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2 13:41: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卷
一、单选题
1.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C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中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过程判断。
【解答】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
②连接装置;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入大理石;
④加入稀盐酸;
⑤收集气体;
⑥验满。
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⑥。
故选C。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P点 B.P点 C.M、P点 D.Q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只有物质在P点时温度低于物质的着火点t℃,因此此时肯定不能燃烧。而M点时虽然温度在着火点以上,但是氧气的浓度为零,因此也不能燃烧。
故选C。
3.(2023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实验室关于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备 B.收集
C.验满 D.验证性质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和验证的实验的认识判断。
【解答】A.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生成氧气带出的粉末堵住导管口发生爆炸,故A正确;
B.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集中在集气瓶底部,则导气管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故B错误;
C.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那么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故C错误;
D.将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点燃伸到氧气中,看到火星四射,为了防止熔融物低落平底造成炸裂,瓶底应该放少量水或细沙,故D错误。
故选A。
4.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5.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6.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检验方法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理解判断即可。
【解答】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低落造成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判断。
【解答】A.冰受热熔化成水后,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故B错误;
C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间的间隔、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的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必须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A.水沸腾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故A错误;
B.水蒸气隔绝了氧气,当火柴移离水蒸气时接触氧气从而燃烧,故B正确;
C.水的蒸发温度是100摄氏度,水蒸气经过加热的铜管后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所以火柴的着火点很明显超过100摄氏度,故C错误;
D.B处火柴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水蒸气隔绝了火柴与氧气的接触,故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固定试管,再放置酒精灯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A错误;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放置酒精灯,再根据酒精灯的位置确定试管的高度,故B错误;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造成炸裂,故C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加热,这样可以防止试管炸裂,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工业制取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B.该方法利用的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
C.先分离出的氮气沸点较低
D.得到的氧气是纯净物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制取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A.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方法利用的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先分离出的氮气沸点较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空气中除了氮气、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因此得到的氧气和其它气体的混合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A瓶中有水流入 B.B瓶中有水流入
C.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后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而硫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根据集气瓶A、B中的压强的变化分析。【解答】在A中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压强减小。在B中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二氧化硫代替了氧气的体积,使压强几乎不变。冷却室温过程中,B中压强大,所以气体会向A中移动,最终两瓶内压强相等,打开弹簧夹,水流入AB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因此它的作用很小
D.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判断。
【解答】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A错误;
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故B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故C错误;
D.空气中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故D错误。
故选B。
14.(2022八下·婺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2)有几种分子就有几种物质;
(3)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反应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不是单质,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共有4种不同的分子,即有4种不同物质,故B正确;
C.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也有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5.(2022八下·诸暨期末)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氧气、有机物.
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
【解答】 A、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以及叶绿体,需要暗处理,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说法正确;
B、 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
C、 丙装置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故选D
1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B错误;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D正确;
故选D。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 列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控制污染物排放
B 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酸雨 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
D 臭氧空洞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小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大,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加重环境污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酸雨的形成注意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排放,可通过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而减小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影响,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于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引起,而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可以减小影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8.(2022八下·新昌期末)读图识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甲: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乙:加热- 定量氣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图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图丁: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的稀盐酸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描述的实验过程,然后根据分析图像中描述的变化关系,哪个二者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根据可知,图甲中,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分子的个数会不断减小,故A错误;
B.在图乙中,随着氯酸钾的分解,固体质量逐渐减小,而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B错误;
C.在图丙中,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但是有催化剂的生成氧气的速度更快,故C正确;
D.在图丁中,反应物的状态只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不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9.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20.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二、填空题
21.(2023八下·吴兴期中)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所学的物质A的知识网络
(1)物质A的化学式是   ;
(2)由KMnO4制取物质A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写出物质B可能是   (写化学式)
【答案】(1)O2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KClO3或H2O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分解的产物分析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氧气的制取方法解答。
【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比较可知,物质A为氧气,化学式为O2;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3)氯酸钾加热分解,或者水通直流电都能制取氧气,则物质B可能是KClO3或H2O 。
22.“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1)呼吸
(2)A;B;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以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呼吸作用,所以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呼吸作用。
(2) 碳循环和氧循环中体现了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所以ABC正确;D是错误的, 改为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
故答案为:(1) 呼吸 (2) A B C
23.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回答问题。
(1)图中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3)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   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1)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
(3)光;化学
(4)叶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1)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
故答案为:(1) 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3)光、化学(4)叶
