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资本主义:
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潮流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充实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使资本主义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开始,这就使得资本主义这一世界潮流更加势不可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看图回顾】
左图上的人在做什么?由这样的事件引发的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以“天朝上国”自居
“贵华夏”“贱夷狄”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1839年)
材料反映了当时清王朝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你认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
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王的回信
材料反映了中国君主的什么心态?
1.背景(原因):
(1)鸦片战争前,国势日衰,矛盾尖锐;
(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妄自尊大,不能自拔;
(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一、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海国图志》
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1.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2.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3.仿制西方战舰;
4.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
强。
《海国图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启蒙书”,以下材料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哪些思考?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方法
必要性
内容
目的
1.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
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制夷”的重要手段;
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2.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3.历史作用:
是“开眼看世界”的经验结晶和理论升华。它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忠诚和护持,也包含了对其赖以维持的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进行现实的思考,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基本内容、实质和作用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请思考:1.林则徐和魏源观点各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2.他们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抛弃传统的陈腐观念,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3)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有保存和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先进技术以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使中国真正找到一条富强御侮的道路。
3.影响
左宗棠饱读魏源著作,称赞《海国图志》“非山经海志徒恢可比”。左宗棠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迫切地希望把魏源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
李鸿章也把魏源“资取洋人长技”的思想说成是“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袁南生
结合材料指出魏源对清政府主张产生什么影响?
洋务派观点: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李鸿章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随着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新的著述不断出现,“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徐继畬
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何谓“维新”?
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在这里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1.兴起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民族资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4)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
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而产生的。
其代表为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1)康有为
2.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清末改良派领袖。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派领袖,反对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
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
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他把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 ,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1873—1929)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国学大师 梁启超
(2)梁启超
(3)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1884年入新疆刘锦棠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谭嗣同认识到要使国富必先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湖南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开湖南维新之先河。后北游访学,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
超。
1897年,和梁启超等在湖南长沙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提倡“维新”思想,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谭嗣同被徐致靖荐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推行新政。后被袁世凯出卖,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9月24日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就义时年仅33岁。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
(4)严复
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3.主要主张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文章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性。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借用进化论观点阐明变法维新的道理。
4.与顽固派的论战:
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5.影响
(1)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
(2)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三、走向共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主张: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
1.代表:
孙中山
2.主张:
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步骤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步骤二:归纳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异同点。
步骤三:结合必修一相关内容,归纳民主共和方案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步骤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步骤二:归纳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异同点。
革命派 改良派
相同点
不同点 三个“要不要”
反对君主专制,追求资产阶级民主;
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发展资本主义。
步骤三:结合必修一相关内容,归纳民主共和方案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孙中山领导 ,
推翻 ,
建立 ,
颁布 。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同:(目的)
(1)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3)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的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是: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器物
制度
1.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毛泽东
2、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华事夷言》 D.《瀛寰志略》
A
A
3.“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C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5.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的结局不同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