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
任务一 初读文章,感知雨之特点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雨的特点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树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
——第5段
任任务二 研读体悟,感受雨之韵味
除了直接写雨的内容,文章还写了哪些人、事、物、景?
人、事、物、景 特点
景 与 物 仙人掌 肥大、浓绿的、倒挂着也能开出金黄的花
各种菌子 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火炭杨梅 个大、黑红、味甜
缅桂花/树 白色、香/浓绿
木香 花叶浓绿
人与事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 戴小花帽、穿绣满花的鞋、声音娇娇
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淳朴善良
与友人雨中小酌 静谧美好
形散神聚
仙人掌
菌子
杨梅
缅桂花 昆明的雨
木香
卖杨梅的苗族姑娘
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明亮的
丰满的
浓绿的
使人动情的
任务三 聚焦画面,体悟生活情味
选出文中描绘的最使人动情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并说一说让你动情的理由。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裁员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第6段
1.体会风俗之美
我对风俗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
(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对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第7段
2.体会滋味之美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
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布局,局端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王安忆
标点蕴含深情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2)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第8段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味的缅桂花使得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第9段
3.体会人情之美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4.体会氛围之美
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德熙很喜欢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
——汪曾祺《木香花》
任务四 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回顾令人动情的雨中之美,任选一处,体会其情感,仿照作者写的诗句,用四句诗来表达难忘的情味。
习作示例:
杨梅
雨中杨梅赛火炭,他乡哪似这般甜。
最喜阶角苗家女,娇声吆卖雨声暖。
我认为作家的职责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汪曾祺
任务五 比较研读,体会语言特点
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
——张志公
春天,输液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黄昏。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兼职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摘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
比较阅读
《雨的四季》
《昆明的雨》
内容 写人感受到的雨
写雨中人的活动
语言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精细的描写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自然、恬淡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的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汪曾祺
谢谢聆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