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7 16:20:42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B.农田及时松土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D.小麦种子晒干入仓
2.下列是呼吸作用实质的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3.(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部位通常在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
A.鼻 B.咽 C.喉 D.气管
4.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晚上
C.有光的情况下 D.昼夜
5.农民在玉米播种前要耕田松土,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B.抑制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C.有利于玉米根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无机盐
D.减少水土流失
6.下列各种生活现象中,不能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多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进入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
7.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封,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8.图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 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
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慢 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9.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B.甲表示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表示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D.乙表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
10.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吸气
B.bc段曲线表示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呼气
C.cd段曲线表示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呼气
11.(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12.(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在容器中装入等量的不同种子,加入适量的水后密封。一段时间后向漏斗中倒入清水,通过观察到的澄清石灰水的不同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B.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C.种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D.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13.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14.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15.(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16.(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17.(2022八下·丽水期末)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肺泡、支气管、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18.(2022八下·滨江期末)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措施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低温储存粮食,可以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B.幼苗带土栽培,可以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移栽大型树木时,为保证成活应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
D.早春播种覆盖地膜,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19.(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20.如图为人体呼吸示意图,a代表氧气,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空气中氧气进人血液至少要穿过3层细胞膜
B.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C.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反应
D.组织细胞获得a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   和图中的[1]   组成的。
(2)能让你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4]   内的黏膜和毛细血管。
(3)呼吸道都有骨或   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 min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
23.如图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   。
(2)①数量很多,外面包绕着[③]   。
(3)图中A表示的是肺泡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B   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完成的。
24.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 mL。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 mL。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
25.(2022八下·婺城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26.(2022八下·新昌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霾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下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27.(2022八下·柯桥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   状态(选填“舒张“或“收缩”)。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2八下·浦江期末)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体积变化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为什么   ?
(2)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对照实验   。
(3)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也会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内是+0.2个单位,那么2小时内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29.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4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 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30.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装置,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31.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   ,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   。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   。试想一下:若毛细血管中的O2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细胞内的O2浓度;而若体内细胞中的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CO2浓度要   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
32.(2020八下·长兴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33.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 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一点即可)
3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的。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35.(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四、解答题
36.(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下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所用的菠菜。
(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在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 装入菠菜,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到蜡烛立刻熄灭。你认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 B.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
37.(2019八下·嵊州期末)兴趣小组欲探究某植物处于适宜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请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烧杯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装置置于遮光且密闭条件下,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了2个单位。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2)另取相同装置,置于和(1)相同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某种化学试剂,使装置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相对稳定,将装置置于   条件下使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了8个单位。
(3)结合(1)、(2),该植物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解答】A. 低温贮藏水果、蔬菜,降低温度属于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B.农田及时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属于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属于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D. 小麦种子晒干入仓 ,晒干后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组成部分,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解答】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所以,通常情况下,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一对互相对立、互相联系的生理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并解答。