24.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二氧化碳(3)膈肌;舒张;大于
25.(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O2;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试管内还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O2 ;CO2+Ca(OH)2=CaCO3↓+H2O ;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6.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图甲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图乙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   (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   能。
(3)从图乙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   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答案】(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叶绿体;化学
(3)绿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有关。
【解答】(1) 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 ,说明是为了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 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光照条件下具有光能,制造的有机物具有化学能,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变为 化学能。故答案为: 叶绿体 , 化学。
(3)该实验通过在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来比较光合作用的快慢,有意图可知,随着pH的改变,绿藻的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变化量比较小,说明pH的改变对绿藻的影响较小。因此说明绿藻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故答案为:绿藻。
故答案为:(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 叶绿体 , 化学 (3)绿藻。
27.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2H4;2.4
(2)C+H2O(气) H2+C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按X中碳元素的质量。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根据方程式 X+3O22CO2+2H2O 得到:X+6O=2C+6O+4H,解得:X=C2H4。
设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
C2H4+3O22CO2+2H2O;
24(C) 88
m 8.8g;

解得:m=2.4g。
(2)反应前后和反应后都含有两个C原子,将其去掉得到:
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那么方程式为:
C+H2O(气) H2+CO 。
28.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请问:
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    。如不平衡,   端下倾(如平衡,忽略此问)。请你解释原因:   。
【答案】不能;左;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气球中气体向外逃逸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气球重力的变化,最终判断木条的平衡状态的改变。
【解答】最终细木条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左端下倾,其中原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三、实验探究题
29.(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
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是   秒。
【答案】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比较反应速率可利用等相间变化的体积或利用等体积所需时间,分解速率与质量的关系分析。
【解答】因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从而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所以实验时要保持温度不变;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由实验中的变量及现象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测得速率为0.04毫升/秒,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不超过150秒。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30.(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
【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
(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
(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答案】(1)efgh
(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
(3)B;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
(2)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旋钮的用途分析;
(3)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
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
a.加热试管;
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
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
(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
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
(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BC。
31.(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大棚内的气体传感器记录了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
(3)比较图乙中   (填字母)两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可判断一天内该大棚内作物的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
【答案】(1)筛管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a点和g点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明确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图乙中比较a点和g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32.(2022八下·滨江期末)小滨整理了以下科学史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研究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3kg的柳树种在装有干重90.8kg土壤的木桶里,并只用雨水浇灌,五年后,再次称重,发现柳树增加了76.7kg,而泥土烘干后的质量仅减少了0.1Kg,如图甲所示。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 1864 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得出结论是: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这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遗漏,那就是忽略了植物也可能从   得到物质。
(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B钟罩内的小鼠可存活较长时间,原因是   。
(3)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 将叶片脱色后,再用碘蒸汽处理,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光照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如图丙)。“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   转运耗尽,该实验的结论是   。
(4)为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如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分解叶片中的有机物 B.把叶片煮熟
C.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除去叶片中的淀粉
(5)正是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空气
(2)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有机物;绿叶在有光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4)C
(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
(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
【解答】(1)海尔蒙特得出结论是: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这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遗漏,那就是忽略了植物也可能从空气得到物质。
(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转运耗尽,该实验的结论是绿叶在有光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4)为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如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故选C。
(5)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3.(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定性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1)[得出结论]由此确认,猜想   正确 (填①或②)。
(2)[反思交流]
根据本实验可知:红磷燃烧后的的气体可以使白磷燃烧,说明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根据这一结论,请判断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   ;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①
(2)不可行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
(4)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分析解答;
(2)根据现象分析使用红磷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耗氧气即可;
(3)根据白磷和氧气的反应解答;
(4)细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红色的铁锈。由于氧气的消耗,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面的水进入试管。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因此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大约为空气总体积的1/5,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知,红磷熄灭后,瓶子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被消耗,则猜想①错误。
(2)由于红磷对氧气的消耗不够彻底,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则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不可行。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
(4)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3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
(4)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
【答案】(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连续、均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会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字解答;
(2)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确定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空气,且气泡不均匀。当气泡均匀冒出时,生成 氧气比较纯净。B中气泡大量冒出,说明产生大量氧气,而E中气泡少说明收集到的氧气较少,此时应该是有氧气从锥形瓶溢出了,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
(2)根据图片可知,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且试管口有 棉花,则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35.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该实验需将图示装置置于   (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的作用是   。
(3)A和B中的气体分别为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和空气
③空气和空气
(4)根据实验设计,预计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阳光下
(2)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②
