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8: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写。(7分)
  (1)晓雾将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王维《使至塞上》中“   ,   ”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4)《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   ,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答案】
  (1)猿鸟乱鸣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掌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如“猿”“圆”“荇”等。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匿名(nì) 一绺(lǚ) 炽热(chì) 杳无消息(yǎo)
  B.佃农(diàn) 锃亮(zèng) 轮廓(kuò) 颔首低眉(hán)
  C.周济(jì) 酒肆(sì) 盎然(àng) 雷霆万钧(jūn)
  D.胡髭(zī) 两颊(xiá) 和睦(mù) 深恶痛疾(wù)
  【答案】C
  【解析】A.有误,“一绺”的“绺”应读“liǔ”;
  B.有误,“颔首低眉”的“颔”应读“hàn”;
  C.全部正确;
  D.有误,“两颊”的“颊”应读“jiá”。
  故选:C。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欺压    胆怯    吹虚    油光可鉴
  B.妯娌    燥热    崎岖    抑扬顿挫
  C.平庸    侏懦    简陋    器宇轩昂
  D.私塾    长髯    蒙昧    藏污纳诟
  【答案】B
  【解析】A项,“虚”应为“嘘”;C项,“懦”应为“儒”;D项,“诟”应为“垢”。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电影《八佰》,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D.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答案】A
  【解析】B项“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来形容悦耳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故事情节不准确,此处应用“跌宕起伏”或“曲折离奇”;C项“大张旗鼓”形容“声势和规模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小心翼翼”;D项“怦然而生”的意思是“因触动而产生”,不合语境,可改为“油然而生”。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人类几千年来对传染病采取的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两条,第一是找到或者识别传染源,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删去“按照”)
  B.心理学专家提醒大家,面对重大疫情、灾难时,长期接收与传播负面信息与情绪,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改变。(改“提醒”为“警告”)
  C.湖北省红十字会负责人对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对媒体和网民的监督和批评衷心的表示感谢。(“衷心的”与“表示”互换位置)
  D.呼吸康复后,仍然需要每天早晚分别用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各清洁消毒一次,以杀灭停留在物品表面的病毒。(在“仍然”前加上“患者们”)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CD。修改正确;
  B项修改有误,句子语序不当,应将“接收”与“传播”调换位置。
  6.下面几句话是按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A.②③①④⑤⑥ B.④⑥③②①⑤ C.④⑥③①⑤② D.④③②①⑤⑥
  【答案】C
  【解析】此段文字按总—分—总的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的须发。分写的内容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来写:长髯—眉毛—鬈发。
  7.(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中考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饱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对民族历史和未来前途反思的自我革新,也是不断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真实产物。艺术家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创作出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学校举行“读名著,学党史”活动。(5分)
  (1)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活动中,学习委员找来上面的两幅画,要求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底本,为该书的阅读分享会创作宣传海报。你也来参与,并填好推荐表。(3分)
  推荐表
  图片
  事件
  理由
  (2)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从中获得哪些启迪?(2分)
  【答案】
  (1) 图一:飞夺泸定桥;图二:红军过草地。图一事件:1935年5月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图一理由:这次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图二事件: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理由: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2)示例: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解析】
  (1)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掌握。首先通过图片了解历史事件,理由结合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体现的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作答。图片一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战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强度大渡河以后,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理由: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图片二是1935年8月21日,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理由:图片二了红军战士间同甘共苦,阶级友爱,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体现了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2)考查名著阅读的启悟能力。结合名著内容谈启迪。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可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如,斯诺在书中写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正如斯诺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8.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为本次的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3分)
  【答案】
  示例:以诚待人,以信交友;人人讲诚信,个个守承诺;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强。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人无信不立”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比如我们可以拟写为:如: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名片。诚信是立足市场的基石。诚信是人一生的身份证。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6分)
  夜半闻横管①
  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释】 程俱(1077—1144)宋代史学家、文学家。①横管:即笛子。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洛阳,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人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
  9.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连用多个动词,以平缓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梦魂的归来。
  B.颔联意为“一声笛声清脆高扬,飞上九天,响遏行云,把秋风未能吹下的树叶纷纷振落”。
  C.颈联用“断肠声”和“万古情”写出了笛声的悲壮。
  D.尾联借用“金谷园”故事抒发了盼望收复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
  【答案】A
  【解析】应为“用急切的语言”。
  10.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由秋夜闻笛而生发的故国之思。
  B.颈联借笛声倾吐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隅的愤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诗人诗学柳宗元,受其影响,这首诗显得风格高亢激昂。
  D.这首诗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艺术地表达了怀念故土的沉痛孤寂之情。
  【答案】C
  【解析】“高亢激昂”有误,应为“清新含蓄”。
  (二)(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4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班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②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④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节选自袁宏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盖:车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②挂:这里表示放弃的意思。③进贤冠:古代冠名。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④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3分)
  A. 古来共谈/天山共色 B. 四时俱备/风烟俱净
  C. 欲界之仙都/解衣欲睡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1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语段(甲)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有何作用?(2分)
  14.语段(甲)(乙)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1. B
  12.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3.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14. 语段(甲一)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段(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的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乙)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17题。(9分)
交友高手汪曾祺
  张达明
  ①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
  ②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中间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二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低声对他说∶“吃定饭再看。”
  ③苏叔阳不知条子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条子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骈”不读“并”,读“片”;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掣”不读“制”,读“彻”。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谢谢您!”而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④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开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并放着一杯酒。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 “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竞是这个鬼样子!”
