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认识有机化合物同步练习
A组——双基达标
1.学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后,小明列出了有机物的下列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B.有机物参加的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反应较慢
C.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不易分解,而且不易燃烧
D.绝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熔点低
解析: 绝大多数有机物具有易燃烧的性质。
答案: C
2.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双选)( )[来源:数理化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CH2Cl2+Br2―→CHBrCl2+HBr
B.CH3OH+HCl―→CH3Cl+H2O
C.(NH4)2SO4+BaCl2===BaSO4↓+2NH4Cl
D.CH3CH2OHCH2=== CH2↑+H2O
解析: C中反应不是有机反应,故不是取代反应。D项,CH3CH2OH中没有原子或原子团被代替,故不是取代反应。故选CD。21教育网
答案: CD
3.等体积的甲烷与氯气混合于一集气瓶中,加盖后置于光亮处,下列有关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21cnjy.com
A.瓶中气体的黄绿色变浅
B.瓶内壁有油状液滴生成
C.生成物只有CH3Cl和HCl
D.此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的混合物
解析: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瓶中气体的黄绿色变浅,A正确;生成的产物中CH2Cl2、CHCl3、CCl4都为油状液体,B正确;该反应是一种连锁反应,不会停留在某一步,也不受比例的影响,产物为四种有机物和HCl的混合物,D正确。www-2-1-cnjy-com
答案: C
4.
如右图所示:左端封闭的U形管,封闭着的一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段CH4与Cl2的混合气体,在水平部分有一段气柱,其他两段为液柱,已知液体与气体不反应,使CH4和Cl2在稍暗的光线下缓慢反应,则中间气柱如何移动(假设中间气柱未移出U形管的水平部分)( )21·cn·jy·com
A.向左移 B.向右移
C.不移动 D.难以确定
解析: 在U形管封闭的左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CH4和Cl2的混合气体会发生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在常温下都是液体,所以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左部液面就要上升,U形管底部水平气柱向左移。2-1-c-n-j-y
答案: A
5.为验证甲烷分子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将其燃烧产物通过①浓H2SO4;②澄清石灰水;③无水硫酸铜。正确的顺序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
解析: 甲烷的燃烧产物为CO2和H2O,验证CO2用澄清石灰水,验证H2O用无水CuSO4。因先验证CO2时会带出水蒸气,干扰H2O的验证。因此应先验证H2O,再验证CO2。www.21-cn-jy.com
答案: D
6.由某气体发生装置导出的气体为甲烷、一氧化碳、氢气中的一种,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颜色无变化,该气体一定是甲烷
B.在导管口点燃该气体,火焰呈淡蓝色,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有水滴产生,该气体一定是甲烷
C.点燃该气体,火焰呈淡蓝色,用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白色物质产生,该气体一定是甲烷【来源:21cnj*y.co*m】
D.若上述B、C的现象均能出现,则可判断该气体一定是甲烷
解析: CH4、CO、H2均不能使酸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KMnO4溶液退色,A错误;三种气体燃烧火焰均呈淡蓝色,其中CH4和H2燃烧的产物都能使干燥的冷烧杯壁变模糊,有水滴生成,B错误;CO、CH4燃烧的产物均能使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壁上产生白色物质,C错误;D正确。21*cnjy*com
答案: D
7.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三个集气瓶,用玻璃片把瓶口盖好后,分别作如下处理,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1)置于黑暗处________________。
(2)将点燃的镁条靠近集气瓶外壁______________。
(3)放在光亮的教室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有机物中常用做有机溶剂的是__________,可用做灭火剂的是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将混合气体(CH4与Cl2)置于黑暗处,由于两者反应是在光照下进行的,因而在黑暗处不会发生;将点燃的镁条靠近集气瓶,则因光太强烈,反应较快,能发生爆炸;放于光亮的教室里,反应较平缓地发生,现象:黄绿色渐渐变浅,退去,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该类有机反应是典型的取代反应,其产物中有机物共四种,常作有机溶剂的是CHCl3、CCl4,作灭火剂的是CCl4。
答案: (1)无明显现象 (2)发生爆炸
(3)黄绿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
(4)取代 CHCl3、CCl4 CCl4
8.南京著名的景点珍珠泉,水底有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气泡冒出,如串串珍珠,珍珠泉由此得名。推测这种气体可能是沼气,查阅资料得知沼气中含60%~70%的CH4,还含有CO2、N2和CO等。有人想通过实验检验珍珠泉冒出气体的组成,设计如图(1)所示的取气方法:将空的汽水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泉水中,瓶口对准水底冒出的气泡收集。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这种集气方法叫____________,针对瓶口太小不便于收集的缺点,在不换瓶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若用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水龙头应接________导管(填“A”或“B”)。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水中收集气体当然用排水集气法。瓶口较小,接气面小,可用漏斗集气。
答案: (1)排水集气法 将漏斗倒置并插于瓶口内
(2)A
B组——能力拔高
9.一定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物为CO、CO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 g,当其缓缓通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25.2 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13.2 g B.12.5 g
C.19.7 g D.24.4 g[
解析: 25.2 g是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烷燃烧生成H2O(g)的质量,n(H2O)=25.2 g÷18 g/mol=1.4 mol,则甲烷的物质的量可由氢元素守恒求得:n(CH4)=×1.4 mol=0.7 mol。则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7 mol,而CO和CO2的质量之和为49.6 g-25.2 g=24.4 g。据此可得下列方程:【出处:21教育名师】
解得n(CO)=0.4 mol,n(CO2)=0.3 mol
则m(CO2)=0.3 mol×44 g/mol=13.2 g。
答案: A
10.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根据设计要求回答:
(1)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度;②均匀混合气体;
③__________。
(2)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C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发现硬质玻璃管内壁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写出置换出黑色小颗粒的化学方程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装置除生成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__________。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填编号)。
a.CH4 b.CH3Cl
c.CH2Cl2 d.CHCl3
e.CCl4
解析: (1)B装置的三个作用为:①控制气流速度从而达到合适的反应比例;②均匀混合气体,便于后续实验;③干燥混合气体。
(2)KI能吸收过量的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2KCl+I2。
(3)据信息知黑色小颗粒应为炭粉,故据原子守恒应为:CH4+2Cl2C+4HCl。
(4)分离难溶于水溶液的油状液体可用分液法。
答案: (1)干燥混合气体
(2)吸收过量的氯气
(3)CH4+2Cl2C+4HCl
(4)分液 a、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