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14:10:32

文档简介

课件76张PPT。●课标要求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的概念。
2.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别。
3.学会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3S”技术。●新课导入建议
利用举例导课法导入新课——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演示结束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空间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GPS) 资源调查 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GPS汽车导航 遥感(RS) 远距离的感知 电磁波 全球定位系统(GPS) 卫星 定位、导航 GPS卫星星座 三维坐标 全能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空间数据 数据处理 空间分析 区域状况 空间信息 自然灾害 评估预测 统计分析图 专题图 应急事件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化 计算机网络 空间分析 【问题导思】 
1.卫星遥感和飞机遥感有什么不同点?
【提示】 卫星飞行高度高,探测范围大,资料获取周期短,但地物分辨率低,飞机遥感相反。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违法检查,这反映了遥感在哪方面的应用?
【提示】 资源调查。遥感(RS) 【解析】 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运载工具和区别遥感技术分辨率的高低;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接受电磁波来获取信息,任何物体都反射或辐射不同的电磁波,遥感技术就是依靠这一特点来识别物体的。人口普查是复杂和细致的统计工作,显然不能依靠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不具备预测功能。
【答案】 (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3)BC【问题导思】 
1.据有关报道,第二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方点燃巴格达周围浇灌石油的战壕来阻碍美军事行动,但美专家指出烟雾对美军使用的卫星制导导弹没有任何影响。
烟雾为什么不能对美国的轰炸产生影响?
【提示】 美军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能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侯、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不受烟雾的影响。
2.汽车运行过程中,车载GPS可为司机提供什么服务?
【提示】 可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2)下列不属于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
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时间信息
C.为飞行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业务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特征及应用,紧紧抓住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解析】 第(1)题,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等是遥感技术的应用。第(2)题,卫星定位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时间、速度。
【答案】 (1)C (2)D【问题导思】 
1.GIS与一般地图有什么区别?
【提示】 一般地图是用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以及等值线等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关内容,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图的延伸,它通过采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关内容。建立数据模型,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所要表示的内容转变成为数值,即数字化的过程,这是GIS与一般地图最基本的差异。地理信息系统(GIS) 2.在城市交通管理中,GIS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什么决策信息?
【提示】 可提供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3)可以解决模式问题
一个地方的地物分布及其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存在着一定的模式。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4)可以解决模拟问题
利用已掌握的规律建立起一定的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果具备某种条件时即将出现的结果。例如,GIS可以模拟洪水的发生,为抗洪抢险提供依据,减少灾害损失。(1)图中最有可能成为中心商业区的是(  )
A.a     B.b    
C.c     D.d
(2)制作香港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优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RS) ②全球定位系统(GPS) ③数字地球 ④地理信息系统(GIS)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思考点拨】 中心商业区应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数据的获取主要利用遥感技术。数据的分析、加工及在此基础上的地图、图像创作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 第(1)题,b处靠近维多利亚湾,交通便利,最可能发展为中心商业区。第(2)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原始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资料,制作分布图。
【答案】 (1)B (2)D备选要点和备选例题(教师用书独具)
“3S”技术手段的选取方法
具体选择时要把握其本质区别,如下表所示:在做从“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GIS。对“嫦娥二号”卫星传输的虹湾区信息进行处理并绘制成易识别的图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国际互联网(Internet)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对信息进行处理并绘制成易识别的图像,应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答案】 C[图表展示]
教材第8页图1.7 GPS卫星星座[解图精要]
24颗卫星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相邻两个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0°,位于地平线上的卫星颗数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地面任何地点的观测者来说,任何时刻最少可见到4颗卫星。[图表应用]
读图,回答(1)~(2)题。(1)此图是诺基亚的一款GPS手机的GPS功能显示图,该手机的出现说明了(  )
A.GPS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随着GPS技术的普及,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
C.只有名牌的手机厂商才有开发GPS手机的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掌握此技术
D.手机GPS导航不需要通过GPS卫星,有手机信号就行(2)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GPS逐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GPS手机成为时尚
B.GPS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合适的旅游路线,降低旅游成本
C.GPS技术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D.GPS技术可以使旅游者更具安全感【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GPS的应用。第(1)题,GPS具有定位导航功能,接收信号时,需要先通过卫星进行定位;GPS手机出现,说明GPS已融入人们生活,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中国已掌握了研发GPS手机的技术。第(2)题,人们出行、旅游、探险时用到GPS技术,有利于旅游者选择最合适的旅游路线。
【答案】 (1)B (2)B教材第12页活动
1.【点拨】 监测主要由遥感完成,统计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提供信息源。
【答案】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中,除了运用遥感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2.【点拨】 110指挥中心首先要对每辆巡警车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再综合分析,然后确定哪辆车去执行任务,并选出最佳路线。
【答案】 (1)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2)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的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记者从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获悉,2012年我国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无人机遥感试验飞行,完成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遥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遥感工作时不直接接触地物
B.遥感技术是遥感信息接受与应用的过程
C.遥感获取的信息是电磁波信息
D.遥感无法感知地面不辐射电磁波的物体【解析】 遥感是利用传感器等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通过接受和处理地面目标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而对地物进行远距离感知的技术系统。地面上所有物体都能反射或辐射电磁波。
【答案】 D【解析】 遥感技术是“视觉的延伸”,对某项事物的观测利用的是遥感技术。
