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 分)
1. [2023 · 揭阳榕城区期末改编] 默写古诗词。(共10 分。答对一句得1 分,满分不超过10 分)
(1),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4)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
(5),,?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
(6)晏殊的《浣溪沙》中以花的逝去、燕的归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的词句是:,。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他)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但是它wěi àn(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bēi wēi( ),那样柔弱。
(4)不是lián mián bú duàn( ),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螃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只要濒临死亡,就不能食用了,否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B. 无数莘莘学子借助教育部门开设的“空中课堂”,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
C. 读书非常需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经过磨炼,思想才能得到升华。
D.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葡萄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有抗过敏、延缓衰老、改善睡眠质量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疾病”后面添加“的功效”)
B. 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把“紧紧”改为“紧密”)
C. 做到持续性地学习,关键在于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做到”前加“能否”)
D. 化石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迫在眉睫。(把“利用”和“开发”互换位置)
5. [2023 ·茂名茂南区期末改编] 在“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课上,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 分)
(1)[任务一]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 个字)(2 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多家在线教育企业随后开始将自己旗下的拍照搜题产品进行转型和下架处理。
但从实际情况看,拍照搜题类产品的整改效果并不明显。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检索“搜题”相关软件,发现拍照搜题类软件仍可正常下载。记者注意到,不少软件只是进行了“象征性”的改进,如将产品的使用定位人群由学生改成了家长,只要点击“满14 周岁”选项或输入家长身份证号就能使用,只需几分钟便可将正确答案“一览无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整本书阅读][任务二] 小果是网络阅读爱好者,本次活动课,他积极与同学们分享他本学期在网络上阅读名著的成果。以下是他设计的阅读卡片,请你补全“阅读卡片”。(4 分)
阅读卡片
A. 阅读名著应整体把握。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我发现这部纪实性作品是按照①_________顺序来记录的。B. 阅读名著应理清内容。读《红星照耀中国》,要理清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②____________以及他们的信仰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C. 读名著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如《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③________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④________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3)[整本书阅读][任务三]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这样评价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请结合《昆虫记》的内容,参考示例,谈谈你对像“哲学家一般地想”或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的理解。(4 分)
示例:像“美术家一般地看”,是因为法布尔像美术家一样细致地观察昆虫,并生动地描摹它们。例如他对螳螂外形的描述:“宽阔薄透的绿翼”“它的大腿更加长,宛如扁平的纺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题。(15 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安世字器之。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光教之以诚 __________________
(2)初除谏官 __________________
9.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2 处)(3 分)
主 上 方 以 孝 治 天 下 若 以 老 母 辞 当 可 免。
10. 同为言官,公孙衍、张仪之流和刘安世进言的原则是否相同?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跨学科学习][2023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10 分)
变沙漠为绿地的新方法:点沙成土
①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沙漠不断地与人类抢夺生存空间,它不停地吞噬周围的绿洲,以每年几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如果任其蔓延,地球只会仅存海洋与沙漠,不再有绿洲。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将沙漠变绿洲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
②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③于是,人们想如果能够“点沙成土”就好了。现在,这种幻想被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他们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学密码”。他们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能够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他们想如果让沙粒间有了这种“万象结合约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④在此理论基础上,2009 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于是易志坚团队集中力量寻找可以产生“万象结合约束”的黏合剂。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量的水,2 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并不会散掉。混合好的“土”圈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⑤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变成绿洲?并不是这样,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种植植物,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时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个问题是缺水。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资源。实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此项技术是治沙领域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一种重要手段。 (有改动)
11. 下列说法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A. 土壤具有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且能相互转化的两种力学状态。
B. 传统的沙漠改造方法主要有工程方法、化学方法、植物方法三种。
C. 因为土壤能够自修复和自调节,所以土壤具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
D. 实验地点是否有水,是实现点沙成土、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
1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3 ·深圳罗湖区期中]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请你阅读这篇文章,完成14—17 题。(15 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她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4. 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4 分)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
夏天,(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枯干,奶奶学习、看报。
15. 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第③段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其表达效果。(3 分)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18.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以《那一段_________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作文。
要求:(1)补全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套作,不抄袭,写出真情实感,不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规范,语言流畅,卷面整洁。
