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8:2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部编版)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根据课文原文按要求填写。(7分)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
  悦。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歌怀采薇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盖竹柏影也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能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本题注意“薇”“萋”“洲”“啄”“蓬”等字。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阙(quē)处 经纶(lún) 千转(zhuǎn) 与(yù)其奇者
  B.徙倚(xǐ) 东皋(gāo) 素湍(tuān) 夕日欲颓(tuí)
  C.襄(xiāng)陵 沿溯(shù) 未寝(qǐn) 重(chóng)岩叠嶂
  D.飞漱(shù) 藻荇(xìng) 汉塞(sài) 纤云(qiān)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 千转(zhuàn);C. 沿溯(sù);D. 纤云(xiān)。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答案】B
  【解析】A项的“戾”是“至、到达”的意思,C项的“与”是“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D项的“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蝉则千转不穷 D.属国过居延
  【答案】D
  【解析】A项“阙”同“缺”,B项“转”同“啭”,C项“反”同“返”。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每至晴初霜旦 旦辞爷娘去
  B. 夕日欲颓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D. 天下独绝 晋陶渊明独爱菊
  【答案】D
  【解析】A早晨,B想要,C于是,D独一无二/只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解析】D项中分别是“将要”和“欲望”的意思。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非亭午/夜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B
  【解析】该句正确划分是“自非/亭午夜分”。
  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2分)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C
  【解析】A.引用;B.比喻;D.对偶。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8.【答案】C
  【解析】C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0.(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我市某初中(1)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6分)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 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图书。
  C. 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 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答案】D
  【解析】
  ABC.正确。D.有误,“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错。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评价。
故选:D。
  (2)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 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 “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ACD.正确。B.有误,斯诺是从李长林的介绍中了解到贺龙的好口才的,并非与贺龙面对面的交谈。
  故选:B。
  (3)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正面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红军的英勇;侧面描写,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展示红军的英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文段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根据“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分析概括:这是通过动作描写,从正面直接展示红军的英勇。根据“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分析,这是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从侧面展示红军的英勇。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阅读《晴》,完成11-12题(6分)
