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章化学计算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章化学计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5 18:46:15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章化学计算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苍南竞赛)已知MgSO3和MgHPO4组成的混和物中含镁为18%,则含氧约为(  )
A.18% B.30% C.58%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MgSO3中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MgHPO4中氢和磷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32,相当于硫,根据镁与硫的质量比可计算出硫的质量分数,即可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在化学式MgSO3中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MgHPO4中氢和磷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32,相当于硫。
由于镁与硫的质量比是24:32=3:4,MgSO3和MgHPO4组成的混和物中含镁为18%,
所以硫的质量分数是:,
所以含氧约为:1-18%-24%=58%。
故选C。
2.(2021八下·杭州期中)X元素1个原子的质量是m克,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W克XY2中含有Y的原子数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和,据此 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设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 为P,一个XY2分子的实际质量为Q。
X的相对原子质量=M-2A;
由相对原子质量公式可得:①,
则 ;
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②;
①②式联立解得: ;
W克XY2中含有的XY2分子个数为: ;
因为一个XY2分子中含有2个Y,
所以Y的原子个数=。
故选A。
3.(2021八下·杭州期中)已知FeSO4、Fe2(SO4)3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a% B. C. D.无法计算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可知,无论两种物质怎样混合,其中硫和氧气的质量之比都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化学式 FeSO4、Fe2(SO4)3 可知,
两种物质中硫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32×1):(16×4)=1:2;
那么硫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1:2;
因为硫元素和氧元素质量分子之和为:1-a%;
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4.(2021八下·诸暨期中)某添加剂X可由尿素CO(NH2)2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制得.已知6g尿素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只生成1.7gNH3、2.2gCO2和X。对x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A.x 组成元素与尿素完全相同 B.X 组成元素无法判断
C.X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X 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先根据尿素和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尿素中氮、氧、氢的质量,再根据生成2.2g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根据1.7g氨气的质量和氨气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氨气中各元素的质量,把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得出X的组成。
【解答】6g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氧元素的质量:,
氮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为:6g-1.2g-1.6g-2.8g=0.4g;
1.7g氨气中氮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为1.7g-1.4g=0.3g;
2.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氧元素的质量:2.2g-0.6g=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0.6g=0.6g;
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6g=0;
氮元素的质量为2.8g-1.4g=1.4g;
氢元素的质量为0.4g-0.3g=0.1g,因此X中含有碳、氮、氢三种元素。
故选D。
5.(2021八下·杭州期中)在 CO、CH2O2、C2H2O3 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将化学式变形,找到不同原子的个数之比,再利用它们的质量之比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将 在 CO、CH2O2、C2H2O3 组成的混合物中 变形为:CO、(CO)H2O、2(CO)H2O。
则混合物中H2O的质量分数为:;
那么混合物中CO的质量分数为:1-9x;
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A。
6.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7.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8.(2022八下·义乌期中)取12.9g水垢样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 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
B.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C.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
D.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5.6g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据此分析判断各个选项。【解答】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 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所以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
设样品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y
Mg(OH)2 MgO+H2O↑
58 40 18
x y 0.9g
解得:x=2.9g, y=2g;
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m,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100 56 44
10g m n
解得: m=5.6g,n=4.4g;
所以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氧化镁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就是氧化镁和氧化钙的质量和,为:2g+5.6g=7.6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3.3 化学方程式(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
A.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 B.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C.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1:3的C和O2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各反应的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分子个数比和质量比,由此确定反应后气态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A、 CO和O2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不能恰好完全反应,则容器内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氢气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只有剩余的氢气,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CH4和O2 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甲烷和氧气质量比为16:64=1:4,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 碳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C+O2=CO2,碳和氧气质量比为12:32=3:8,则质量比为1:3的C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3.1空气与氧气(3))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氯酸钾在分解后会产生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小,但二氧化锰中氧元素质量不变,所以至反应结束后保持在一定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B、氧气为生成物,随着反应氧气质量会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因产生氧气使得固体质量减小,所以钾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会随反应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1八下·拱墅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
