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8综合训练
、选择题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
B.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
C.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下列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益阳市某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雾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减少雾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鼓励露天焚烧垃圾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经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主要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合理密植,及时灌溉,施肥、治虫
B.适时给作物松土,夜间适当避风降温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D.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
A.治理工地扬尘 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 D.禁止焚烧秸秆
下列食品中不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是( )
A.面粉 B.蔬菜 C.食盐 D.水果
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如图所示,甲、乙为种子呼吸作用及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图,丙的曲线分别表示种子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装置内CO2浓度变化的情况。由漏斗向甲装置的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图中a点),图丙的曲线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吸水萌发,呼吸作用加强,所以图丙中曲线ab上升
B.图甲装置中种子萌发产生的CO2进入图乙装置,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
C.曲线bd不变化,是因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而导致的
D.当CO2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CO2含量的提高而增强
江苏省实施“清水蓝天”工程以来,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下列行为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使用太阳能路灯
C.开发氢燃料电池客车 D.直接排放废水
、填空题
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指数范围为________,并分成________个级别。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过程是 。
氧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 的含量(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可吸入颗粒物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 (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的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的原因是 。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________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实验题
2016年的冬季,全国各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是指大气中悬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1)你认为,从肺部毛细血管吸入的PM2.5颗粒最主要影响人体的_________。
①呼吸系统 ②神经系统 ③循环系统 ④泌尿系统
(2)雾霾天气使空气净化器成为市民热门的选择。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受污染的空气被空气净化器吸入后,颗粒物进入电离区带上电荷,然后在集尘器上被带电金属网捕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PM2.5在空气中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
B.PM2.5在大气中漫游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
C.空气净化器中颗粒物在集尘器上被带电金属网捕获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PM2.5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
(3)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做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4)医生建议雾霾天气最好减少外出,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常用口罩的孔径如下: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的孔径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孔径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孔径在0.1微米左右。使用口罩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中口罩的作用相当于水净化中的 ________操作。
、解答题
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点 。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
下图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某段时间CO2浓度的变化图像,其中a 时和 b 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请你补全一天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并说理。(若一昼夜6时日出,18 时日落。)
3.6-3.8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选择题
C
【解析】由分析可知:
A.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C正确;
D、光合作用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错误.
故选:C.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据此解答.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而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主要气体,据此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空气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故B不正确;
C、氧气气在空气中含量约占21%,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故C不正确;
D、氮气,空气主要成分之一,无毒,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不正确.
故选A.
【答案】B
【解析】【解答】A.开私家车可以增加粉尘的排放,故A错误;
B、太阳能属于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故B正确;
C、火力发电可以增加粉尘的排放,故C错误;
D、露天焚烧垃圾会增加粉尘的排放,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开私家车可以增加粉尘的排放进行分析;
B、根据太阳能属于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进行分析;
C、根据火力发电可以增加粉尘的排放进行分析;
D、根据露天焚烧垃圾会增加粉尘的排放进行分析.
【答案】D
【解析】A.根据“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的目的考虑;
B、根据微粒直径大小考虑;
C、根据吸烟会形成PM2.5考虑;
D.根据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的可行性考虑。
【解答】A.“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节约了用电,就节约了化石原料等能源,减少了污染,A说法正确;
B、因为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N95专业口置(过滤孔径在0. 1微米左右),所以能防止PM2. 5进入体内,B说法正确;
C、吸烟会形成PM2. 5,C说法正确;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应该对汽车尾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而不应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D说法错误。
故选:D
B
【解析】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及时灌溉,施肥、治虫增加产量,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与呼吸作用无关。菜农常会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蔬菜的产量,属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利用。光照时间越长,增加光照强度,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根据题意,只有B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答案】B
【解析】根据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回答
【解答】
A.治理工地扬尘,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正确;
C、使用公共自行车,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D、禁止焚烧秸杆,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C
【解析】面粉、蔬菜、水果都来源于绿色植物,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主要来自海水蒸发和盐矿开采,而不是来源于绿色植物。故答案选:C
绿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如肉类,奶类和蛋类都是间接来源于植物的食品.
【答案】B
【解析】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H2O)、臭氧(O3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 55%。
【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符合题意;
B秸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C草原放牧量数量减少,草的光合作用会增加,可以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D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C
【详解】
呼吸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A: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较弱,而干燥的种子在加入适量的水以后,由于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所以种子开始萌发,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产生的能量为种子萌发需要,图丙中曲线ab上升。故A正确;
B:随着图甲中种子呼吸作用的增强,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装置中的导管引入到装置乙中。装置中的植物在光下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加,故B正确;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反应的进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故C错误;
D:当CO2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CO2含量的提高而增强。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分类回收垃圾,提高物质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故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是新能源,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故不符合题意;
C、氢燃料是新能源,无污染,积极推广新能源,可以保护环境,有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故不符合题意;
D、直接排放废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故符合题意.
故选D.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就可以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如: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加强生活污水处理;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能等系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都是有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的.
、填空题
0~500;6;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
光合作用
【解析】光合作用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考查光合作用的定义
【答案】(1)④
(2)是
(3)物理
【解析】 (1) 根据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进行解答;
(2) 根据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进行解答;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以及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
【解答】(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故选④;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是缓慢氧化。
(3) 氨气和氢气的沸点分别为-33.35℃和-252℃,所以要将产物氨气(NH3)与N2、氢气(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3.35℃;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转化成含 的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2)C
【解析】(1)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的原因是 :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转化成含 的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
(2) 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候,由图可知17点时光合作用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最多。故选C。
微米 A
【详解】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可以减小PM2.5的排放,故A正确;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小白色污染,但不能减小PM2.5的排放,故B错误;
C.把工厂烟囱造高,最终烟尘还是要排放到大气中,不会减小PM2.5的排放,故C错误。
故选A.
、实验题
① AC C ③ 过滤
【详解】
(1)[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可知PM2.5对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危害;故①③符合题意。
(2)[2]A.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正确;
B.PM2.5在大气中是固体颗粒,不是分子,故B错误;
C.颗粒物所带电荷与集尘器带电金属网所带电荷电性相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因此颗粒物被电网捕获;故C正确;
D.PM2.5悬浮在空气中,所以和空气密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3)[3]A.由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可知该反应能将有害气体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故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一种物质可知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题中四氧化三钴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5]本题中的三种口罩中,第③种口罩质量轻,孔径小,是较好的口罩,口罩的作用是过滤出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解答题
(1)d
(2)多于
(3)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等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
呼吸作用指的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当无光照射时,A.B两种植物只有呼吸作用,由图可知A植物的呼吸作用比B植物的呼吸作用强,既单位时间内A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多。当在c点的光照强度时,B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刚好相等,当在d点时A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刚好相等,所以只有当光照强度大于d点时,两植物的光合作用才都大于呼吸作用,此时两植物都能正常生长。
(2) 当光照强度为f时,由乙图可知,单位时间内, 两植物的CO2吸收量相等,但是此时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呼吸作用,而A植物的呼吸作用比B植物的呼吸作用强,所以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 要多于植物B。
(3)要提高产量就得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所以可以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 来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
故答案为(1) d ;(2)多于; (3) 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等
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18点到24点,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A点CO2浓度应大于D点,一天有机物积累,植株才能正常生长。
【解析】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但是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进行时二氧化碳浓度会增加,据此描绘画图即可。
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18点到24点,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A点CO2浓度应大于D点,一天有机物积累,植株才能正常生长。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