【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氯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呼吸作用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管白天和黑夜都能进行。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氧气增多,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因此,"农民播种之前要耕地松土”,其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解答】A. 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是因为蔬菜在地窖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出来,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是由于在细菌或者真菌导致蔬菜变质的情况,不属于植物的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物质是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说明仓库中氧气含量不足,是由于水果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表明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只有活着的生物体能够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A.若y表示温度,随着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温度会升高,而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表明a是萌发的种子。故A正确。
B.若y表示氧气含量, c曲线含量降低,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氧气含量不变。故B错误。
C. 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线表示质量不变。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不断消耗种子内的有机物,因此种子的质量会减小,故C错误。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 ,c曲线表示含量减小,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频率代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呼吸深度的含义是呼吸时肺容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解答】由图可知,曲线Ⅰ在20秒中大约呼吸了6.5次,一分钟大约呼吸19.5次。肺容量在2~3之间,说明其呼吸深度为1左右。曲线二在20秒中大约呼吸了9次,一分钟大约呼吸27次,肺容量在1~5之间,呼吸深度为4左右。人在平静的状态下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小,在运动的状态下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故可知曲线Ⅰ代表平静状态,曲线二代表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
【解答】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中,锥型罩模拟胸腔壁,气球模拟肺,导管模拟气管。甲图橡皮膜向上推,锥型罩内体积变小,内气压变大,代表呼气过程。乙图中橡皮膜向下拉,锥型罩内体积变大,内气压变小,代表吸气过程。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
【解答】由图可知,ab段和cd段肺容量增加。肺容量增加,肺内气压减小,膈肌收缩,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此时代表吸气过程,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bc段肺容量减小。肺容量减小,肺内气压增大,膈肌舒张,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移升,胸腔体积减小,此时代表呼气过程,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甲图肺泡与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乙图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A正确。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B错误。
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
D:进行过程②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D错误。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把该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当中,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解答】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14.【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通过挤压腹腔,向上腹部施压,迫使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作用下,自然的影响器官,从而能帮助排除异物,恢复呼吸道通畅。”。
【解答】 A、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即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一个器官,A说法正确。
BD、冲击腹部,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C说法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熟悉呼吸的过程。吸气肌肉收缩,胸腔体积变大,呼气肌肉舒张,胸腔体积减小。
【解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变大,胸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气体压入肺部;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变小,胸内压强变大,肺将气体压入外界。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因此PM2.5颗粒经过的结构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故选D。
1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的储存条件、根的结构和功能、蒸腾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A正确。
B: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正确。
C:移栽大型树木时,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不利于树木存活,C错误。
D: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早春播种地膜覆盖--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C。
19.【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由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解答】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两层细胞,每穿过一层细胞,要两次经过细胞膜,即一共穿过四层细胞膜.故A错误。
B.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B正确。
C.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反应,C正确。
D.组织细胞获得a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21.【答案】(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解答】(1)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组成。故填呼吸道、肺。
(2)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所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鼻。故填鼻。
(3)呼吸道是由软骨做支架,保持气体畅通。故填软骨。
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22.【答案】(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
【解答】(1) 蝗虫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装置中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 ,导致装置内的气压降低,因此可以通过吸收氧气的多少来测定蝗虫的呼吸作用速率。故填 吸收O2的速率 。
(2) 15 min后 ,A瓶由于蝗虫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导致A瓶气压降低,B瓶中是死去的蝗虫,不进行呼吸作用,装置内的气压保持不变,因此会大于A瓶中的其他,故U形管管内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故填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
故答案为:(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23.【答案】(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
(2)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1)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位于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图中①表示肺泡。故填①、肺泡。
(2)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遍布脉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故填:毛细血管。
(3)A是从肺泡进入血液,B从血液中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说明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故填: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
24.【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解答】(1)(2)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那么呼出的空气也同样会经历这一段呼吸道。但是气体在呼出的过程中,无法将气体全部排除,还会由一部分气体会存在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呼出气中O2高于肺泡气 是由于吸入的O2 有一部分留在了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所以O2含量会比肺泡气 高;而 肺泡气 中 CO2 含量体内比体外高,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的二氧化碳混合后,总含量会低于肺泡气 中 CO2 含量。 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 ,进入人体后,就会存在于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故填(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2)由表格可知,吸入气中O2体积分数为20.96%, 呼出气中O2体积分数为16.20%,仅消耗了4.76%,仅占比极少数,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故填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故答案为:(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25.【答案】(1)a
(2)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2)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3)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DC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故选C。
26.【答案】(1)呼吸
(2)③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PM2.5一般指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故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① 0.01厘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② 0.01毫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③ 0.1微米左右小于2.5微米。
故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③。
27.【答案】(1)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类似于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故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2)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28.【答案】(1)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其他条件相同
(3)1.1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实验装置,明确其中K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分析图1:该装置中的K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测得的气体变化量就是氧气的消耗量,从而可以判断出细胞呼吸的方式.
分析图2:在分析的时候注意三个时间段:0~2h、2~10h以及10h以后.