【答案】 A北京时间2012年9月19日凌晨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据此回答下题。
3.北斗导航系统曾在舟曲泥石流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关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确定泥石流的方向、速度
B.救灾部队利用该系统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
C.监测救援部队的位置信息
D.可监测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解析】 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监测主要应用遥感技术,北斗导航系统可进行定向、测速、定位等。
【答案】 D4.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移动通信系统
【解析】 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能够显示北极冰川的变化并预测出其变化趋势。
【答案】 C(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________技术。图乙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________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点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________技术获取的。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__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3)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4)下列需要GPS和GIS技术共同来完成的为(  )
A.监测板块的运动状况
B.交通部门规划城市道路网
C.监测并预报台风的路径
D.不同车次火车的调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对GPS和GIS的具体应用。第(1)题,从表中所给各城市的经纬度及明确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与北京的相对位置,就能对号入座。第(2)题,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RS技术;经过GIS技术对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则能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点的最佳行车路线;要知道任何一点的精确位置,可用GPS技术获取。第(3)题,城市交通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能反映城市交通通达性与人口分布多少的地理差异信息,这是商业网点选址的两大影响因素。第(4)题,对火车的调度要首先利用GPS确定不同列车的位置,然后再利用GIS合理调度。
【答案】 (1)A D B C
(2)RS GIS GPS 四
(3)A (4)D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图是日本某地地震前后的图像对比。据图回答1~3题。
1.此图像的获取主要依靠了(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人工现场拍摄
2.据图可以直观看出(  )
A.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总数
B.海啸袭击的范围
C.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
D.地震的震级
3.要想快速准确统计灾情,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可依靠(  )
A.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D.安排大量工作人员现场调查
【解析】 第1题,获取图像信息主要依靠遥感技术或现场拍摄,图示范围较大,不应是现场人工拍摄所得。第2题,人员伤亡总数、经济损失总量及震级依靠图像不能直观看出,但前后图像对比可看出海啸袭击的范围。第3题,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帮助处理所获灾情信息,两者结合可快速准确统计灾情,为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答案】 1.A 2.B 3.C
小明一家计划到某大型风景区旅游,为方便选择旅游地点,小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观光资源分层显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6题。
4.小明发现湖泊、森林区和住宿区等一系列图片都是最新监测的结果,获取上述图片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野外测量 B.扫描旅游地图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5.森林区内的住宿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为了走最便捷的道路去风景游览区,小明的父亲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  )
A.旅游交通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 第4题,因为该风景区是大型风景游览区,所以只有运用遥感技术,才能监测较大范围的区域,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第5题,将森林区和住宿区的图片相叠加,找出森林区和住宿区重叠的部分,即为答案(如下图所示)。
第6题,车载全球定位系统,能实时提供导航信息,及时查看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行进方向,可避免迷路、走弯路。
【答案】 4.C 5.B 6.D
北京市的交通管理已广泛的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图为北京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救护示意图。据图完成7~8题。
7.急救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是(  )
A.RS B.GPS+RS
C.GPS+GIS D.GIS+RS
8.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
A.计算机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解析】 第7题,指挥中心要先通过GPS确定出事地点和各救护车的位置,再通过GIS综合分析确定最近的救护车辆。第8题,通过GPS可以准确定位,客户终端或用户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才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答案】 7.C 8.B
网格模式是地理空间数据的储存分析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图示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网格图,每格约100 km2。读图,完成9~11题。
9.EV区域最可能是(  )
A.丘陵 B.耕地
C.海域 D.沙漠
10.该城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最适宜的区域是(  )
A.BⅠ B.CⅡ
C.DⅣ D.EⅢ
11.可以分析处理该空间数据变化的是(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测量系统
【解析】 第9题,把以上三个图示进行叠加,可以发现EV区域离城区较远,位于河流的下游,此地为我国东南沿海,河流在此消失说明河流入海。第10题,该城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应选择在离城区较近,地形平坦,有水源的地方。第11题,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处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案】 9.C 10.B 11.B
12.“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包括(  )
①可持续发展 ②政府决策 ③百姓生活 ④科学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数字地球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李甲同学在判读某地区卫星影像后,用透明纸蒙在上面准确地绘出了主要道路、城市、村庄、河流的位置和范围(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原卫星影像图上李甲同学区分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直接解译标志B处为道路还是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那么城市为________状,道路、河流为__________状。
(3)A处为一道路,C处为一河流,在原卫星影像图上间接解译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2011年3月和2011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上D处的色调是否一致?原因是什么?
【解析】 在卫星影像图上,直接解译标志有色调、形状、大小等。道路、河流、城市色调不同,形状也不一样。道路宽度不变,比较平直;河流弯曲而且宽度有变化。间接解译标志指能够间接表现目标物信息的各种特征,题中A处和C处是线状,但A与城市相连,C直接与一河流相连,故推断A处为一道路,C处为一河流。影像解译标志因地、因时、因波段不同而异。
【答案】 (1)色调 道路宽度往往不发生变化,河流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 道路比较顺直,河流弯曲 河流
(2)面 线
(3)A与城市相连,C直接与河流干流相连
(4)不一致 D处为一河流,季节不同、水深不同、河流含沙量不同,色调就不同
14.2011年11月3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天津出发奔赴南极,此次科考将在南极“冰盖之巅”安装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并执行一系列的南极生态环境研究等科考任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安装“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场址选择,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考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关于“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解析】 第(1)题,选址过程要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方面,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 (1)GPS和GIS 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