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6综合训练
、选择题
下列哪项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
A.松土排涝 B.合理密植 C.带土移栽 D.地膜覆盖
“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水和无机盐
C.生产有机物 D.释放二氧化碳
下列均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其中主要的器官是( )
A.鼻腔 B.肺 C.支气管 D.气管
患感冒时,常感觉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
A.鼻黏膜分泌的粘液过多 B.气管、支气管分泌痰液过多
C.鼻粘膜充血肿胀 D.声带充血肿胀
下列坐标图表示某地生长着大量绿藻的池塘一天内池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 )
A. B.
C. D.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活细胞
B.光合作用在白天、晚上都可进行,呼吸作用只在夜晚进行
C.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理密植和中耕松土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a、b、c、d四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d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先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是为了耗光植物叶中原有的有机物
B.此实验能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水、和光照
C.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此实验不能验证CO2对植物化合作用的影响
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A. B.C.D.
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则光合作用产生的O2( )
A.全部来自CO2
B.全部来自H2O
C.大部分来自CO2,小部分来自H2O
D.小部分来自CO2,大部分来自H2O
、填空题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是因为该地区夏天白昼较长、气温较高, 作用旺盛, 制造得多;夜间短,气温低, 作用不强, 消耗的少,这样有利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
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前者由 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 、 、 减少对肺的刺激.
如图是模拟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 (填“收缩”或“舒张”);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是气球会扩张这模拟表示 (填“呼气”或“吸气”)的过程。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 进入肺泡。
写关键词是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的好办法,这种办法能让我们抓住问题的关键,便于理解.下面已经写出了呼吸作用的关键词,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关键词. 呼吸作用的关键词:
●释放能量
●吸收氧气
●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有机物
●线粒体
(1)光合作用的关键词
●①
●②
●③
●④
●⑤ .
你能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的原理解答实际问题吗
(1)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 ;
(2)大棚内栽种作物,在增加光照的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气体,其目的是提高产量,是利用植物的____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合成;
(3)农田土壤板结或水淹植物受害的原因是根的__________作用受到抑制。
、实验题
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以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示,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 (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2)上述图②操作有误,请改正 .
(3)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 ;步骤⑥中,a与b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 .
(4)进行步骤④和⑤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 .
(5)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 .
(6)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M产量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请答出两条).
、解答题
杭州市某郊区的一条小河,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污染情况。下图是水质监测站在2019年 6月对此水体的一天中每升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进行监测,下表为不同温度溶解氧饱和值表:
水温/℃ 25 26 27 29 31 32 34
溶解氧饱和值/mg·L-1 8.15 8.00 7.85 7.65 7.43 7.30 7.20
请回答:
(1)水体中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水生生物的 而减少,但又会由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和水生植物的 而增加。
(2)在凌晨零点时,河水中的溶解氧仅为该温度下的溶解氧饱和值的75%~80%,原因是: ;但在午后,溶解氧的饱和度可高达110%,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 。
(3)河水里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化学式以C6H12O6为代表)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作用而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C6H12O6+6O2 6CO2+6H2O)中所需的O2的量叫做BOD(生化需氧量),BOD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若水体的生化需氧量大于溶解氧饱和值,则不适合鱼类生存。当天测得河水中所含有机物的质量折合成C6H12O6为0.010gL-1,通过计算回答,该河段适合鱼类生存吗(设水温为25℃)
(4)目前杭州市由于执行了严格的污水排放制度重建了水道体系和用专门船只向河流输送某种气 体等措施,河流水质已得到显著的改善。 这里的“某种气体” 是指 。
A.氢气 B.氯气 C.氧气 D.二氧化氮
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逞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其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
(2)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
(3)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 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 等。
3.5-3.6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是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而高度密植,会使叶片相互遮挡,降低光合作用效率.