  晴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
  【答案】
  ⑴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解析】
  ⑴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1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____________
  (3)登山里许____________ (4)遂从三姑又上半里____________
  【答案】 (1) 顺流而下 (2)茂盛 (3)表示约数 (4)于是,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中注意:荣:茂盛;许:表示约数。
  14. 断句(限三处)。(3分)
  从 岩 后 悬 梯 两 层 更 登 一 岩 岩 不 甚 深 而 环 绕 山 巅 如 叠 嶂。
  【答案】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据此可断句为: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15.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
  【答案】
  (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翻译时必须注意重点字词: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返:返回。
  16.甲乙两文都写“山水之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写作顺序有何不同?(3分)
  【答案】甲文先写山,后写水,重在写“水”,写水按夏、春冬、秋的时间顺序。乙文先写水,后写山,重在写“山”,写山按照空间顺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作顺序的理解。甲文中作者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三峡之水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江水宁静秀丽,明净轻快,水光变幻,构成了春冬两季江水的共同特点,所以放一起写。秋天三峡,水枯气寒,猿鸣悲凉,充满了凄清萧条的气氛,这是秋峡的特点。阅读乙文,先略写水,然后是按照空间顺序写“山”:登上山——看见山泉——俯身鸟瞰——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又登上另外一悬岩。如“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据此整理作答。
  【参考译文】
  【乙】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三)阅读《记游定惠院》,完成17-19题(9分)
  记游定惠院
  苏 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崔闲,精古琴,苏轼友人。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
  友人。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1)园已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乃步出城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后会未可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换了 (2)走 (3)约定时日
  1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其远出海门
  【答案】C 
  【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介词,被/介词,对,向;C.介词,均表示“去”;D.正在/当……时。
  19.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因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答案】A 
  【解析】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而非情感变化。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非常繁荣茂盛。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今年又同参寥子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到这里游玩,但园子已换了主人。这个新主人虽说是个市井中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他也稍稍培育整治了这个园子。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就像老年人的脖子。枳树花白而圆,就像颗颗大珍珠叠加在一起,颜色、香味都不同一般。这树不被人们喜爱,往往被人们稍微砍去一部分,但由于我的原因,这树还能不被砍伐,得以保存。大家喝过酒,去到姓尚人家的住宅休息。姓尚人家也是市井人家,但住处却整洁、宽敞,就如吴越人家一般,竹林花园都叫人喜爱。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听到来做客的崔成老弹奏着雷氏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晚上就走出城东,买了大木盆,意思是说可以倒进清泉,用来浸瓜和李子。接着,沿着小沟而行,到了姓何人家和姓韩人家的竹园。当时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间盖房子,地基已开辟好了,于是在竹阴里摆起了酒席。有个主簿叫刘唐年的,送来油煎的糕饼,名字叫“为甚酥”,味道美极了。客人还想饮酒,而我忽然兴致全无,于是就径直归去。路过姓何人家的小园圃,要了他家一丛橘树,移种在雪堂西边。一起来做客的徐得之,即将到闽中去了,以后能否见面很难预料,于是要求我记下这次游玩的经历,作为日后见面拍掌而笑的谈资。当时就参寥子一人不喝酒,用枣汤代酒。