【解答】(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是为了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 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只有这一组不足以说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是由萌发的种子引起,还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引起,为使实验更准确,应该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需要考虑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萌发种子的有无,因此对照实验只需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即可。
(3)实验组中的压强在2个小时内,变化了-2个单位,而对照的压强却增加了+0.2个单位,所以种子的实际因呼吸改变的压强变化为2.2个单位,所以其每小时的呼吸速率为1.1单位/小时;
29.【答案】(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解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
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30.【答案】(1)对照
(2)二氧化碳
(3)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植物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1)实验设计B起 对照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二氧化碳 气体。保存进入下一题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还要验证里面是否还有氧气,故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故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31.【答案】(1)肺;肺泡;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气体的扩散作用是指气体分子通过不规则运动、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他物质里的过程;扩散方向受物质浓度梯度影响。即细胞内外某物质的浓度若不同时,则物质会由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若两边浓度相差越大,则物质的扩散速率越快。
【解答】(1)根据图示中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判断,A为肺。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肺泡 。
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由许多肺泡构成,约有3亿个;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组织内气体交换依据的原理是B体的扩散作用。
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氧浓度,于是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于是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32.【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33.【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设计实验时,应保证单一变量,故实验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 需要保证小鼠的品种相同、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故答案为: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
(2) 液柱会移动是由于装置内的空气将进行热胀冷缩,由于小鼠呼吸作用时会产生能量,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造成装置内温度升高,液柱移动得越快,小鼠释放的热量越多,呼吸作用越剧烈。故答案为: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
(3)为了使实验更加明显,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加小鼠的数量,小鼠数量增加,可使释放的热量更多,液体移动的速度将会加快;二是将导管的直径变细,直径越细,导管中的液体移动的距离将会更明显。故答案为: 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34.【答案】(1)蒸腾
(2)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施用 二氧化碳气肥(或燃烧木炭等)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罩内壁上形成小水珠,因此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要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燃烧木炭、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等。
35.【答案】(1)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解答】(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该结论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36.【答案】(1)直根系
(2)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面来切入。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据进行分析判断。
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解答】(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直根系。
(2)植物在晚上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只能说明瓶中缺氧。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
故选A。
37.【答案】(1)4
(2)光照且密闭
(3)12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解答】(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在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吸收容器中原有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将装置置于遮光(黑暗)且密闭条件下,是为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原因是植物在黑暗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气体体积减少。题干中已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因此,实验(1)红墨水滴移动了2个单位,可以计算出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克氧气。
(2)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时,整个装置必须密闭且置于光照充足条件下,目的是防止气体进出影响实验结果。
(3)题干中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1毫克”。由(1)可知,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毫克氧气。由(2)可知,此时,该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又知“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移动了8个单位”,即1小时后装置内的氧气增加8毫克;由上可知: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植物1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8毫克,即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8毫克+4毫克=12毫克。
故答案为:(1)4;(2) 光照且密闭 ;(3)12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B.农田及时松土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D.小麦种子晒干入仓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解答】A. 低温贮藏水果、蔬菜,降低温度属于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B.农田及时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属于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属于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D. 小麦种子晒干入仓 ,晒干后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2.下列是呼吸作用实质的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解答】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B。
3.(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部位通常在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
A.鼻 B.咽 C.喉 D.气管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组成部分,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解答】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所以,通常情况下,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故选B。
4.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晚上
C.有光的情况下 D.昼夜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一对互相对立、互相联系的生理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并解答。
【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氯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呼吸作用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管白天和黑夜都能进行。
故选D。
5.农民在玉米播种前要耕田松土,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B.抑制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C.有利于玉米根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无机盐
D.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氧气增多,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因此,"农民播种之前要耕地松土”,其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6.下列各种生活现象中,不能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多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进入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解答】A. 贮存大量蔬菜的地窖比空地窖暖和得是因为蔬菜在地窖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出来,表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B.地窖内的蔬菜因腐烂而散发出霉味是由于在细菌或者真菌导致蔬菜变质的情况,不属于植物的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萌发种子释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物质是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贮存水果的仓库,发现点燃的蜡烛燃烧不旺说明仓库中氧气含量不足,是由于水果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表明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封,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只有活着的生物体能够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A.若y表示温度,随着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温度会升高,而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表明a是萌发的种子。故A正确。
B.若y表示氧气含量, c曲线含量降低,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氧气含量不变。故B错误。
C. 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线表示质量不变。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不断消耗种子内的有机物,因此种子的质量会减小,故C错误。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 ,c曲线表示含量减小,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保温瓶内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图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 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
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慢 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频率代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呼吸深度的含义是呼吸时肺容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解答】由图可知,曲线Ⅰ在20秒中大约呼吸了6.5次,一分钟大约呼吸19.5次。肺容量在2~3之间,说明其呼吸深度为1左右。曲线二在20秒中大约呼吸了9次,一分钟大约呼吸27次,肺容量在1~5之间,呼吸深度为4左右。人在平静的状态下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小,在运动的状态下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故可知曲线Ⅰ代表平静状态,曲线二代表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C。
9.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B.甲表示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乙表示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D.乙表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