故选:B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A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因此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故答案选:A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B
【解析】选B。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泡数量多,总表面积大,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C
【解析】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体患感冒时,分泌的组胺等一些物质会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因此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道的组成、特点及功能。
B
【解析】池塘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6-18时为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从18时到次日6时为黑夜时间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从四个选项的图示来看,只有B图曲线符合要求。
故选B。
B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活细胞,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晚上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晚上都可进行,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不符合题意;
D.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叶片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中耕松土有助于植物的根促进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
【解析】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因此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B
【解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A.将甲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植物体的叶片因得不到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将被运走和耗尽,这是为了避免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植物有干扰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缺少水分,不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只有d显蓝色。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对比da,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叶绿体,不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一组有二氧化碳,另一组没有二氧化碳,该情况没有,因此不能验证CO2对植物化合作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C
【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运用的原料,所以光合作用强了,消耗的二氧化碳就多,室内二氧化碳就少,光合作用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多,室内二氧化碳就多,在清晨6点钟左右,是植物通过一晚上的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此时二氧化碳最多,6点钟后太阳慢慢升起,温度越来越高,植物的光和作用强了,消耗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越来越少,到了晚上6点钟左右,植物通过一天的光和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含量到了低谷,再往后光合作用开始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开始增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多了,室内二氧化碳就开始增多。生物学上的测定图为:
故选C。
B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氧原子标记CO2时,氧气中没有测到 18O;氧原子标记水时,氧气中有测到 18O,说明氧气都是来自于水;
故答案为:B。
、填空题
光合;有机物;呼吸;有机物
【解析】新疆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烈,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所以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瓜果特别甜。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呼吸道;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清洁;温暖;湿润
【解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器官、支气管组成.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鼻腔的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空气有湿润和清洁作用;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的气体的畅通;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答案为:呼吸道;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清洁;温暖;湿润.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对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1)舒张
(2)吸气
(3)二氧化碳
【解析】该实验属于模拟实验,模拟人体呼气和吸气过程,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肌,钟罩代表肺容积,管子代表连接肺的气管。
(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甲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
(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钟罩容积增大,使得内部气压降低导致气球扩张,于是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那么外界的空气进入气球,因此乙图表示吸气过程。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通过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舒张(2)吸气(3)二氧化碳
(1)储存能量;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储存有机物;叶绿体
【解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①储存能量;②释放氧气;③消耗二氧化碳;④储存有机物;⑤叶绿体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详解】
(1)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增加光照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使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促进有机物的合成,提高作物的产量,因此大棚内栽种作物,在增加光照的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气体,“其目的是提高产量”,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合成。
(3)只要是活的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农田土壤板结或水淹植物时,影响了根的呼吸作用,影响其生长。
、实验题
(1)⑦→①→③→②→⑤→④→⑥
(2)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淀粉
(5)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6)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含量(或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等)(只要答出2条且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解:(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步骤是⑦暗处理一昼夜→①设置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③取下叶片→②酒精脱色→⑤滴加碘液→④清水冲洗→⑥观察叶色变化.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⑦→①→③→②→⑤→④→⑥.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 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 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酒精脱色时要隔水加热.所以图②操作有误,改正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A装置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A装置有二氧化碳;B装置中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B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肌对照,其变量是二氧化碳.
步骤⑥中,a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A叶片的b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B叶片的b,由于缺乏二氧化碳,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所以a与b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进行步骤④和⑤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6)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间作套种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1)⑦→①→③→②→⑤→④→⑥;
(2)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淀粉;
(5)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6)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含量(或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等)(只要答出2条且合理即可得分).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3)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答题
(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2)水生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氧气;午后光照强度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产生的氧气增多
(3)不适合
(4)C
【解析】(1)依据水生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2)根据题意可知1L河水中有机物的质量,由有机物的质量根据有机物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转化1L河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气的质量,即该河水的生化需氧量,用河水的生化需氧量跟氧气的溶解量比较就可以知道该河中的鱼类能否维持生命;
(3)根据河水污染的来源来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中氮磷元素过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而引起的缺氧现象。
(1)午夜时水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发生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氧气;而午后光照最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产生大量氧气。
(2) 在凌晨零点时,河水中的溶解氧仅为该温度下的溶解氧饱和值的75%~80%,原因是水生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氧气;但在午后,溶解氧的饱和度可高达110%,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午后光照强度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产生的氧气增多。
(3)由题意“C6H10O5为0.010g L-1”即可得到1L河水中有机物的质量为0.01g1L河水的质量为0.01g
设转化0.01g有机物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C6H12O6+6O2 6CO2+6H2O
162 192
0.01g x
x≈0.01185g≈11.85mg
由于11.85>8.15,
因此该河中的鱼类不能维持生命,会因缺氧死亡。
(4)河水污染主要由于大量向河道中排放生活污水,使河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含量明显增多,导致赤潮现象,即水体富营养,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中氮磷元素过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而引起的缺氧现象,要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同时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水生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氧气;午后光照强度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产生的氧气增多(3)不适合(4)C
(1)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热量
(3)NaOH溶液或石灰水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 。
其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
(2)“绿色屋顶"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
(3)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 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 NaOH溶液或石灰水。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