(2)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相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
(3)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将二者相加与W的质量相比,从而确定W的元素组成。
(4)计算出碳和氢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错误;
B.该反应中,氧气的质量减少:20g-8g=12g,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则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
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3g+1g=4g<8g,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g:1g=3:1,故D正确。
故选D。
12.(2021八下·杭州期中)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4.4g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刻,O2和CO2的质量相等
B.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3n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D.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A.t时刻,O2和CO2的分子数相等,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反应的氧原子个数是10n,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是6n,则生成的水分子中氧原子是:10n-6n=4n,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4n,故B错误;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3n×44):(4n×18)=11:6,故C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即x=3,y=8,
那么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3H8,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44 160
4.4g 16g
即反应的5n个氧分子质量是16g,则剩余的n个氧分子质量:;
因此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故D正确。
故选D。
13.(2020八下·台州月考)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t时刻 32 A    
反应后 0 54 b 0
A.生成物只有乙
B.a等于15
C.b等于36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
(2)根据反应后甲和乙的质量之比,计算出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时,乙生成的质量,然后再加上乙原来的质量就是a的值;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中丙的质量,然后再与原来的质量相加即可;
(4)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64g-0g=64g,因此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4g;乙的质量增加了54g-10g=44g,因此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16g-0g=16g,因此为反应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到,丙应是生成物,且反应生成的质量为64g+16g-44g=36g。
A.上述分析,甲、丁是反应物,乙和丙为生成物,故A错误;
B.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64g:44g=16:11,当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4g-32g=32g时,生成的乙的质量应为:,那么a的值是:22g+10g=32g,故B错误;
C.b的质量为1g+36g=37g,故C错误;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比为64g:16g=4:1。根据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得到:4:1=(2×x):(1×y),解得:x:y=2: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故D正确。
故选D。
14.(2019八下·温州期中)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分析,结合图像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起点与转折点的判断方法解答。
【解答】加二氧化 锰的氯酸钾反应快,即产生等量氧气,b所用时间少,但因氯酸钾质量少,所以最终产生氧气质量小于没有加二氧化锰的,即a大于b产生氧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30克不纯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1克氢气,则该铁样品中含的杂质可能是(  )
A.Cu B.Mg C.Al D.Na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设产生了1g氢气消耗的纯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 1g
x=28g
28g<30g,说明不纯的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不能与盐酸反应或等质量的铁和所含杂质相比,杂质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少.
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质量,故等质量的铁、镁、铝、钠产生氢气的质量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钠>铁.
A、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故符合要求;
B、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镁,不符合要求;
C、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铝,不符合要求;
D、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钠,不符合要求;
故选A.
【分析】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产生1g氢气所需纯铁的质量,确定不纯的铁中所含的杂质具备的条件,根据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质量,判断可能含有的金属.
16.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a和c是反应物 B.d一定是催化剂
C.X=2.0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和分析可知反应物是a和b;故A错误;
B、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故B错误;
C、b是反应物,反应后物质b的质量为3.2g﹣2g=1.2g,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7.2g﹣4g=3.2克,是生成物;a质量减少了6.4g﹣5.2g=1.2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2克,所以b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b的质量为3.2g﹣2g=1.2g,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从而可以解答.
17.下列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的是(  )
A.CH4 B.C6H12O6 C.C2H5OH D.C2H6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可计算出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2x):(9x)=6:1,则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1:2。
【解答】
A、CH4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4,故A错误;
B、C6H12O6 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2,故B正确;
C、C2H5OH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C错误;
D、C2H4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D错误;
故选B。
18. 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
D、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不是碳酸氢钠.
故选A.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推测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纯净物X是不可能含有氨气的;
D、根据M的元素组成考虑.
