满足光合作用的所有条件,故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乙叶片,缺少二氧化碳气体,不满足光合作用的所有条件,故其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丙叶片,满足光合作用的所有条件,故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能够变成蓝色的是丙叶、甲叶的A部分。
叶片乙与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故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4)叶片的遮光部分B与见光部分A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片的遮光部分由于缺少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故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光照时间(如太阳一出来就赶紧揭开棉被或草苫,太阳落山后再盖上;采用夜晚补光法等等)。
、解答题
(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
【解析】(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图丙所示的实验是脱去叶片内的叶绿素,方法是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实验结束后,因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所以酒精变成了绿色,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成了黄白色。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不对;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食物之源。
【解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提供了食物来源。故答案为:不对;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食物之源。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据此作答。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