  三、现代文阅读(9分)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语文试题)阅读《摇曳的金银花》,完成20-22题。
  摇曳的金银花
  贾炳梅
  ①上小学时,每到暑假,我就会跟着堂嫂去秦岭山里摘金银花,晾晒干燥后,卖给收药材的小贩,换取下一学年的上学费用。那一朵朵未曾绽放的金银花的花蕾,是摇曳在我童年最美的花和希望。
  ②金银花喜欢生长在河道边的乱石堆上,或者山脚下的灌木丛中。堂嫂长年在山里采摘各种草药野菜,对山里的地形和各种草药生长习性十分熟悉,跟着她,只要不怕辛苦,经常会满载而归。
  ③我们最常去的地方是秦岭脚下的潘(pān) 溪河两岸, 河水蜿蜒而曲折。河岸两边是沙石路,比河床要高出许多。为了摘金银花,有时候要顺着砂石路的路坡,攀着棘刺丛下到河道边。那一簇簇扎根在河床边岩石缝隙的金银花,将枝蔓几乎伸到河水里,随着欢快而清澈的流水摇曳着,散发着一股股特殊的草药清香。
  ④我们绕过棘刺小心地抓着岩石边的小树或杂草,将金银花的藤蔓拽起来,摘下那一对对花蕾,许多时候会连那小小的两片叶子一起摘下来。
  ⑤有的金银花簇,生长的位置过于险峻,堂嫂就会独自攀爬过去,用手里的镰刀把金银花的枝蔓一股脑割下,扔给我们,让我们坐在河滩安全处,一个枝条一个枝条地逐一摘下花蕾。割下来的金银花枝蔓,随手扔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土壤,有太阳照耀,一场雨它就能重新生根发芽。再说被割断了枝蔓的,只要根还在,过些天就又会发芽抽枝开花呢。原来,金银花竟有这样强大的再生能力,看着眼前这柔弱的枝枝蔓蔓,我打心眼里佩服起来。
  ⑥金银花有上粗下细的棒型花蕾,一旦那些花蕾长到一厘米左右,颜色也由黄白、绿白变成黄色、白色,即将要绽放,就不能采摘当药材了。但隔天再见,就变成了一片灿灿的花朵,黄白两色吐着两条细长的花蕊。它们苗条细长似一对鸳鸯在藤蔓上对舞般地摇曳着,让人看着欢喜。我不禁常常想,倘若藤蔓上所有萌发的花蕾,都有机会璀璨绽放,那将是怎样一种繁花似锦的热闹和惊艳啊。
  ⑦金银花的香,是那种淡淡的特殊的药香,甚至连它的叶和枝蔓都散发着同样的香味。在杂草丛生棘刺满地的山石坡根,金银花即使没有开花,那不一样的特殊药香味就能让人一下子认出它来。离开家乡好多年,那次去植物园,远远的一股熟悉的香味进入心脾,是金银花,就是金银花,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一簇簇,一片片的黄白花朵来。原来那特殊的香味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⑧再贫瘠的荒山乱石滩,金银花都可以扎下根,生根发芽欣欣然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愿我们都能像金银花那样,顽强勇敢且坦然活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07日第07版)
  20.文章主要从金银花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花蕾颜色花朵姿态和_____________等方面向我们
  介绍金银花。(32分)
  21.“摇曳”一词字面意思是“摇荡”,它出现在文章的①③⑥段,结合语境分别说说你对它的理解。(3分)
  答:(1)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
  22.再贫瘠的环境,金银花都可以扎根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作者从金银花那里学会了“顽强勇敢且
  坦然活着”。生活中哪种植物影响了你,为什么 写出来与同学分享。(3分)
  【答案】
  20.枝蔓;花蕾颜色花朵姿态;特殊药香
  21.写出了金银花的灵动,招人喜爱金银花的一对花蕊像一对鸳鸯在藤蔓上摇荡,写出了金银花的可爱。
  22.示例:仙人掌,一种外表丑陋带刺的花,但是它生命力顽强,又抗旱又耐冷,在不被人关爱和注目
  的日子静静地积蓄力量。终有一天,它开出了惊艳的花,或纯白,或嫩黄,硕大而鲜艳。它启示我们,无论有怎样的外表,都要努力让生命坚强而自信地绽放。
  【解析】
  20.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③段“那一簇簇扎根在河床边岩石缝隙的金银花,将枝蔓几乎伸到河水里,随着欢快而清澈的流水摇曳着”中提炼:枝蔓;从“散发着一股股特殊的草药清香”中提炼:特殊药香。
21.本题考查词语语境义理解。第①段,“那一朵朵未曾绽放的金银花的花蕾,是摇曳在我童年最美的花和希望”,“金银花的花蕾”是“我”的希望,联系上文“晾晒干燥后,卖给收药材的小贩,换取下一学年的上学费用”可知,“我”可以摘金银花换取学费,“摇曳”形象地写出了金银花满载着“我”上学的希望。第③段,“随着欢快而清澈的流水摇曳着”的是“河床边岩石缝隙的金银花”,“摇曳”一词形象地写出金银花在流水轻轻摆动的样子,表现了它的灵动,可爱。第⑥段,“它们苗条细长似一对鸳鸯在藤蔓上对舞般地摇曳着”、“它们”指“金银花的一对花蕊”,比作“鸳鸯对舞般地摇曳”,生动地写出花蕊在藤蔓上摇荡舞动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看到金银花绽放的欣喜之情。
2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写一种植物,表现它的特点或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影响。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学习梅花不畏寒冷的精神。
  四、作文(50分)
  以“心里美滋滋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心里美滋滋的”这一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降低了审题的门槛,比较切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作文题的重点是“美滋滋”,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首先,写作时要先思考一个问题:“心里美滋滋的”是一种什么状态?