(4)红墨水向右移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1)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应该讲二氧化碳放在阳光下,这样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更明显;
(2)红墨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体现了转化法的思想;
(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一组为二氧化碳,一组为空气,形成对照,所以选②;
(4)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所以温度高,所以A中温度高,气体膨胀,B中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预测红墨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 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 ② (4) 红墨水向右移动
36.(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2)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3)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其依据是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
(3)根据实验三,变量是试管与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故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四、解答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1)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   作用。
(2)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
(3)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    ,并阐述理由:   。
【答案】(1)催化
(2)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只改变物质的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对紫外线具有吸收的作用;
【解答】(1)从 Cl+O3→ClO+O2;ClO+O→Cl+O2,这两个反应中可以知道总反应方程式为O3+O=2O2;所以Cl起催化作用;
(2)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所以提出的保护高空臭氧层的措施是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从图像中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且成正相关的关系;因为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故答案为:(1) 催化 (2) 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38.(2023八下·舟山月考)某同学去我市的某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克,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m 1.2 1.2
求:
(1)6克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   克。
(2)m=   。
(3)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1.2
(2)2.0
(3)碳酸钙的质量为:6.0g-1.2g=4.8g,故其质量分数为:×100%=80%
(4)设10g稀盐酸中溶质的量为x,则:
解得:x=1.46g.
所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100%=14.6%.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确定10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2.0克,最终盐酸过量,剩余固体为不与酸反应的杂质,由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10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2.0克,则m=2.0,第3次加入盐酸,固体质量减少0.8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剩余1.2克固体为样品中的杂质。
(2)m=2.0;
故答案为:(1)1.2;(2)2.0;(3)80%;(4)14.6%。
39.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化学式为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为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 ℃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   。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答案】(1)四; ×100%
(2)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和式量的比值。
(2)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a5(OH)(PO4)3 可知,羟基磷灰石由Ca、O、H、P共四种元素组成。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40.(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
(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
【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
(2)1.6
(3)213:28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
2NaClO3 2NaCl+3O2↑ ;
213 96
x m

解得:x=;
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
4KO2+2H2O=4KOH+3O2↑ ;
284 96;
y m;

解得:y=;
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
41.(2022八下·温岭期末)为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的纯度,取一定量该样品进行加热,记录不同时刻固体质量数据,如图甲。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1)t1时刻产生的氧气质量是   。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   。
(3)计算该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在t1~t3时段的变化曲线。
【答案】(1)1.64克
(2)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3)解:设5克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由图甲可知,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质量m=5克+1克-4.68克=1.92克 .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1.92克
x=4.9克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4.9克/5克X100%= =98%
(4)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
(2)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有氧气产生,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小。
(3)将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和原来的固体质量比较,从而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氯酸钾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t1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g+1.6g-4.96g=1.64g;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4)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卷
一、单选题
1.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P点 B.P点 C.M、P点 D.Q点
3.(2023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实验室关于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备 B.收集
C.验满 D.验证性质
4.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5.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6.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8.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9.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间的间隔、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的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10.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固定试管,再放置酒精灯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11.下列关于工业制取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B.该方法利用的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
C.先分离出的氮气沸点较低
D.得到的氧气是纯净物
12.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A瓶中有水流入 B.B瓶中有水流入
C.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无法确定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因此它的作用很小
D.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
14.(2022八下·婺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5.(2022八下·诸暨期末)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1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 列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控制污染物排放
B 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酸雨 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
D 臭氧空洞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
A.A B.B C.C D.D
18.(2022八下·新昌期末)读图识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甲: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乙:加热- 定量氣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图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图丁: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的稀盐酸
19.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20.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二、填空题
21.(2023八下·吴兴期中)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所学的物质A的知识网络
(1)物质A的化学式是   ;
(2)由KMnO4制取物质A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写出物质B可能是   (写化学式)
22.“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23.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回答问题。
(1)图中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3)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   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4.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5.(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6.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图甲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图乙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   (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   能。
(3)从图乙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   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27.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请问:
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    。如不平衡,   端下倾(如平衡,忽略此问)。请你解释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
29.(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
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是   秒。
30.(2022八下·婺城期末)如下是小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氧化汞(HgO)加热时,会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结束后,所生成的汞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氧化汞的质量是否相等呢?