  ⑤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您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⑥汪曾祺依然笑道∶ “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⑦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
  ⑧对此,铁凝也感同身受。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 “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
  ⑨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铁凝后来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⑩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地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 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汪曾祺经常就是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
  (选自《晚报文萃》2012 年 16 期)
  15.汪曾祺先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幽默机智,读完本文,你一定被汪老的人格魅力吸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3分)
  16.本文语言素朴风趣,人物立体鲜明。请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分)
  (1)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
  (2)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
  17.读完全文你觉得汪曾祺的交友之道高在哪里?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请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5.①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②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③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没头发,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④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
  16.(1)“悄悄”“低声”是细节描写,其他人碍于面子谁也没有指出苏叔阳的错误读音,汪曾祺则很有心,“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去提醒,在指出他的错误的同时,充分顾及到了苏叔阳的面子,很有情味。
  ⑵这个句子用了侧面描写,“一愣”表明出人意料,“前仰后合”则生动地写出了铁凝被汪老调侃后夸张的神情动作。从侧面烘托出汪老与人交往时能够用幽默的方式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17.汪曾祺的交友之道高在:①顾及他人自尊;②为人坦率,真诚纠错;③善用幽默,拉近距离;④细节入手,关心他人。
  对人际交往的启发:
  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因为我经常会不顾场合直白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陷入尴尬的境地,我应该像汪老一样注意场合,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他人的错误。
  示例二:我认为第四点对我很有启发。因为很多时候我都会只顾自己,眼中没有他人,更不会去关注他人的穿着或者生活细节。若是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关心他人,一定会让人如沐春风。我们应该像汪老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解析】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②③段写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读错了两个字的音,汪曾祺在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指出了苏叔阳的错误,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据此可概括为: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第④-⑦段,写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 “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竞是这个鬼样子!”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据此可概括为: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第⑧⑨段,全国作协开会,汪曾祺站起来“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据此可概括为: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没头发,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第⑩ 段,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汪曾祺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而1986 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据此可概括为: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
  16.考查语言的赏析。赏析语言,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然后结合句子所运用的手法及具体的语境、文章的主旨等加以分析。
  (1)“悄悄”“低声”写的是汪曾祺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时的细节描写。“悄悄”和“低声”说明汪曾祺不想让别人发现,联系上下文可知,条子的内容是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这个细节体现出汪曾祺敢于指出他人错误,并能顾及他人自尊。
  (2)“一愣”是神态描写,写的是铁凝听到汪曾祺说她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时的反应,表明出人意料。“前仰后合”是动作描写,这是铁凝听了汪曾祺的话后作出的夸张的动作,突出了汪曾祺的幽默。这是从铁凝的角度来突出汪曾祺的幽默,由此可知这是侧面描写。
  17.考查信息的提取概括及感悟启示。
  解答第一问,可结合文中汪曾祺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来概括。结合“悄悄递纸条纠正苏叔阳念错的字,让他倍感温暖”可知汪曾祺能顾及他人自尊,为人坦率,真诚纠错;结合“笑称陈国凯骨瘦如柴,是鬼样子,从此两人成为忘年至交”“调侃铁凝说脑门上没头发,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可知汪曾祺善用幽默,拉近距离;结合“分别多年依旧一眼认出了高晓声的鞋,并打趣说鞋还没破啊”可知汪曾祺善于从细节入手,关心他人。
  解答第二问,从汪曾祺的几个交友之道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即可。开放性题目,答问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认为第二点对我很有启发。日常交往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小事就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此时,幽默就能够派上用场了,一两句幽默的话往往能使紧张的气氛轻松下来。幽默可以使彼此从容地摆脱不愉快的窘境或消除矛盾。所以,幽默是交际的润滑剂。
  (二)阅读《记傅雷》,完成18—22题(17分)
  记傅雷
  杨绛
  ①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傅雷严格禁止孩子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急忙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斥,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②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讲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像老虎。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忍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③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忽然发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帖》来,并用草书抄稿子。④我只看到傅雷和钟书闹过一次别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事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宇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烦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已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⑤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虛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探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这许多信可惜都已毁了。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⑥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杈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可是谁又能怪傅雷呢。他这番遭遇,对于传记里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和奋斗精神,该说是残酷的讽刺。但现在这五部传记的重版,又标志着一种新的胜利吧?读者也许会得到更新的启示与鼓励。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有删改)
