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课标要求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弄清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案例讲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后成为大城市,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入新课: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流程设计演示结束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_____________。
2.环境的分类
按照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周围事物天然生态原始森林大漠盐湖天然环境社会劳动城市建筑农田水利人类活动不合理水土流失过度放牧
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提示】 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原始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等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过程
最初:互相协调 今天:大规模_______________。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导思】
1.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是否相同?
【提示】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2.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提示】 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2.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提示】 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3.人工环境就是指人类创造的环境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工环境不仅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劳动创造的环境,也包括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其生态功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区别:首先,两者受人类干预的程度不同。天然环境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轻微;人工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其次,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
联系: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总和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关键:(1)理解环境的概念;(2)搞清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解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较大,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境。
【答案】 C【问题导思】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呈现怎样的趋势?
【提示】 人类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具体关系如图所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的模式图(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人类如果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良性的反作用;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思路点拨】 以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的涪江为背景,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矿产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解析】 由于尾矿矿渣库在江河上游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本区夏季降水较多易发洪水和泥石流、滑坡等,一旦含有硫酸和铅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会造成水污染危及用水安全。所以必须加固尾矿矿渣库、兴修行洪通道,防止矿渣对江水造成污染。【答案】 潜在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图表展示]
教材P2图1.1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解图精要]
由图中实线箭头及说明文字可知:
1.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
2.中心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图表应用]
1.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周围事物是什么?
【提示】 周围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2.人类与周围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其周围事物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选择题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科尔沁沙地 D.亚马孙的原始丛林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解析】 第1题,考查对环境分类的掌握,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故属天然环境。C项则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第2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答案】 1.C 2.C二、综合题
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甲代表________,①②③④代表________。
(2)据图说出环境的概念。
(3)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事物的。
(4)据图分析,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析】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答案】 (1)中心事物 周围事物
(2)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3)人类
(4)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关系。4.读山东省地形简图,回答问题。
(1)说出甲、乙两地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及其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2)请你针对其中一种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解析】 由图可读出甲、乙两地分别为鲁北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华北平原由于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易引起土壤盐渍化;山东丘陵由于陡坡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易导致水土流失。
【答案】 (1)甲地:平原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
乙地: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2)土壤盐渍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推广耐盐耐旱优良品种。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禁止滥垦乱伐;发展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等。课后知能检测
一、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
A.地球 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C.人类 D.生物圈
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 )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工环境 ④生物环境
⑤太阳系 ⑥银河系
A.①②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⑥
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5.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
D.大漠盐湖
6.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是( )
A.原始的热带雨林 B.城市聚落
C.极地苔原地区 D.海洋生态系统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7~8题。
7.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8.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9.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促进两者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 )
A.使人类更好地征服自然
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
D.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10.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约50千米处。50万年前,北京猿人在此定居,男人们持木棍追逐鹿群,女人们带着孩子采集草籽、嫩叶、果实、捡拾柴火。祖先们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双手、大脑变发达的基因和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
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的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应是北京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北部是花岗岩为基底的丘陵地带,由于植被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至今已是严重沙化的劣地和不毛的石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相继建起了石油化工厂、小水泥厂、小煤窑,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周口河变成了污水河。看到今天的穷山恶水,回忆当年的青山绿水,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延续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周口店环境问题引起各方媒体、北京市政府、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2002年以来周口店地区开展了“共建周口店,关爱北京人”系列活动,计划把周口店遗址建成具有良好保护条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古人类遗址公园。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地区经济发展走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描述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的情况,研究者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不加限制地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________。
(2)人口过度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产值发生_______________。
(3)人口剧增和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从而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3. 【解析】 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梯田不属于自然环境。
【答案】 1.C 2.B 3.B
4.【解析】 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从而使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 C
5.【解析】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C项则是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答案】 C
6.【解析】 A、C、D均为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而独立存在。而城市聚落是一种人工环境,人类只有不断向其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废弃物,才能维持系统的平衡。
【答案】 B
7~8.【解析】 第7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8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答案】 7.C 8.A
9.【解析】 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是为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答案】 D
10.【解析】 A、B、D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协调发展。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古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现在周口店人们逐步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只顾短期利益
(3)先污染,后治理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12.【解析】 由图可知,大约在1970年之前,人口、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污染都是同时增长的,之后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自然资源呈下降趋势,而污染呈加剧趋势。
【答案】 (1)减少 (2)灾难性下降 (3)减产 提高
(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