【实验设计及过程】按图甲方法加热完全干燥的氧化汞,有以下步骤: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1)小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da   (填字母编号)。
(2)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   (填“①”、“②”或“③”)。
(3)【实验分析】小科根据数据计算得m1-m2≠ρV(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31.(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大棚内的气体传感器记录了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
(3)比较图乙中   (填字母)两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可判断一天内该大棚内作物的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
32.(2022八下·滨江期末)小滨整理了以下科学史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研究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3kg的柳树种在装有干重90.8kg土壤的木桶里,并只用雨水浇灌,五年后,再次称重,发现柳树增加了76.7kg,而泥土烘干后的质量仅减少了0.1Kg,如图甲所示。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 1864 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得出结论是: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这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遗漏,那就是忽略了植物也可能从   得到物质。
(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B钟罩内的小鼠可存活较长时间,原因是   。
(3)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 将叶片脱色后,再用碘蒸汽处理,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光照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如图丙)。“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   转运耗尽,该实验的结论是   。
(4)为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如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分解叶片中的有机物 B.把叶片煮熟
C.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除去叶片中的淀粉
(5)正是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33.(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定性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1)[得出结论]由此确认,猜想   正确 (填①或②)。
(2)[反思交流]
根据本实验可知:红磷燃烧后的的气体可以使白磷燃烧,说明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根据这一结论,请判断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   ;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3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
(4)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
35.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该实验需将图示装置置于   (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的作用是   。
(3)A和B中的气体分别为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和空气
③空气和空气
(4)根据实验设计,预计出现的现象是   。
36.(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
四、解答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1)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   作用。
(2)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
(3)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    ,并阐述理由:   。
38.(2023八下·舟山月考)某同学去我市的某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克,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m 1.2 1.2
求:
(1)6克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   克。
(2)m=   。
(3)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9.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化学式为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为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 ℃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   。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40.(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
(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
41.(2022八下·温岭期末)为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的纯度,取一定量该样品进行加热,记录不同时刻固体质量数据,如图甲。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1)t1时刻产生的氧气质量是   。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   。
(3)计算该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在t1~t3时段的变化曲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中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过程判断。
【解答】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
②连接装置;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入大理石;
④加入稀盐酸;
⑤收集气体;
⑥验满。
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⑥。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只有物质在P点时温度低于物质的着火点t℃,因此此时肯定不能燃烧。而M点时虽然温度在着火点以上,但是氧气的浓度为零,因此也不能燃烧。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和验证的实验的认识判断。
【解答】A.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生成氧气带出的粉末堵住导管口发生爆炸,故A正确;
B.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集中在集气瓶底部,则导气管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故B错误;
C.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那么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故C错误;
D.将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点燃伸到氧气中,看到火星四射,为了防止熔融物低落平底造成炸裂,瓶底应该放少量水或细沙,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6.【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检验方法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理解判断即可。
【解答】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低落造成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判断。
【解答】A.冰受热熔化成水后,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故B错误;
C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必须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A.水沸腾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故A错误;
B.水蒸气隔绝了氧气,当火柴移离水蒸气时接触氧气从而燃烧,故B正确;
C.水的蒸发温度是100摄氏度,水蒸气经过加热的铜管后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所以火柴的着火点很明显超过100摄氏度,故C错误;
D.B处火柴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水蒸气隔绝了火柴与氧气的接触,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A错误;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放置酒精灯,再根据酒精灯的位置确定试管的高度,故B错误;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造成炸裂,故C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加热,这样可以防止试管炸裂,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制取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A.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方法利用的是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先分离出的氮气沸点较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空气中除了氮气、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因此得到的氧气和其它气体的混合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后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而硫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根据集气瓶A、B中的压强的变化分析。【解答】在A中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压强减小。在B中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二氧化硫代替了氧气的体积,使压强几乎不变。冷却室温过程中,B中压强大,所以气体会向A中移动,最终两瓶内压强相等,打开弹簧夹,水流入AB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判断。
【解答】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A错误;
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故B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故C错误;
D.空气中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2)有几种分子就有几种物质;
(3)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反应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不是单质,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共有4种不同的分子,即有4种不同物质,故B正确;
C.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也有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氧气、有机物.