19.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用玻璃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两支蜡烛最先熄灭的是(  )
A.长的先熄灭 B.短的先熄灭 C.同时熄灭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常温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长的蜡烛因缺氧气而熄灭;
故选A。
【分析】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0.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电灯通电后也能发光发热,却不能属于燃烧,因它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不正确。B、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正确。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不正确。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不正确。故选B。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再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章化学计算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苍南竞赛)已知MgSO3和MgHPO4组成的混和物中含镁为18%,则含氧约为(  )
A.18% B.30% C.58% D.无法确定
2.(2021八下·杭州期中)X元素1个原子的质量是m克,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W克XY2中含有Y的原子数是(  )
A. B. C. D.
3.(2021八下·杭州期中)已知FeSO4、Fe2(SO4)3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a% B. C. D.无法计算
4.(2021八下·诸暨期中)某添加剂X可由尿素CO(NH2)2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制得.已知6g尿素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只生成1.7gNH3、2.2gCO2和X。对x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A.x 组成元素与尿素完全相同 B.X 组成元素无法判断
C.X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X 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5.(2021八下·杭州期中)在 CO、CH2O2、C2H2O3 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B. C. D.
6.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7.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8.(2022八下·义乌期中)取12.9g水垢样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 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
B.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C.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
D.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5.6g
9.(3.3 化学方程式(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
A.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 B.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C.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1:3的C和O2
10.(3.1空气与氧气(3))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1.(2021八下·拱墅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12.(2021八下·杭州期中)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4.4g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刻,O2和CO2的质量相等
B.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3n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D.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
13.(2020八下·台州月考)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t时刻 32 A    
反应后 0 54 b 0
A.生成物只有乙
B.a等于15
C.b等于36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14.(2019八下·温州期中)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5.30克不纯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1克氢气,则该铁样品中含的杂质可能是(  )
A.Cu B.Mg C.Al D.Na
16.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a和c是反应物 B.d一定是催化剂
C.X=2.0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7.下列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的是(  )
A.CH4 B.C6H12O6 C.C2H5OH D.C2H6
18. 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19.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用玻璃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两支蜡烛最先熄灭的是(  )
A.长的先熄灭 B.短的先熄灭 C.同时熄灭 D.无法判断
20.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MgSO3中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MgHPO4中氢和磷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32,相当于硫,根据镁与硫的质量比可计算出硫的质量分数,即可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在化学式MgSO3中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MgHPO4中氢和磷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32,相当于硫。
由于镁与硫的质量比是24:32=3:4,MgSO3和MgHPO4组成的混和物中含镁为18%,
所以硫的质量分数是:,
所以含氧约为:1-18%-24%=58%。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和,据此 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设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 为P,一个XY2分子的实际质量为Q。
X的相对原子质量=M-2A;
由相对原子质量公式可得:①,
则 ;
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②;
①②式联立解得: ;
W克XY2中含有的XY2分子个数为: ;
因为一个XY2分子中含有2个Y,
所以Y的原子个数=。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可知,无论两种物质怎样混合,其中硫和氧气的质量之比都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化学式 FeSO4、Fe2(SO4)3 可知,
两种物质中硫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32×1):(16×4)=1:2;
那么硫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1:2;
因为硫元素和氧元素质量分子之和为:1-a%;
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先根据尿素和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尿素中氮、氧、氢的质量,再根据生成2.2g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根据1.7g氨气的质量和氨气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氨气中各元素的质量,把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得出X的组成。
【解答】6g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氧元素的质量:,
氮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为:6g-1.2g-1.6g-2.8g=0.4g;
1.7g氨气中氮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为1.7g-1.4g=0.3g;
2.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氧元素的质量:2.2g-0.6g=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0.6g=0.6g;
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6g=0;
氮元素的质量为2.8g-1.4g=1.4g;
氢元素的质量为0.4g-0.3g=0.1g,因此X中含有碳、氮、氢三种元素。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将化学式变形,找到不同原子的个数之比,再利用它们的质量之比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将 在 CO、CH2O2、C2H2O3 组成的混合物中 变形为:CO、(CO)H2O、2(CO)H2O。
则混合物中H2O的质量分数为:;
那么混合物中CO的质量分数为:1-9x;
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据此分析判断各个选项。【解答】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 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所以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
设样品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y
Mg(OH)2 MgO+H2O↑
58 40 18
x y 0.9g
解得:x=2.9g, y=2g;
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m,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100 56 44
