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说课程序
一、说教学依据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学依据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 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 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 制宜、扬长避短,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必修三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第二章讲述,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作为区域国土整治的第一个专题,本章教材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极具重要性。本章在探讨两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土
【教材分析】
地荒漠化和雨林破坏)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之后,安排了问题研究“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获得新知的能力。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能力背景,尤其在本章前二节的学习后,应对区域生态环境 及其治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加上与该问题研究相似的内容在各种信息媒体中经常出现,所以该部分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高二学生在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资料信息的整理与探究活动中,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征,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2.在地理问题的讨论中能用学科性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江平原开发历史演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环境观,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了解“北大荒”精神,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等
本节课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辅以适当的板书板图,边引导边讲授。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高学习效率,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学法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1、“北大荒”在哪?(地理位置)
2、“北大荒”怎么样?(自然环境特点)
3、 “北大荒”是怎么样变成“北大仓”的?(自然条件的改造、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4、为什么又要从“北大仓”变成到“北大荒”?(湿地的作用)
5、从“北大荒”变成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给我们什么启示?
北大荒
北大仓
北大“荒”
研究思路
现在的“北大荒”通常指—三江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达乌苏里江,北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
思路一、“北大荒”在哪儿呢
三江平原最显著的自然特点是什么?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地之一
思路二、“北大荒”怎么样?(自然环境特点)
三江平原为什么沼泽广布呢?
三江平原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分析材料归纳要点
水的来源:
(1)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河网密集;
水的支出:
(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
地表水不易下渗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资料1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回顾历史,了解发展历程
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垦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思路三、“北大荒”是怎么样变成“北大仓”的?
从“北大荒”变成到“北大仓”
复习回顾
农业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三江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
1.夏季气候温暖,适宜作物生长;
2.降水丰富,河网密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黑土深厚,土壤肥力高,利于作物生长;
4.地形平坦辽阔,利于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1.纬度高,年积温低,不利于作物的养分积累和生长;
2.地势很低(平均海拔<50m),不利于排水,给开垦耕地带来困难;
思考
1. 在三江平原上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分析:
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排水;因为这里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所以开垦三江平原首先应考虑排水,并不必考虑引水灌溉,增加土壤肥力,平整土地。
水分
沼泽广布
2.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1)开发晚;
(2)地广人稀,
粮食商品率高;
(3)耕地集中连片,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
(4)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思路四、为什么又要从“北大仓”变成到“北大
荒”?(湿地的作用)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人在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的同时,原有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土地贫瘠了;自然灾害频繁了,昔日的“北大荒”似乎也失去了她那美丽的容颜。专家惊呼:长此以往,“北大荒”将名存实亡,必须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江平原在未开发之前是一片草原、沼泽、森林相间分布的没有人烟的处女地。其中沼泽占平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约34000km2)。五十年代沼泽湿地占平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三(28305km2);八十年代占三分之一(16316km2),目前仅剩4489.93km2如不加以限制,估计到2010年以后,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外,三江平原的湿地将被开垦殆尽。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
(材料补充,展现问题)
三江平原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原为黑龙江省气候湿润地区,50年代最大降水量可达800mm,可是近些年来降水量逐年减少。据气象部门资料,近年来,降水量比20年前减少了180mm,比其它地区多减少了100mm,年递减率是松嫩平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两倍,夏季平均气候比20年前高2℃左右。1970年—1990年的20年间与1949年—1969年的20年相比,旱灾发生频率增加39.5个百分点。1949—1999年的50年中构成春旱并造成作物减产的有26年。1949年—1990年的41年中,累计旱灾减产粮食100亿kg。
三江平原水文变化
据统计,三江平原原有大小泡沼不下4000个,水面积达50多万亩,其面积在50亩以上的约300个。目前多因水位下降而枯涸者占三分之二。湖泊泡沼的兴衰历史与沼泽同步,大型的明水面日益萎缩,变成互不联系的泡沼,大型的湖泊正在变小,小的泡沼不复存在,昔日的水乡泽国已成历史。
萝北过去曾有个莲花泊,形成长50km,宽5km,深4—5m的明水面,并滋润着100多万亩沼泽。而莲花泊早在建国初就已干涸,残留上百个湖泡和几十万亩沼泽。如今人们在这一带挖成一条从团结乡到鸭蛋河的宏大排水工程,将这一带的湖泡和沼泽水几乎排泄一干二净。
三江平原植物资源的变化
1.4.1森林资源减少
20世纪初,三江平原森林面积为6765km2,森林覆盖率15%。建国以来又经过几次大规模开采,林木面积锐减,到20世纪80年代,三江平原森林覆盖率下降到3.5%,远远低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
1.4.2草原逐年退化
三江平原是我国十大牧业省份之一,历史时期曾经是蒿草丰盛水土肥美草原森林地带。建国初期草原面积为8118km2,1983年减至6666km2,1997年为4040km2,如今仅剩420km2。主要分布于抚远一带,其它零星分布各地。
三江平原草原资源除草原面积近几年来不断缩小外,单位面积的产草量近年来也不断降低。建国初期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为300斤/亩左右,60—70年代降低到200斤/亩左右,目前亩产已降低120斤,低产地块更低,亩产才50—70斤。
(知识扩展)湿地的生态效益
1、含义
2、类型
3、作用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天然湿地:
人工湿地: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
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红树林
水库、稻田、池塘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调洪蓄水
美化环境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功能
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
鸟类天堂
生命摇篮
世界上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美称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空调机”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天然水库”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鸟类的乐园”
“地球之肾”
青海湖鸟岛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稻田
河流
海南红树林
洞庭湖湿地
滩涂
中国湿地分布
北大荒
北大仓
北大“荒”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决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
思路五、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知识迁移
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 “退田还湖”?
萎缩的洞庭湖
面积6000平方公里
面积2625平方公里
长期围垦
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
思 考
湖泊湿地减少;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水患(洪涝)增加;土地生产潜力下降;破坏生物多样性……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加,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4、如何保护洞庭湖湿地?
恢复和保护长江上游植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措施
3、围湖造田对湖区发展有何影响?
1、洞庭湖面积不断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严重;人类围湖造田。
课堂作业,知识反馈
1、“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据此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沼泽 ②河流 ③沿海滩涂
④湖泊 ⑤水稻田 ⑥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海洋水层
2、 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是
A 、调节气候 B、 防风固沙
C、 美化环境 D 、净化水污染
3、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与森林相比独有的功能是
A 、调节气候 B、 调蓄洪水
C、 美化环境 D 、净化水污染
4、下列不属于洞庭湖湿地作用的是
A、调蓄洪水 B、灌溉、 发电
C、调节气候 D、降解污染物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最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之一。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
C、石油资源丰富,保留工业用地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D
湿地被大量垦殖后,水资源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课堂小结,提炼要点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一)转变原因
( 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一)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保护三江平原
课前明确研究思路,问题逐步推进 配以丰富的图片信息资料,由现象到结论的逻辑顺序,富有探索性的活动设计,合理的练习设计,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表现很积极,课堂氛围很活跃。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
通过该课题研究发现 现在学生的知识获取的广泛性,因此需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搞好学习。
【教学反思】
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