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
【解答】 A、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以及叶绿体,需要暗处理,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说法正确;
B、 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
C、 丙装置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B错误;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小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大,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加重环境污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酸雨的形成注意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排放,可通过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而减小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影响,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于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引起,而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可以减小影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描述的实验过程,然后根据分析图像中描述的变化关系,哪个二者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根据可知,图甲中,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分子的个数会不断减小,故A错误;
B.在图乙中,随着氯酸钾的分解,固体质量逐渐减小,而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B错误;
C.在图丙中,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但是有催化剂的生成氧气的速度更快,故C正确;
D.在图丁中,反应物的状态只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不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9.【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21.【答案】(1)O2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KClO3或H2O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分解的产物分析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氧气的制取方法解答。
【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比较可知,物质A为氧气,化学式为O2;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3)氯酸钾加热分解,或者水通直流电都能制取氧气,则物质B可能是KClO3或H2O 。
22.【答案】(1)呼吸
(2)A;B;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以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呼吸作用,所以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呼吸作用。
(2) 碳循环和氧循环中体现了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所以ABC正确;D是错误的, 改为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
故答案为:(1) 呼吸 (2) A B C
23.【答案】(1)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
(3)光;化学
(4)叶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1)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
故答案为:(1) 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3)光、化学(4)叶
24.【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二氧化碳(3)膈肌;舒张;大于
25.【答案】O2;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试管内还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O2 ;CO2+Ca(OH)2=CaCO3↓+H2O ;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6.【答案】(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叶绿体;化学
(3)绿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有关。
【解答】(1) 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 ,说明是为了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 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光照条件下具有光能,制造的有机物具有化学能,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变为 化学能。故答案为: 叶绿体 , 化学。
(3)该实验通过在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来比较光合作用的快慢,有意图可知,随着pH的改变,绿藻的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变化量比较小,说明pH的改变对绿藻的影响较小。因此说明绿藻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故答案为:绿藻。
故答案为:(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 叶绿体 , 化学 (3)绿藻。
27.【答案】(1)C2H4;2.4
(2)C+H2O(气) H2+C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按X中碳元素的质量。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根据方程式 X+3O22CO2+2H2O 得到:X+6O=2C+6O+4H,解得:X=C2H4。
设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
C2H4+3O22CO2+2H2O;
24(C) 88
m 8.8g;

解得:m=2.4g。
(2)反应前后和反应后都含有两个C原子,将其去掉得到:
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那么方程式为:
C+H2O(气) H2+CO 。
28.【答案】不能;左;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气球中气体向外逃逸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气球重力的变化,最终判断木条的平衡状态的改变。
【解答】最终细木条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左端下倾,其中原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
29.【答案】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比较反应速率可利用等相间变化的体积或利用等体积所需时间,分解速率与质量的关系分析。
【解答】因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从而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所以实验时要保持温度不变;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由实验中的变量及现象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测得速率为0.04毫升/秒,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不超过150秒。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30.【答案】(1)efgh
(2)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①
(3)B;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
(2)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旋钮的用途分析;
(3)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解答】(1)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药品,并测得反应装置、滤毒器与物质总质量为m1;
d.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组装好收集装置;
a.加热试管;
e.收集气体,直至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合适位置;
f.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g.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h.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增加量为V,反应装置、滤毒器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m2。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daefgh。
(2)①氧气难溶于水,不溶于煤油,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实验时,小科在量筒中加入一些煤油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氧气溶于水;
②旋钮①是调节试管的高度,旋钮②是调节试管的倾斜度旋钮,旋钮③是调节夹持试管的松紧度,则
组装实验装置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了,应调节图乙中旋钮①;
(3)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来进行探究的,因此:
A.试管中氧化汞没有完全分解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导管口连续且均匀冒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是纯氧气,但导致收集的气体量减少,因此会造成误差,故B符合题意;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装置内外压强不等,不是在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准确,会造成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BC。