【解答】在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中,锥型罩模拟胸腔壁,气球模拟肺,导管模拟气管。甲图橡皮膜向上推,锥型罩内体积变小,内气压变大,代表呼气过程。乙图中橡皮膜向下拉,锥型罩内体积变大,内气压变小,代表吸气过程。
故答案为:D。
10.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吸气
B.bc段曲线表示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呼气
C.cd段曲线表示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呼气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
【解答】由图可知,ab段和cd段肺容量增加。肺容量增加,肺内气压减小,膈肌收缩,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此时代表吸气过程,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bc段肺容量减小。肺容量减小,肺内气压增大,膈肌舒张,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移升,胸腔体积减小,此时代表呼气过程,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故答案为:C。
11.(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甲图肺泡与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乙图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A正确。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B错误。
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
D:进行过程②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D错误。
故选A。
12.(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在容器中装入等量的不同种子,加入适量的水后密封。一段时间后向漏斗中倒入清水,通过观察到的澄清石灰水的不同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B.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C.种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D.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把该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当中,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解答】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故选A。
13.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14.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15.(2022八下·仙居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通过挤压腹腔,向上腹部施压,迫使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作用下,自然的影响器官,从而能帮助排除异物,恢复呼吸道通畅。”。
【解答】 A、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即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一个器官,A说法正确。
BD、冲击腹部,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C说法正确。
故选D
16.(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熟悉呼吸的过程。吸气肌肉收缩,胸腔体积变大,呼气肌肉舒张,胸腔体积减小。
【解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变大,胸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气体压入肺部;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变小,胸内压强变大,肺将气体压入外界。
故选B。
17.(2022八下·丽水期末)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肺泡、支气管、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因此PM2.5颗粒经过的结构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故选D。
18.(2022八下·滨江期末)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措施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低温储存粮食,可以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B.幼苗带土栽培,可以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移栽大型树木时,为保证成活应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
D.早春播种覆盖地膜,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的储存条件、根的结构和功能、蒸腾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A正确。
B: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正确。
C:移栽大型树木时,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不利于树木存活,C错误。
D: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早春播种地膜覆盖--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C。
19.(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故选D。
20.如图为人体呼吸示意图,a代表氧气,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空气中氧气进人血液至少要穿过3层细胞膜
B.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C.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反应
D.组织细胞获得a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由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解答】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两层细胞,每穿过一层细胞,要两次经过细胞膜,即一共穿过四层细胞膜.故A错误。
B.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B正确。
C.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反应,C正确。
D.组织细胞获得a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   和图中的[1]   组成的。
(2)能让你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4]   内的黏膜和毛细血管。
(3)呼吸道都有骨或   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答案】(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解答】(1)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组成。故填呼吸道、肺。
(2)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所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鼻。故填鼻。
(3)呼吸道是由软骨做支架,保持气体畅通。故填软骨。
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2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 min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
【答案】(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
【解答】(1) 蝗虫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装置中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 ,导致装置内的气压降低,因此可以通过吸收氧气的多少来测定蝗虫的呼吸作用速率。故填 吸收O2的速率 。
(2) 15 min后 ,A瓶由于蝗虫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导致A瓶气压降低,B瓶中是死去的蝗虫,不进行呼吸作用,装置内的气压保持不变,因此会大于A瓶中的其他,故U形管管内液面左边上升,右边下降。故填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
故答案为:(1)吸收O2的速率 (2)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23.如图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   。
(2)①数量很多,外面包绕着[③]   。
(3)图中A表示的是肺泡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B   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完成的。
【答案】(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
(2)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1)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位于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图中①表示肺泡。故填①、肺泡。
(2)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遍布脉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故填:毛细血管。
(3)A是从肺泡进入血液,B从血液中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说明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故填: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
24.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 mL。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 mL。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
【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解答】(1)(2)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那么呼出的空气也同样会经历这一段呼吸道。但是气体在呼出的过程中,无法将气体全部排除,还会由一部分气体会存在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呼出气中O2高于肺泡气 是由于吸入的O2 有一部分留在了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所以O2含量会比肺泡气 高;而 肺泡气 中 CO2 含量体内比体外高,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的二氧化碳混合后,总含量会低于肺泡气 中 CO2 含量。 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 ,进入人体后,就会存在于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故填(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2)由表格可知,吸入气中O2体积分数为20.96%, 呼出气中O2体积分数为16.20%,仅消耗了4.76%,仅占比极少数,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故填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故答案为:(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过程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25.(2022八下·婺城期末)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答案】(1)a
(2)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2)图二中ab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c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甲是肺动脉,乙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
(3)图三是某人在1个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DC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解答】(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故选C。
26.(2022八下·新昌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霾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下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答案】(1)呼吸
(2)③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PM2.5一般指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故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① 0.01厘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② 0.01毫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③ 0.1微米左右小于2.5微米。
故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③。
27.(2022八下·柯桥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   状态(选填“舒张“或“收缩”)。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答案】(1)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类似于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故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2)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2八下·浦江期末)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体积变化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为什么   ?
