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课件2(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课件2(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02 18: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①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②改革旧课程,改革旧学制。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二)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2月,毛泽东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的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和“两种劳动制度”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经过17年的探索和发展,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 中的“教育革命”(一)“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①“停课闹革命”②“复课闹革命”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二)“教育革命”管理体制:“工宣队”“贫下中农管委会”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七一”工人大学“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
——毛泽东1968年7月21日的批示(三)“工农兵学员” 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地)应负(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作(做),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签(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四)“文革”对教育的影响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局面
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冯 牧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方针政策“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立法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⑴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⑵“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立法的进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