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专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14: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 分)
1. [2023 · 茂名电白区期末改编] 默写古诗词。(共10 分。答对一句得1 分,满分不超过10 分)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能够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
(3),。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5)默写杜牧的《赤壁》。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 hào hàn( )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 )脸膛。
(3)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络绎不绝。
(4)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 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zhāng mù jié shé( )。
3. [2023 ·原创] 下列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 感谢您的邀请,届时家父一定会莅临会场。
B. 欢迎您光临寒舍,您的到来真是令寒舍蓬荜生辉,让我倍感荣幸。
C. 令爱在这次编程比赛中夺得冠军,这真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
D. 这是我的拙作,请您多指正。
4. [2022 · 哈尔滨]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大约六个月左右。(删去“大约”或“左右”)
B. 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将“改动”改为“改变”)
C. 课本剧演出之前,我们要分配角色,选择剧本,合作排练。(将“分配角色”和“选择剧本”调换位置)
D.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在“人们”后加“具有”)
5. 班级开展“走进冬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4 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日影长短法测定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12 月。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所以冬至是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的习惯。
(1)请根据上述材料,将四个关于冬至的关键信息补充完整。(2 分)
①冬至时间的确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冬至的气候特征;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冬季,体现冬季的特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班级开展“走进《昆虫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题目。(6 分)
我很清楚地知道,萤火虫的光亮产生于它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便会立即发出亮光,有的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火虫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火虫的灯就是氧化作用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物质。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火虫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节选自《昆虫记》,有改动)
(1)阅读选段,将下列信息补充完整。(3 分)
萤火虫的光亮产生于它的呼吸器官,是由连接着萤火虫的________________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空气与萤火虫体内的“___________”混合,发生“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光亮。
(2)[整本书阅读] 阅读选段,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你所体会到的法布尔的精神。(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 分)
(一)[2023 ·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 题。(15 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惊惭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爵益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用“/”给画线句子断句。(3 分)
小 子 不 敏 何 足 以 知 之 敢 问 何 谓 三 利 何 谓 三 患?
11. 你认为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孙叔敖的话与甲文中哪句话的意思相近?试列举一个符合这句话观点的历史人物的事例。(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跨学科学习][2022 · 安徽改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4 题。(10 分)
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形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 2 米,体重可达5. 4 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 年,有30 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 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2021 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
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
12.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 2021 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千米,历时数月,引人注目。
C. 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13. 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3 · 阳江阳春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 题。
(15 分)
柔软的父亲
波佩
①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拿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 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搜寻。
④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⑤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我读七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酣然大睡至半夜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地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⑥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⑦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⑧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
⑨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父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⑩就像那个让我难忘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酸楚和爱怜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选自《三峡文学》,有改动)
15. 文中“我”同学的父亲“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文中哪些情节使“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本文也是这么写的吗?本文的写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有人说本文内容过于散乱,一篇文章写了三位互不关联的父亲,对此说法,你如何看待?(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19. [2022 · 河南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2)不少于500 字;
(3)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运用
1. (1)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3)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5)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 (1)浩瀚 (2)黝黑 (3)摩肩接踵 (4)张目结舌
3. A 【点拨】A 项,“莅临”是敬辞,用于自己的父亲不恰当。
4. B 【点拨】B. 搭配不当,将“改动”改为“提高”。故选B。
5. (1)②冬至名字的由来 ④我国冬至的习俗
(2)示例: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
【点拨】本题的要点在于选取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冬季的特征,可选取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能体现冬天特征的景物,如雪、冰等对象来写。
6. (1)呼吸器官 可燃物 氧化作用