  这里要注重心理感受。日常生活中,我们为某件事而“心里美滋滋的”,这种“美滋滋”的感受,或许是一种幸福感、一种成就感,或许是一种喜悦感、欣慰感……所以,不管是因什么事而产生的这种感受,都要在事情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细致、写生动。这种心理活动更倾向于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相对内敛的、有意味的感觉,加上前面有“心里”的限制,“美滋滋的”,可能流露在脸上,可能蕴含在行动上,更打动人的是能埋藏在心里的,这是这种感觉的微妙所在。
  其次,要注意题目中所暗示的行为主体是谁,即人物“谁”“心里美滋滋的”?尽管题目没有明确主体,但隐含着一种指向:我们初中学生作文,通常提倡“我手写我心”。所以“心里美滋滋的”是“我”的感觉,最好以第一人称来写“我”的活动及感受。
  再就是对作文体裁的设定。我们初中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也以记叙文为多,比较擅长写记叙文,此题宜也以叙事为主,要选好恰当的事儿——可以是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上取得的小小成功或收获,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也可以是身边的人、事触动自己的心灵,让“我”心生感触;或者更大的社会事件引人深思,令“我”心怀感动……总之,要将事情的过程记述得条理清楚,生动细致,特别是把让自己“心里美滋滋的”的细节写到位。
  巧妙构思,展示“美滋滋”的情态。出人意料的选材,曲折生动的叙事,不失为本文取胜的重要法宝。具体来说,构思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求小。如,你的一个特别的礼物,感动了你的父母,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次小小的改变,赢得了众人的认可,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种独特的个性,美化着你的生活,让你美滋滋的;你的一次难忘的旅行,让你开阔了视野,让你美滋滋的。
  (2)思路求巧。如当别人满足于从正面叙事的时候,你反弹琵琶,从失落的经历讲起,直到最后再妙笔一转,迎来“柳暗花明”的局面。这类构思,情节越是波澜曲折,情感愈能打动人心。你若技艺高超,还可以将“美滋滋”的对象化为其他任何人物,可以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中,展示他的旷达之乐;也可以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吟唱中,展示他的自信之乐。只是这种构思,需要深入的阅读与厚实的积累为后盾。
  (3)语言求美。表面上看,语言是表达上的事, 其实与取材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你写的是书卷给 你带来的美滋滋的感受,那么无论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之类的提醒,还是“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之类的诗意画面,或是与主题贴近的相关诗
  词歌赋,均可信手拈来美化你的语言。你如果选择自 然作为写作的对象,那么美得让人惊讶的景物,必然 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能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嵌入感 情,那么就易写出情景交融的佳作。
  【范文】
  心里美滋滋的
  因为小溪,江海才得以深远;因为蓝天,太阳才更加灿烂;而正因为有着甘居幕后工作着的人,才有了舞台上表演者的绚烂。
  年末的十二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张灯结彩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行人微笑的脸庞。班级中的新年班会马上就要举办了,我的心底暗暗期待着,希望能成为主持人中的一员。
  作新年班会的主持,是我憧憬已久的一件事。漂亮的服装、优美的发音,还有观众的目光……已经主持过几次升旗仪式的我,想必可以入选吧。
  想象着自己在台前主持的样子,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消息传来,我只是主持稿的撰稿者。“那主持人呢?”我几近焦急地问,但,我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
  心仿佛沉到了冰冷的海底,似乎已经看到别人在台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我却只能在一旁,静静地、默默地欣赏。
  思想间,目光瞟过了一件旗袍———那是我曾在文艺节演出时的服装,思绪不禁回到了从前。那一日登台演唱前,在后台等候。没想到,后台竟如此热闹。道具组、催场组、化妆组……大家都马不停蹄地忙碌着,虽然身处幕后,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美滋滋的笑容,仿佛自豪地说:“纵然自己只是一个幕后工作者,但能默默地为演出尽一份力,也一样快乐,一样值得骄傲。”
  想到这里,我不禁释然了。我坐到书桌前,开始静静地构思。能写出一篇精彩的主持稿,难道不是一样令人骄傲吗?
  甘居幕后、愿做陪衬,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精神。也许,当我坐在台下看着主持人念稿时,我一样会为自己是个幕后工作者而感到快乐。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紧紧抓住人物“我”的心理活动来定,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但因没有当上主持人而在“我”心中掀起的情绪的波动,足以打动人心。小作者以“小溪”之于“江海”,“蓝天”之于“太阳”比喻开头,以兴起下文,点明文章主题——“正因为有着甘居幕后工作着的人,才有了舞台上表演者的绚烂”,然后展开叙事,写自己对于想作新年班会主持人的强烈愿望,至此心理情绪上扬;接着“消息传来,我只是主持稿的撰稿者”,于是,“心仿佛沉到了冰冷的海底”,情绪也随之低落;到看到“一件旗袍”,想起文艺节时后台同学们美滋滋的笑容,终于“释然”,领悟到作一名幕后工作者同样能感受到的快乐,并把这当作一种胸怀,一种气度,到这里,文章的立意就更加深刻升华了。
  本文不失为考场的佳作,文字通畅,富于文采,在情绪的起伏之中,展示了“我”认识的变化过程,心理的成熟过程,细腻生动,让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