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运用
1. (1)感时花溅泪 (2)欲辨已忘言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5)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1)蹒跚 (2)伟岸 (3)卑微 (4)连绵不断
3. B 【点拨】B.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与句中的“无数”重复。
4. B 【点拨】句式杂糅,应去掉“以”“为核心”。
5. (1)拍照搜题类产品进行整改,学生仍可“钻空子”
【点拨】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标题应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根据首段可得:拍照搜题类产品进行整改。根据第二段可得:学生仍可“钻空子”。
(2)时间 成长历程 蝉 螳螂
(3)示例一:像“哲学家一般地想”,是因为法布尔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在《昆虫记》中将科学观察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例如他发现只要有上等的野味,螳螂就极富胆识和力量,不会在任何对手面前退缩,进而联想到人类也需要这样的勇气。
示例二: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是因为法布尔像文学家一样擅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比如在《昆虫记》中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例如他称螳螂为“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说它凭借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可能成为“野地上的一霸”。
二、阅读
(一)6. (1)行冠礼 (2)遵从 (3)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7. (1)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8. (1)真诚 (2)任命
9.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若以老母辞/ 当可免。
10. 不同。孟子把公孙衍、张仪之流类比作“妾妇”,说他们不立足仁、礼、义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而刘安世“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当面指陈政令得失,忠孝正直。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结合甲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仁、礼、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准则;结合乙文“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可知,刘安世当面指陈政令得失,忠孝正直。
【乙文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他跟随司马光学习,询问修身养心的要点,司马光真诚教导他,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他在刚刚被选拔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对母亲说:“朝廷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让我任谏官。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作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我因为母亲年老而推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亲一生想当而没有当上,你有幸能得到这个官位,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如果因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远近,我都会跟你去那里。”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他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有时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手版站在一旁,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辞。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哆嗦流汗,把他看作“殿上虎”,当时人没有不敬畏他的。
(二)11. C 【点拨】据第③段可知,土壤具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C 项因果关系颠倒。
12. 举例子。举种植沙生植物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植物方法”这种改造沙漠的传统做法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13. 不能删去。“左右”是概数,准确地说明了“植物纤维黏合剂”生效所需要的时间大约在2 分钟,删去后与实际情况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14. (1)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补花
(2)老海棠树结果落叶,奶奶扫院子、扫街
【点拨】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和仿写。形式上,使用“老海棠树……奶奶……”的句式,内容上,根据第⑥⑦段概括。
15. 动静结合。将静态的花与动态的蜂、风、花雨结合起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细腻生动地写出春日老海棠树的清新美好,展现了“我”童年时候的美好回忆,也体现了“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
【点拨】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句中“花”是静态,“蜂”在鸣叫、“春风”拂过脸庞、花瓣随风飘落均为动态,画面充满动静结合之美;句子写景角度多样,“花香”为嗅觉所知,“蜂鸣”为听觉所得,“春风拂面”为触觉感知,三者结合,生动地写出了春日老海棠树的清新美好,这就是“我”的童年生活,十分美好;而写景之外,“我”的一切活动都在树上,又让我们感受到“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之情,渲染出喜悦和美好的气氛。
16. ①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行文连贯。②体现了奶奶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也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③凸显奶奶不服老、努力上进、追求尊严的可贵品质。
17. ①“老海棠树”见证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②“老海棠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围绕“老海棠树”展开情节;③“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老海棠树在不同季节极力展现其生命力,就像奶奶终日辛勤劳作,用劳动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展现了奶奶努力上进的形象。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
三、作文
18. 思路点拨:
本篇作文要求以《那一段________的旅程》为题进行创作,我们可以选择成长路上的梦想和追求、快乐和忧伤、收获和失去、启发和教训等内容来写。在动笔之前,要选择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如有意义、幸福、愉悦、忧伤、成长、短暂、难忘、温暖等。
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文章的结尾要点题,要深挖出这段旅程给自己怎样独特而又深刻的感悟;素材要尽量小、真、新。
范文:
那一段温暖的旅程
那是冬日的一个周五,天气阴郁,北风呼啸,虽然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但寒冷还是直逼我的每一寸肌肤。下午,照常放学,我走到公交站却发现已人满为患。过了很久,我心心念念的公交车才缓缓进站,我随着人潮挤了上去。
站定之后,我环顾四周,想看看有没有宽松一点的地方,却发现在我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空座位,而那个座位旁边站着一位中年男人。咦?他为什么不坐呢?这个座位难道是谁的专座吗?一个个问题从我脑袋里蹦出来。只见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空座位前,她抬头望望那个叔叔又低头看看那个座位,迟疑片刻便坐下了。
过了两站,那个老婆婆慢吞吞地下了车,那位叔叔应该会坐下了吧,我心中猜测着。这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哎哟,终于来车了,上了一天的班可累坏我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抱怨着。此时他快速走向空座位,转头看了看那个叔叔,又瞄了瞄身前的椅子,停顿了一下,也坐下了,随后就靠着窗户小睡了起来。那个叔叔似乎没有任何生气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我心里更疑惑了。
汽车再次停下来,年轻的小伙子下了车,那个座位又空了出来。这回叔叔该坐了吧?我想着。然而他依旧没有坐下。正当我纳闷的时候,一个清脆的童音在车内响起,给车中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小女孩哼着儿歌迈着欢乐的步伐来到空座位前,睁着明亮的双眼抬头看了看叔叔,又转身望了望妈妈,好似在等妈妈的同意。她妈妈笑着点点头,将小女孩抱到了座位上。小女孩笑着说:“妈妈,这个让座儿的叔叔真好!”我看见那位叔叔嘴角不经意地向上扬了扬。
此时,我明白了,他一直站着,或许只是要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后来,我下了车,转身向车内望去,那个叔叔依旧笔直地站着,他面前的座位又空了下来……
寒风依旧,直逼我的每一寸肌肤,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点评:作者叙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富有真情实感。文章开头描写寒冷的环境,结尾写让座的叔叔让“我”的心里感到温暖,一冷一暖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让座叔叔的优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