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1章-第1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1章-第1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21:34:33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课标解读
1.通过一些自然灾害类型的列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然灾害。
2.能辨别某一灾害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3.结合一些自然灾害的例子,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4.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演示结束 自然灾害 自然异常变化 人员伤亡 社会失稳 自然变异 受到损害的人、 财产、资源 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受灾体 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社会 伤残 恐慌 残障人 牲畜 房屋 厂矿 物资生产流通 滞后性 隐蔽性 无法或很难恢复 缓慢 社会经济 防抗灾害 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 如何判断自然灾害?
【提示】 掌握判断标准:(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2. 自然灾害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 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C.2013年4月20日13时20分,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庆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了18人死亡,12人受伤的重大伤亡。
D.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位于南太平洋海域的北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当地时间2013年5月14日10时32分发生了7.0级地震,无人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道。
【思路点拨】 判断时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异变引起,还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解析】 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概念及辨别标准,四个选项中,A、D是自然变异造成的,B、C是人为原因造成的,D选项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故选A.
【答案】 A自然灾害的影响 【问题导思】 
1.2012年9月1日,四川巴中境内普降暴雨,造成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截至9月1日17时30分,全省共65.66万人受灾,因灾转移6.26万人,倒塌房屋8 500间。四川凉山抗洪抢险2名武警牺牲1人失踪。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提示】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提示】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3.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人类怎样才能减少灾害损失?
【提示】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4)此次洪灾造成菲律宾南部损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通过菲律宾洪灾材料,考查自然灾害的影响及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此次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包括洪灾强度大小及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防抗灾害的能力三个方面。
【答案】 (1)青壮年男性 身体强壮,抗灾能力强
(2)心理 精神
(3)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4)灾害强度大;人口、经济密度大;防灾抗灾能力弱。 [图表展示]
教材P4表1.1 不同灾种的灾情报告样例[图表应用]
读上表,回答(1)~(2)题。
(1)这三种自然灾害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是(  )
A.干旱和地震 B.地震和风暴潮
C.干旱和风暴潮 D.三种都能
(2) 这三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是(  )
A.干旱和地震 B.地震和风暴潮
C.干旱和风暴潮 D.三种都能
【解析】 此题组较简单,仔细读图即可找出答案。
【答案】 (1)D (2)C教材第6页思考
【答案】 一定灾害强度下,防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所以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一旦受灾,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危害程度低。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1781年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造成的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2011年12月9日,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火山喷发,这是这座火山今年第897次喷发,火山喷发造成一位旅游者受伤。据此完成1~2题。
1.火山喷发(  )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2.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 第1题,火山喷发属于自然异变,但不一定有受灾体,所以不一定属于自然灾害,但属于致灾因子和自然异变。第2题,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密度、抗灾救灾投入有很大关系,但与太阳高度无关。
【答案】 1.C 2.D(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经济损失越小。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1)材料中“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从l975年的不足100起,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到373起”所述的数字变化,试从以下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①诱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承受灾害的客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多________自然灾害,原因是________。
(3)试简要分析“亚洲防灾中心”选址在日本的原因。【解析】 第(1)题,从致灾因子和受灾体的变化加以分析。第(2)题,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而多火山、地震灾害。第(3)题,防灾研究需具备诸多条件,如技术、资金、灾害现象及灾害模拟等,日本具备较多的条件。第(4)题,结合关联图从灾害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分析。【答案】 (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使自然异变的几率和频率增大 人口增多,活动区域扩张,使自然异变区的人类活动分布增加,从而使承受自然灾害的人口增多
(2)火山、地震 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剧烈
(3)日本多自然灾害,可进行大量的灾害研究;日本防抗救灾体系完善,利于借鉴;日本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可满足各种自然灾害的模拟研究投入。
(4)亚洲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分布密集,但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能力低。课时作业(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2013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③山洪爆发冲毁桥梁
④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大量强辐射物质外泄,使少部分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①西南五省大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②火山喷发为自然异变,但其发生在无人荒岛,并未导致损失发生,没有受灾体,不属于自然灾害,仅为自然异变。③山洪这种自然异变使桥梁这一财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④虽导致受灾体的损害,但其致灾因子为人类异常活动,其属于人为灾害。
【答案】 C
(2013·成都七中月考)2012年3月9日6时50分,新疆和田区洛浦县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公里。地震造成4738余户18686人受灾,50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据此回答2~3题。
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 B.沉损的船只
C.滑坡 D.泥石流
【解析】 第2题,地震是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急剧释放。第3题,桥梁、厂矿受地震破坏易变形、垮塌、沉陷、毁坏等。
【答案】 2.A 3.A
4.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解析】 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造成的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台风灾害也不例外。商贸金融、物质生产流通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台风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若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就没有可比性。
【答案】 B
读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2011年8月15日大理云龙县特大泥石流
B.2012年广东“3.6”山体滑坡
C.2012年中原及华北地区旱灾
D.华北平原盐渍化
6.该灾害灾情指标有(  )
①厂矿的破坏 ②受灾的农田 ③减产的粮食 ④成灾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旱灾灾情指标主要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和经济损失。
【答案】 5.C 6. D
(2013·山大附中高二调研)印度尼西亚东部加马拉马火山2011年12月4日喷发,附近数千民众被迫转移,一座机场临时关闭。据此回答下题。
7.下列关于这次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
B.火山的分布不具有广泛性
C.火山的喷发都可造成巨大损失
D.火山喷发可以避免
【解析】 火山喷发无周期性和广泛性特点,并不是所有火山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其喷发无法避免。
【答案】  B
8.2013年4月4日,印尼苏拉威西岛链上的卡兰格唐火山喷发,此次火山爆发,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外,还有可能造成哪些资源的破坏(  )
①矿产资源 ②淡水资源 ③森林资源 ④地热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河流,熔岩流会毁坏森林、耕地。
【答案】 C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9~10题。
9.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解析】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答案】 9.D 10.C
11.(2013·漳州期中)阅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地震
水灾
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
0.72万
15.1万
17.3万
74.5万
(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
火山喷发、地震________,水灾________,热带风暴________。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第(1)题的各种灾害涉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个圈层。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表中涉及的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致灾因子。
【答案】 (1)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2)致灾因子强度
12. (2013·辽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并引发强大海啸。
材料二  2011年3月14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东京时间), 新快报记者进入了此次震灾中心区的仙台市中心城区青叶区,却看到了一派整洁有序的情景, 仅从外观上看, 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 连玻璃都没有破裂, 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损。而且, 当记者到达时公共设施已恢复供电,很难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域的仙台市。随后, 记者驱车东行来到了仙台市临海的若林区,与城区的井然有序相比, 这里的景象恍若隔世,沿途时见一些民宅楼宇的墙体被撕开条条裂缝, 有的楼体甚至已经倾斜, 残垣碎瓦铺了一地, 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材料三  日本。
(1)导致“一个城市天壤之别”的致灾因子分别是什么?
(2)日本人做了哪些努力减小了本次地震的灾情?
【解析】 第(1)题,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 “一个城市天壤之别”是指仙台市的青叶区与若林区在地震中遭受的破坏程度不同, 青叶区位于市中心, 主要受地震本身影响, 破坏程度小,而若林区临海, 受地震引起的海啸破坏程度较大。第(2)题, 日本处于地震频发地带, 在抗震防震过程中, 人们形成了较强的防范意识, 房屋抗震强度高, 国家对地震的预警机制先进完善等。
【答案】 (1)中心城区(青叶区): 地震; 临海区(若林区): 海啸和地震。
(2)海啸发生前预警;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使人们在地震中受损程度降低; 加固房屋,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