(2)①善于观察,细心观察。如法布尔在草丛观察萤火虫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②反复推敲实验,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认真钻研。如法布尔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怎么让萤火虫的光亮停止和消失。③热爱自然,热爱动物。如“这种聪明的小动物”“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法布尔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阅读
(一)7. (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同“弼”,辅佐
8. (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9. (1)改变 (2)越,更加
10. 小子不敏/ 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
11.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示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吞并吴国。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乙文中的“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知,孙叔敖有忧患意识,地位越是高,做事越小心谨慎,一心想着百姓,以此来让自己免于灾祸。与甲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相近。
【乙文参考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惭不安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二)12. A 【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A. 由材料一的第一段“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可知,是“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不是“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故选A。
13. 示例:打比方,将亚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亚洲象四肢粗壮的特点,使句子更加通俗易懂;列数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亚洲象体形庞大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点拨】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材料一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这些常用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等方面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14. 示例:①国家制定保护亚洲象的法律,禁止并惩处盗猎亚洲象的行为;②国家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地建设,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维护亚洲象的栖息地;③保护亚洲象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基因库。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提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针对材料一第二段可提建议:国家制定保护亚洲象的法律,禁止并惩处盗猎亚洲象的行为;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提建议:国家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地建设,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维护亚洲象的栖息地;根据材料三可提建议:保护亚洲象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基因库。
(三)15. ①叫醒“我”和同学的方式十分轻柔(或:用粗糙强壮的手将“我们”轻轻摇醒),②送给“我”和同学一玻璃瓶萤火虫,充满了童趣。
【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第⑤段“酣然大睡至半夜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可概括为:叫醒“我”和同学的方式十分轻柔;根据文章第⑤段“我们半睡半醒地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可概括为:送给“我”和同学一玻璃瓶萤火虫,充满了童趣。
16. 不是。说“父爱如山”,是表现父爱凝重深沉(或:坚硬、沉默等)的特点;本文却是从柔软细腻的一面来刻画父亲的。叙事角度新颖独特,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
【点拨】本题考查写作效果。从第⑦段可知“父爱如山”,是说父亲的爱像山一样,是表现父爱凝重深沉(或:坚硬、沉默等)的特点;从文章题目“柔软的父亲”,结合第④段“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第⑥段“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第 段“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可知,本文是从柔软细腻的一面来刻画父亲的。与“父爱如山”的说法不同,叙事角度新颖独特,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
17. 本文所写三位父亲的事件确实互不关联,但全文并不给人散乱的感觉,因为三位“父亲”都具有外表“粗粝”,内心“柔软”的特点。作者通过“柔软”这一共性,将三位父亲的事件串联在一起,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
【点拨】本题考查文本特点的分析。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散文特点、内容去谈即可。
18. ①“父亲”一词多用“阳刚、粗犷”这些词语来修饰,本文标题以“柔软”来修饰,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表达中心角度看,题目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本文所写父爱的特点。
【点拨】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注意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分析。词语搭配:从第⑦段“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可以看出“父亲”一词本是坚硬、沉默的,结合标题“柔软的父亲”,可知本文标题中的“父亲”以“柔软”来修饰,与通常父亲的“阳刚”截然不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中心:从标题“柔软的父亲”中“柔软”一词,结合第④段“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第⑥段“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第 段“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可知,题目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本文所写父爱的特点。
三、作文
19. 思路点拨:
审题立意。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是“深藏内心的声音”均可。这“声音”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还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文章重在表达对声音的怀想、赞美等感情。
构思选材。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 一幅画、一首诗等) 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文章叙写的内容应该是深刻的,是有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体裁写法。本文要求写记叙文。文章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达“留在心底的声音”对自己的影响。
范文:
留在心底的声音
有一种声音平淡又朴实,有一种声音伴随着我的成长。那个清脆悦耳的声音,久久地留在我的心底,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每天晚上总能听到那脆如银铃的“咔嚓咔嚓”声,十分舒服,总想去找找声音的源头,可是因为成堆的作业,次次都耽搁了。
“必须把它吃完才能去上学。”母亲站在旁边,用一副没得商量的表情盯着我。“要迟到了,我带着在路上吃。”攥着核桃,我逃也似的跑出家门。
攥着它,我哭笑不得,这平淡无奇的核桃被母亲视为珍馐,还说核桃可以补脑,可我最不爱吃的就是核桃了,又苦又涩。
回头望了望,母亲的身影消失后,我随手将核桃扔在旁边的草丛里,对着正在找食的鸟儿喊道:“别找了,快来吃核桃呀!”心里还不以为意地想:不就是个核桃吗?
晚上,写完作业,我走进房门,发现母亲房里的灯还亮着,时不时还传出“咔嚓咔嚓”的声响。
这奇怪的声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蹑手蹑脚地走到母亲房门前,凑上去,看见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在劳作。
母亲手边放着一袋子核桃,她右手拿着钳子在夹果壳。原来每天早上母亲给我的核桃上的一个个大小适中的缝隙是这样来的。
“咔嚓咔嚓”的动听的声音又传过来了。突然母亲正在夹的核桃的果壳迸裂,隙缝中的碎屑也迸溅出来。母亲没有想到这一个果壳会这么容易就裂开,一不留神,钳子重重地砸在了她的手指上。
我握紧拳头,心里一揪,下意识地上前一步,发出声响。
母亲在发觉声响后,转过头来,我已跑回房间,两行滚烫的泪水顺着鼻翼流了下来,而那声音也像暖流一般流入我的心里。我闭上眼睛,在富有节奏的夹核桃的声音中睡去。
第二天早上,我将核桃仁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舌尖弥漫开来,耳畔也是那“咔嚓咔嚓”的声响,我知道,嘴里咀嚼的哪里只是核桃呀!
即使时间在变化,身边景物在变化,可唯一不变的是那夹核桃的声音,是那沉甸甸的母爱!
点评:本文开篇点题,引出中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我”发现母亲夹核桃的细节,将“我”对饱含着母爱的“核桃”由厌弃到喜爱的变化写得细腻生动,突出了主题;结尾照应开头及标题,再次点题,使结构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