(2)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对照实验   。
(3)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也会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内是+0.2个单位,那么2小时内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答案】(1)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其他条件相同
(3)1.1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实验装置,明确其中K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分析图1:该装置中的K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测得的气体变化量就是氧气的消耗量,从而可以判断出细胞呼吸的方式.
分析图2:在分析的时候注意三个时间段:0~2h、2~10h以及10h以后.
【解答】(1)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是为了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 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只有这一组不足以说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是由萌发的种子引起,还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引起,为使实验更准确,应该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需要考虑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萌发种子的有无,因此对照实验只需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即可。
(3)实验组中的压强在2个小时内,变化了-2个单位,而对照的压强却增加了+0.2个单位,所以种子的实际因呼吸改变的压强变化为2.2个单位,所以其每小时的呼吸速率为1.1单位/小时;
29.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4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填“ 多”或“少”)。
(2)按如图所示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3)实验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气”或“呼出的气体”)。实验现象:   瓶中的石灰水浑浊程度大。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呼出的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的   (填写生理活动),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答案】(1)少
(2)舒张
(3)呼出的气体;乙
(4)呼吸作用;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解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
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4)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从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30.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装置,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对照
(2)二氧化碳
(3)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植物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1)实验设计B起 对照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定量的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二氧化碳 气体。保存进入下一题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还要验证里面是否还有氧气,故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故不合理,小动物呼吸消耗氧气,但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动物不能生存,因此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31.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   ,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   。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   。试想一下:若毛细血管中的O2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O2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细胞内的O2浓度;而若体内细胞中的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CO2浓度要   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
【答案】(1)肺;肺泡;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扩散作用;大于;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气体的扩散作用是指气体分子通过不规则运动、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他物质里的过程;扩散方向受物质浓度梯度影响。即细胞内外某物质的浓度若不同时,则物质会由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若两边浓度相差越大,则物质的扩散速率越快。
【解答】(1)根据图示中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判断,A为肺。
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肺泡 。
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由许多肺泡构成,约有3亿个;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组织内气体交换依据的原理是B体的扩散作用。
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氧浓度,于是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于是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32.(2020八下·长兴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33.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 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有机物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设计实验时,应保证单一变量,故实验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 需要保证小鼠的品种相同、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故答案为: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
(2) 液柱会移动是由于装置内的空气将进行热胀冷缩,由于小鼠呼吸作用时会产生能量,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造成装置内温度升高,液柱移动得越快,小鼠释放的热量越多,呼吸作用越剧烈。故答案为: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
(3)为了使实验更加明显,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加小鼠的数量,小鼠数量增加,可使释放的热量更多,液体移动的速度将会加快;二是将导管的直径变细,直径越细,导管中的液体移动的距离将会更明显。故答案为: 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或换用更细的导管。
3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的。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答案】(1)蒸腾
(2)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施用 二氧化碳气肥(或燃烧木炭等)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罩内壁上形成小水珠,因此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要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燃烧木炭、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等。
35.(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解答】(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该结论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四、解答题
36.(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下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所用的菠菜。
(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在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 装入菠菜,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到蜡烛立刻熄灭。你认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 B.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
【答案】(1)直根系
(2)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面来切入。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据进行分析判断。
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解答】(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直根系。
(2)植物在晚上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只能说明瓶中缺氧。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
故选A。
37.(2019八下·嵊州期末)兴趣小组欲探究某植物处于适宜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请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烧杯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装置置于遮光且密闭条件下,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了2个单位。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2)另取相同装置,置于和(1)相同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某种化学试剂,使装置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相对稳定,将装置置于   条件下使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了8个单位。
(3)结合(1)、(2),该植物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答案】(1)4
(2)光照且密闭
(3)12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解答】(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在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吸收容器中原有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将装置置于遮光(黑暗)且密闭条件下,是为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原因是植物在黑暗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气体体积减少。题干中已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因此,实验(1)红墨水滴移动了2个单位,可以计算出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克氧气。
(2)测定净光合作用强度时,整个装置必须密闭且置于光照充足条件下,目的是防止气体进出影响实验结果。
(3)题干中假设“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1毫克”。由(1)可知,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了4毫克氧气。由(2)可知,此时,该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又知“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移动了8个单位”,即1小时后装置内的氧气增加8毫克;由上可知: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植物1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8毫克,即该植物1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8毫克+4毫克=12毫克。
故答案为:(1)4;(2) 光照且密闭 ;(3)1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