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
(1)经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2.文学成就:
(一)欧美文学:
(1)英国:乔治·萧伯纳《苹果车》
(2)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美国:
①19世纪末:马克·吐温、 欧·亨利、
杰克·伦敦
②20世纪初(黄金时期):
德莱塞《嘉莉妹妹》
《美国悲剧》
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在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 罗兰(1866—1944)凭借其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简约的文体、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巨匠。
海明威(1899—1961)
德莱塞,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破产小业主家庭。曾长期
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
始从事文学创作。1917年后倾向社会主义,1928年应邀访苏,
1945年申请参加美国共产党。德莱塞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
实主义作家。1928年访苏前,他的创作仍属批判现实主义范
畴。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
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资产阶
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第1部
《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
1947)。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悲剧》(1925)通过一个
穷教士儿子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
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
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
用。这时期作者尽管也受社会进化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
说的影响,且把它们运用于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上,但他把
他们跟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并未陷入生物和情欲的泥淖,
反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1928年访苏后,随着德莱塞政治立场的转变,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8),政论集《悲剧的美国》(1931),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1929)等。德莱塞的主要作品,现都已有中文译本。
与此同时,亚、非、拉等国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诗集《吉檀迦利》含意深远,清新美丽,使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余作品,如《新月集》《飞鸟集》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著名诗集。
(二)亚非拉国家的文学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他对美有一种执著的追求,《雪国》《千纸鹤》《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世界性的殊荣。
泰戈尔(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散文诗欣赏:
云朵对我说:“我这就消散。”
黑夜对我说:“我这就投入火红的朝霞。”
痛苦对我说:“我保持深深的沉默,如同他的脚步。”
生命对我说:“我在完美中死亡。”
大地对我说:“我的光芒每时每刻亲吻着你的思想。”
爱情对我说:“时光流逝,但我等着你。”
死亡对我说:“我驾驶着你的生命之舟穿越大海。”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1.俄国:高尔基
(1)地位: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2)作品:《海燕》
《母亲》
《童年》
自传三部曲 《在人间》
《我的大学》
高尔基于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干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
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
《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尔基不仅是优秀的文学家,同时还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名字将被全世界人民所铭记。
《母亲》插图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2.中国:
鲁迅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当他看见大多数国人的愚昧与麻木时,决定弃医从文,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来感染和唤醒中国人民,并以此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部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正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三、音乐的变奏
1.背景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挣脱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音乐艺术的突破口,一时间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1)印象主义:
德彪西(法)
(2)表现主义:
勋伯格(奥地利)
(3)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 (俄)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德彪西
这一时期还兴起了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是勋伯格。勋伯格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调性观念,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处于一种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并且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勋伯格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背景: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
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
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
高龄时,他拿起颜料和画笔开始画一
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2.代表人物:毕加索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来定居法国巴黎。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3.毕加索作品与立体派
根据用色的不同,1907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1907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亚威农少女》。随后,毕加索和立体派的另一位著名画家布拉克一起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作品。一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毕加索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生命之歌。
立体主义,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
《亚威农少女》
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
名画欣赏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 1937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幅画反映了法西斯的残暴野蛮,体现了毕加索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法西斯的精神,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名画欣赏
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 成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
世界有两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
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取得共同的发展。
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打破隔离的坚冰,体现出世界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不断的从隔离到碰撞到打破隔离,走上融合,即不断的走向交流与融合。根据这个趋势,那么20世纪中期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肯定是什么呢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就是下一课的内容。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下列文学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一致的有( )
①《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②《大卫·科波菲尔》
③《安娜·卡列尼娜》
④《约翰·克里斯朵夫》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2.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 )
A
3.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
精神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
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这种美术流派
被称为(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新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D
4.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而创作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有( ) ①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②泰戈尔的《戈拉》 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④凡·高的《向日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A
5.从不同美术流派的表现手法角度看,画作《阿维尼翁
的少女》(如图)的表现手法最接近于名画( )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 印象》
D.《格尔尼卡》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