  18.第①段传神地刻画了傅雷作为严父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
  第①段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傅雷和朋友们
  谈笑时严肃教育孩子的情景,体现出傅雷对朋友随和但对孩子严厉的特点,刻画出傅雷作为严父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指出人物描写的角度,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可从神态、动作描写的角度,结合傅雷教育孩子的场景,分析傅雷严父的人物形象。
  19.第②段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3分)
  20.【答案】①在当时社会,傅雷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渺小得像一只小老鼠;②傅雷觉得自己像老鼠那样,有个安身的“洞穴”——一书斋,自己只潜身书斋做翻译工作,在书斋这个“洞穴”口窥望外面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原文“孤弱得无以自卫”和“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等句子具体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联系全文,从下面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分)
  (1)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2)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答案】
  (1)作者连用两个“假如”,委婉地表达了对傅雷翻译工作会议上做法过于直接的否定。
  (2)作者相信傅雷虽然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但是他坚忍奋斗的勇士精神会为后人所铭记。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傅雷由衷的敬重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情感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前后文及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进行解读。如结合第(1)句中的两个“假如”,可看出作者并不赞同傅雷翻译工作会议上过于直接的做法。结合第(2)勺中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可知作者认为傅雷的精神影响深远,从中可见作者对傅雷的敬重之情。
  21.有人说傅雷固执、狂傲,杨绛却认为他随和、虚心,这矛盾吗?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不矛盾。①固执体现在傅雷满头棱角,脾气急躁,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随和体现在傅雷在好朋友面前,有事和朋友商量,并接受朋友的批评,从谏如流。②狂傲体现在傅雷信手拈来一些翻译家谬误的例子,不留情面,但狂傲的背后更多地体现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忠诚于自已事业的翻译家形象;虚心体现在傅雷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不满足于现状,向朋友虚心请教。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品质。题干中提到了傅雷的四种性格,需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
  22.作者在文中写出了傅雷不为众人所了解的一面,使得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这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
  我认识到看人要全面,要结合人物做事的初衷、所处的环境等多方面理解一个人;还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杨绛能在文中写出别样的傅雷,她和傅雷是好友关系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是因为她善于观察和分析,有独到的识人能力,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判断。
  四、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请以“你是我最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⑴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⑵写记叙文。
  ⑶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例文】
  你是我最感激的人
  生命的旅途上,我们一路高歌。萌动的心儿装满了你,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题记
  午后,阳光懒散地照在每一个角落,将每个事物都染成浅黄,风一点点地爬上了心头,偶尔有几片叶子沙沙作响。我舒适地倚在窗旁,向远处眺望,窗外是一片淡黄的花海,有些花开得正艳,有些花却打着羞涩的朵儿,风轻轻地拂过,花海起伏着。
  沙沙声更响了,风终于走近了,打开了我的思绪。记忆里,我们是在花园里相遇的。那天,心情低落的我出来散心,途中路过一座花园。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一朵将要凋落的花前,看着这将要终结的生命,我心潮起伏。脑海里有股莫名的冲动,我扬起手臂准备打落这残缺的花朵。“住手!”我被一声呵斥吓到了。
  哦,原来是一位小女孩,不过她有些与众不同: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柳梢似的眉毛,宝石般闪闪发亮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身穿一身白色连衣裙——忽然我被吓了一跳,她……
  她的双腿呢?她安静地坐在轮椅上。
  后来在和她的交谈中,我才了解到,她在一场车祸中为救一个小女孩而失去了双腿。我不敢想象没有双腿的日子该怎么过,再看看她嘴角好看的弧度,我不禁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女孩说道:“不要折这枝花,虽然它已不完美,利用价值已不高,但它至少还有活下去的权利。它至少可以用自己将要终结的生命活出价值,展现风采。”听了她的话,我红了脸,低下头。她笑道,“呵呵,你看看我,我虽然失去了双腿,身体上有极大的缺陷,但我至少可以活出自我,展现最起码的价值。不是吗?”听罢,我对她的敬意加深了。
  一缕微风拂过,那朵花儿在阳光下摇曳,显得那么光彩耀人。它仿佛在证明有缺陷的事物照样可以活出自我,展现与众不同的风采。阳光下,花是那么美,女孩的笑容是那么美……
  女孩呀,你用嘴角那好看的弧度教会了我,即使身处逆境,即使某方面有缺陷,也不要向命运低头,更不要自甘堕落。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无论你是否健全,无论你是否完美,只要你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展现自我风采,活出自我价值,用笑容释放青春,那么就一定会有人在台下为你喝彩。你一定可以赢得鲜花和掌声。
  青春路上,我们一路高歌。歌声飞扬,唯有你,是我最感激的人!
  【点评】这是一标杆范文,有以下几点特色:
  1.文笔优美,内容充实。文章中的景色描写如梦幻般美丽,故事内容完整、充实、富有吸引力。
  2.恰当地运用题记。好的题记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引导我们思考,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文的题记如篇首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语言精美,富有文采,它如本文的“纲”,全文围绕题记展开,其作用在于总领全文。
  3.成功的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在景物环境,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衣着等方面。例如,开头的景物描写,为本文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为下文人物的出场铺垫;文中对女孩的外貌描写可以更好地呈现女孩的形象、心境,表现女孩的心理,展示女孩的性格,等等。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使人物更丰满,景物更动人,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