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教学课件+课后知能检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第一章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教学课件+课后知能检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6 08:31:21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环境观。
2.通过古代文献资料和现今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可持续的发展观。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环保行动设问,导入新课——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教学流程设计演示结束1.环境观
(1)概念: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___________,也称为自然观,或_____________。基本认识人地关系论生产和生活中2.两种环境观的对比
(1)传统环境观:___________的观点。
(2)新的环境观:“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人地对立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1.传统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对自然的认识有何不同?
【提示】 传统环境观的核心思想是“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而新的环境观是“天人合一”“人地归一”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1.背景:人类在经受了人口膨胀、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的困扰。
2.概念:既满足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当代人后代人人类发展当代人和后代人5.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_______发展和__________。经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进步可持续科教兴国
2.只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
【提示】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同时也必须有可持续发展观。它是多个方面的集合体,不是光有观念的问题。【问题导思】 
1.传统的环境观有什么特点?
【提示】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核心思想是“征服自然”。2.促使人类环境观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类经受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之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促进了人类环境观的转变。
3.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提示】 一是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 一是鼓励经济增长,二是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1.传统的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的比较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读“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发展生态农业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人均收入减少
E.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F.环境退化
G.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H.提高环境质量(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____________价值,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____________。
(4)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相吻合(  )
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人定胜天的观点【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关键:①理解传统环境观与新环境观的差异。②理清图中各箭头的因果关系。
【解析】 传统的环境观对于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往往被忽视。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将其开垦为耕地,会导致环境退化、贫困等恶性循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林牧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答案】 (1)左边上为D,下边自左向右为G、F、A,右边上为B,下边自左向右为H、E、C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环境 方式
(4)C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图表展示]
教材P10图1.9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解图精要]
1.这幅漫画再现了20世纪商业捕鱼从发展到过度捕捞,以至于渔业资源枯竭的过程。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商业性捕鱼开始以前,由于人类捕捞量较少,没有超过鱼类再生的能力,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
3.自从商业性捕鱼活动开始以来,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探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图表应用]
1.这两幅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类没有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的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加剧。
2.第二幅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 违背了公平性、持续性原则。一、选择题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重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2.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荒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第2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 1. D 2.B二、综合题
3.读下面“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长(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其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体现了当代环境问题__________的特点。
(2)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所降酸雨与A地区有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境内的C地,酸雨污染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__________更加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炎热干燥的______________风加速了环境恶化,使撒哈拉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5)从以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全球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问题主要针对酸雨、沙漠化的分布、原因等。
【答案】 (1)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废气 全球性
(2)西南风将酸性气体带到北欧
(3)西南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4)沙漠化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东北信
(5)鼓励经济增长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课后知能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反映了新的环境观的是(  )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提倡塑料购物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不符合新的发展观的是(  )
A.征服自然
B.天人合一
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D.人地归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更高层次的深化。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发展经济
4.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是(  )
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
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
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
D.在家庭里注意水的重复使用
5.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今天“绿色奥运”都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
D.2008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议案。据此完成6~7题。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8.在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9.下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 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 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 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 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10.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
A.改善局地气候 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农田作物
二、综合题
1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
材料二 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变化状况。
(1)近年来,某些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限排义务。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驳斥上述观点。
(2)读材料二,分析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说明我们还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12.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双选)(  )
A.航天工业 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从B点以后开始下降,环境污染开始改善,试分析其原因。
(4)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鼓励生育的政策,容易导致人口过度增长,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用塑料袋购物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答案】 A
2.【解析】 征服自然的观点强调的是人是万物臣服的精灵,是自然界的主人。新的发展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答案】 A
3~5.【解析】 第3题,人地关系要和谐发展,在利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其承载量。第4题,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旧书籍应赠送他人,购买绿色食品,不乱扔塑料袋。第5题,“绿色奥运”的主题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答案】 3.D 4.D 5.D
6~7.【解析】 第6题,秸秆应直接粉碎还田,垃圾转移国外不能消除污染,污水不能灌溉农田。第7题,循环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型经济模式。
【答案】 6.B 7.C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和谐人地关系的理解。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人是主导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调控,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的生产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 B
9.【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将畜禽饲养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利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所以该生产模式适合以种植业为主,人多地少、能源短缺的农业区。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因此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
【答案】 B
二、综合题
11.【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材料二显示我国“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一直是降低的(幅度有所波动),说明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2)成绩: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
12.【解析】 第(1)题,A→B阶段环境污染水平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这个时候主要以煤炭和钢铁等重污染的工业为主,再加上由于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第(2)题,A→B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应该从人口、资源、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合理认识等方面回答。第(3)题,B阶段以后,随着GDP的进一步增长,污染开始大幅度减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以后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也开始有能力去治理环境问题。第(4)题,进入C阶段后,才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BC
(2)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增加环保投入,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
(4)经济 生态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