10g m n
解得: m=5.6g,n=4.4g;
所以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氧化镁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就是氧化镁和氧化钙的质量和,为:2g+5.6g=7.6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各反应的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分子个数比和质量比,由此确定反应后气态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A、 CO和O2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不能恰好完全反应,则容器内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氢气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只有剩余的氢气,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CH4和O2 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甲烷和氧气质量比为16:64=1:4,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 碳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C+O2=CO2,碳和氧气质量比为12:32=3:8,则质量比为1:3的C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氯酸钾在分解后会产生氧气,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会随氧气的产生而减小,但二氧化锰中氧元素质量不变,所以至反应结束后保持在一定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B、氧气为生成物,随着反应氧气质量会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因产生氧气使得固体质量减小,所以钾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会随反应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
(2)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相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
(3)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将二者相加与W的质量相比,从而确定W的元素组成。
(4)计算出碳和氢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错误;
B.该反应中,氧气的质量减少:20g-8g=12g,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则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
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3g+1g=4g<8g,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g:1g=3:1,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A.t时刻,O2和CO2的分子数相等,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反应的氧原子个数是10n,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是6n,则生成的水分子中氧原子是:10n-6n=4n,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4n,故B错误;
C.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3n×44):(4n×18)=11:6,故C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即x=3,y=8,
那么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3H8,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44 160
4.4g 16g
即反应的5n个氧分子质量是16g,则剩余的n个氧分子质量:;
因此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3.2g,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
(2)根据反应后甲和乙的质量之比,计算出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时,乙生成的质量,然后再加上乙原来的质量就是a的值;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中丙的质量,然后再与原来的质量相加即可;
(4)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64g-0g=64g,因此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4g;乙的质量增加了54g-10g=44g,因此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16g-0g=16g,因此为反应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到,丙应是生成物,且反应生成的质量为64g+16g-44g=36g。
A.上述分析,甲、丁是反应物,乙和丙为生成物,故A错误;
B.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64g:44g=16:11,当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4g-32g=32g时,生成的乙的质量应为:,那么a的值是:22g+10g=32g,故B错误;
C.b的质量为1g+36g=37g,故C错误;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比为64g:16g=4:1。根据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得到:4:1=(2×x):(1×y),解得:x:y=2: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分析,结合图像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起点与转折点的判断方法解答。
【解答】加二氧化 锰的氯酸钾反应快,即产生等量氧气,b所用时间少,但因氯酸钾质量少,所以最终产生氧气质量小于没有加二氧化锰的,即a大于b产生氧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设产生了1g氢气消耗的纯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 1g
x=28g
28g<30g,说明不纯的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不能与盐酸反应或等质量的铁和所含杂质相比,杂质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少.
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质量,故等质量的铁、镁、铝、钠产生氢气的质量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钠>铁.
A、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故符合要求;
B、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镁,不符合要求;
C、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铝,不符合要求;
D、等质量的铁、镁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铁<钠,不符合要求;
故选A.
【分析】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产生1g氢气所需纯铁的质量,确定不纯的铁中所含的杂质具备的条件,根据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质量,判断可能含有的金属.
16.【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和分析可知反应物是a和b;故A错误;
B、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故B错误;
C、b是反应物,反应后物质b的质量为3.2g﹣2g=1.2g,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7.2g﹣4g=3.2克,是生成物;a质量减少了6.4g﹣5.2g=1.2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2克,所以b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b的质量为3.2g﹣2g=1.2g,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从而可以解答.
17.【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可计算出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2x):(9x)=6:1,则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1:2。
【解答】
A、CH4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4,故A错误;
B、C6H12O6 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2,故B正确;
C、C2H5OH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C错误;
D、C2H4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
D、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不是碳酸氢钠.
故选A.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推测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纯净物X是不可能含有氨气的;
D、根据M的元素组成考虑.
19.【答案】A
【知识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常温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长的蜡烛因缺氧气而熄灭;
故选A。
【分析】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0.【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电灯通电后也能发光发热,却不能属于燃烧,因它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不正确。B、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正确。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不正确。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不正确。故选B。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再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