31.【答案】(1)筛管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a点和g点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明确蒸腾作用、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1)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图乙中比较a点和g点,可以看出经过24小时后,大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32.【答案】(1)空气
(2)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有机物;绿叶在有光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4)C
(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
(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
【解答】(1)海尔蒙特得出结论是: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这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有一个重要的遗漏,那就是忽略了植物也可能从空气得到物质。
(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
(3)“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转运耗尽,该实验的结论是绿叶在有光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4)为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如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故选C。
(5)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3.【答案】(1)①
(2)不可行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
(4)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分析解答;
(2)根据现象分析使用红磷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耗氧气即可;
(3)根据白磷和氧气的反应解答;
(4)细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红色的铁锈。由于氧气的消耗,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面的水进入试管。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因此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大约为空气总体积的1/5,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知,红磷熄灭后,瓶子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被消耗,则猜想①错误。
(2)由于红磷对氧气的消耗不够彻底,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则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不可行。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
(4)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34.【答案】(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连续、均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会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字解答;
(2)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确定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空气,且气泡不均匀。当气泡均匀冒出时,生成 氧气比较纯净。B中气泡大量冒出,说明产生大量氧气,而E中气泡少说明收集到的氧气较少,此时应该是有氧气从锥形瓶溢出了,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
(2)根据图片可知,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且试管口有 棉花,则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35.【答案】(1)阳光下
(2)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②
(4)红墨水向右移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1)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应该讲二氧化碳放在阳光下,这样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更明显;
(2)红墨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体现了转化法的思想;
(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一组为二氧化碳,一组为空气,形成对照,所以选②;
(4)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所以温度高,所以A中温度高,气体膨胀,B中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预测红墨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 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 ② (4) 红墨水向右移动
36.【答案】(1)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2)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3)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其依据是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
(3)根据实验三,变量是试管与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故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7.【答案】(1)催化
(2)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只改变物质的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对紫外线具有吸收的作用;
【解答】(1)从 Cl+O3→ClO+O2;ClO+O→Cl+O2,这两个反应中可以知道总反应方程式为O3+O=2O2;所以Cl起催化作用;
(2)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所以提出的保护高空臭氧层的措施是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从图像中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且成正相关的关系;因为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故答案为:(1) 催化 (2) 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
38.【答案】(1)1.2
(2)2.0
(3)碳酸钙的质量为:6.0g-1.2g=4.8g,故其质量分数为:×100%=80%
(4)设10g稀盐酸中溶质的量为x,则:
解得:x=1.46g.
所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100%=14.6%.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确定10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2.0克,最终盐酸过量,剩余固体为不与酸反应的杂质,由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10克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2.0克,则m=2.0,第3次加入盐酸,固体质量减少0.8g,说明碳酸钙完全反应,剩余1.2克固体为样品中的杂质。
(2)m=2.0;
故答案为:(1)1.2;(2)2.0;(3)80%;(4)14.6%。
39.【答案】(1)四; ×100%
(2)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和式量的比值。
(2)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a5(OH)(PO4)3 可知,羟基磷灰石由Ca、O、H、P共四种元素组成。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2)1000 ℃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40.【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
(2)1.6
(3)213:28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
2NaClO3 2NaCl+3O2↑ ;
213 96
x m

解得:x=;
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
4KO2+2H2O=4KOH+3O2↑ ;
284 96;
y m;

解得:y=;
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
41.【答案】(1)1.64克
(2)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3)解:设5克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由图甲可知,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质量m=5克+1克-4.68克=1.92克 .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1.92克
x=4.9克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4.9克/5克X100%= =98%
(4)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
(2)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有氧气产生,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小。
(3)将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和原来的固体质量比较,从而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氯酸钾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t1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g+1.6g-4.96g=1.64g;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4)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