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24 愚公移山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学习目标
(难点)
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出处
背景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结构
寓 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hánɡ
sè
yū
yù
zēnɡ
kuí
hè
jī
běn
shuānɡ
chèn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j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qū
sǒu
zēnɡ
kuì
wú
cuò
zēnɡ
shuò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译 文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夸张】“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手法极言山之高大,为下文写移山之难做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连词,表修饰。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译 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译 文
代词,他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介词,凭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 文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介词,到。
代词,指愚公。
溯源解字 “龀”
会意字 。
从齒(齿),表示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从七,表示小孩七八岁时换牙。
齔简化为龀。本义是小孩换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译 文
老年男子。
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阻止。
智叟用讥笑的语言阻止愚公移山,从侧面写其移山不易。“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则是讥笑愚公无能。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 文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词。
穷尽。
增加。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连词,表转折。
连词,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 文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介词,向。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神话中的大力神。
学习任务单
【梳理故事情节】用“ ”画出文中表示移山原因、目标、方式、凭据、结局等的语句,并梳理情节。
移山之因
移山之难
移山之果
移山之坚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山高大、年老力衰、人少力微、工具简陋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路途
遥远
子子孙无穷
匮也
帝感其诚,
命移二山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字词清单
方七百里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今义:方向,方面。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指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
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古今异义
达于汉阴
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今义:泛指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息。
今义:休息。
古今异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许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与朱元思书》
曾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荡胸生曾云
曾益其所不能
同“层”,重叠
同“增”,增加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望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多义
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
动词,使……痛苦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国恒亡
动词,无、没有
动词,灭亡、消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焉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相当于介词结构,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凭借
连词,来
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于我如浮云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对、对于
介词,从
之
河阳之北
跳往助之
汝心之固
告之于帝
助词,的
代词,他们,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论语〉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代词,指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而
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诚
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名词,诚心
副词,真正、确实
《富贵不能淫》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制止
仅,只
《狼》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
词类活用
判断句:
“……者,……”,表判断
省略句:
省略主语,即“(家人)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
“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帝感其诚
文言句式
愚公移山:借指做事有毅力,有
恒心,不怕困难。
孀妻弱子:指寡妇及年幼的孩子。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固不可彻: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成语积累
残年余力:指晚年衰弱的体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子子孙孙:指子孙后代或世世代代。
成语积累
成语积累
原形毕露 毕力平险
置身事外 且焉置土石
荷枪实弹 荷担者三夫
不能自已 惧其不已
(尽,全)
(放置,安放)
(肩负,扛)
(停止)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课文解读
文章结构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箕畚运土石
渤海之尾,一年始返
年老力衰
工具简陋
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愚妻与智叟态度对比
称呼
态度
句式
其妻称“君”,是敬称;
智叟呼“汝”,是轻蔑
其妻是表示关心和担忧,
智叟是嘲笑和讥讽
其妻用疑问句表示询问,
智叟用倒装、反问表强调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①“遗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足的轻视
有意挖苦(夸张)
讥笑愚公(反问)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智叟的“亡以应”与前文他对愚公的嘲笑形成鲜明对比,写出智叟哑口无言的窘态。“何苦而不平”进一步表现出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 男
智 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愚
智
大智若愚
两山高大、年老体衰、人少力微、工具简陋、路途遥远
移山目标明确、确知移山之利深明人山关系、懂得人力无穷
愚公形象
抱负远大,信念坚定,有志造福子孙后代;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改造客观世界。
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赞扬了愚公的伟大抱负、坚毅精神。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考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
寓言往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寓意。寓言故事大多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认识美丑。如课文《愚公移山》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中考的常见考点之一,如2021年广州中考第10题、2020年湖南郴州中考第13题均涉及这一考点。
考点解读
常见的考查形式:(1)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
(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题技法
1.看寓言的标题。寓言的标题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弄清标题的意思,明确寓意。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有暗示(明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4.分析人物形象。一则寓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人物,从不同的人物入手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
5.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洞悉寓意。
6.联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寓言的寓意。
中考真题
(新疆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选自《古文百篇译释续编》)
【注释】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同“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此题对应考点)琴的美恶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答案8个字以内)(3分)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按照答题技法,从结尾句可以看出,文章表面上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写的是人。作者借工之侨的遭遇讽刺不看本质、只凭借外表来判断事物的好坏的社会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给人以警醒。】
D
重外表轻内在品质
返回
班级拟开展以“愚公移山精神是否过时”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代表正方辩论。
反方: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根本用不着这种移山精神。愚公移山这种行为太浪费人力物力了。
正方: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精神不过时。愚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并且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与不畏艰难的勇气。今天,科学虽然发展了,但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拦路虎,这就需要我们有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胆量,有持之以恒、战胜困难的决心和
信心。所以愚公移山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①做事要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④面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启示: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愚公
智叟
深入探究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一。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其毫不逃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典型考题
(永州中考)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B
【解析】“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表述有误,愚公妻子提出质疑,只是表示担心。
(广安中考)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菏泽中考改编)简析愚公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原因:愚公在定下目标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学有所成。
(青海中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礼赞“三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具有的“三牛”精神。(任选其中一牛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一】结合“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内容,可见愚公并非为了一己之利才移山,而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他具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示例二】结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内容可知,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具有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
【示例三】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内容可知,愚公在人手不足、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开始移山,并坚持不懈,可见他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对比衬托,形象突出
语言生动,态度鲜明
写作特色
愚公移山
结构梳理
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改造自然
故事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情节开端
情节发展
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全家讨论运土方案
叩石垦壤立即行动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驳斥错误观点
山神恐惧天帝感动
山被移走无陇断焉
高潮结局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修辞手法
理解寓言的寓意
夸张
本文考点精析或巩固训练见《状元大课堂》及《创优作业》
重要表现手法
对比
(一)《列子》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拓展延伸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于我国大部分区域,一年四季太阳光都是从偏南方向照射过来,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
毛相林——绝壁凿通幸福天路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地处大山深处谷底,
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以前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
羊肠小道。1997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开始
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修路。没有机械设备,毛相林
就带着大家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炸出“立足之地”,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历时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终于于2004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通了,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十几年蹚出一条致富路。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如今,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谋划好了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并许下誓言:“不致富,不罢休!”
黄大发——奉献36年凿通“生命渠”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用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近10千米的“生命渠”,让干涸千年的山地重焕新生。潺潺渠水,滋润了当
地村民干渴的心田,彻底改变了村容村颜。黄大发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被当地村民称为“当代愚公”,后荣获“七一勋章” “时代楷模”等荣誉。
“六老汉”——三代人创造绿色奇迹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肆虐的风沙,吞噬了农田,
毁坏了家园,黄风吹响了生态灾害的警笛。20世
纪80年代初,饱受风沙之苦的六位老汉毅然在联
户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经过反复摸索,他们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后来,“六老汉”的第二、三代人接过接力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垦300亩荒地,种上经济作物,以农促林,以副养林,逐渐探索出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40年来,“六老汉”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谱写了一曲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时代壮歌。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愚公与智叟辩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