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解读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2.结合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
3.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4.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灾情的变化。演示结束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良性循环 稳定性 超强度 恶化 不稳定 频发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员伤亡 人口 灾前防范意识 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土地利用 易损程度 减轻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缩小 放大 高风险区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灾变 活动范围 灾害种类 扩大 增多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问题导思】
1.试举例人类的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有哪些有利影响?
【提示】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2.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提示】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信息,修路后植被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且破坏坡脚,易引起滑坡的发生。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
【答案】 (1)含沙量增加。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2)滑坡 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
(3)加固山坡 植树种草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问题导思】
1.根据教材P19案例1,分析人类怎样减轻自身的易损程度?
【提示】 加强灾前防范意识,采取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会减轻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从教材P20案例2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2)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性的是( )
A.家中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
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
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
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
【思路点拨】 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加大。【解析】 第(1)题,此次滑坡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在坡面放炮采石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而在山坡打炮眼采石,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第(2)题,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
【答案】 (1)C (2)A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问题导思】
1.据教材21页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思考以下问题。
(1)灾情1和灾情2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洪水高风险区河流两岸的土地广泛利用,城镇密度及人口密度增大,“放大”了灾情。
(2)为减轻该区灾害损失,应采取什么对策?
【提示】 在洪水高风险区减轻土地利用强度,少建永久性居住地。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灾情有何差异?为什么?
【提示】 工业社会巨灾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增大。原因是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社会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时,要从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经济的密集程度、抗灾能力、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等方面分析灾情差异。
【解析】 第(1)题,城市人口密度、财产集中程度比乡村大得多,灾情更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解图精要]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对水库下游河段的径流量调节作用比较明显。在河流丰水期,水库蓄水,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减少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在枯水期,水库放水,补充河流水量,使下游地区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减小。[图表应用]
读图,回答(1)~(2)题。
(1)修建水库后 (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 ②人工降雨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修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得到调节,变化变小,减轻了水库下游地区的旱涝灾害。第(2)题,森林有含蓄水源的作用,湖泊有蓄洪分洪的作用。
【答案】 (1)D (2)A教材第22页思考
【答案】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2013·威海期末)赞比亚的卡里巴水库坝高128米。施工前仅发生过小地震,水库蓄满水后的30年间,库区周围地区地震达2 000多次,绝大多数地震震中都位于库区下部,据此回答下题。
1.关于修建水库后地震次数增多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作用
B.岩石上部重量增加引发地震
C.水对地下深处岩石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D.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环境的稳定性【解析】 修建水库后,地震次数增多,显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
【答案】 D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解析】 城市建设使其城市地表硬化,使大气降水难以下渗,地下径流量大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大气降水汇集成地表径流速度快,形成径流,使当地储水量减少,蒸发量下降。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第(1)题,西坡坡度小,且有植被保护,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东坡则严重。第(2)题,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若继续发展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第(3)题,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若森林被砍伐,将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第(4)题,人类活动会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增加了不稳定性。同级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未利用土地。第(5)题,可根据该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来“缩小”灾情。4.(2013·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表水平面降低的现象。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现在当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1)分析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地面沉降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主要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3)简述防止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措施。
【解析】 不同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不同,大城市一般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矿区主要是由于过度采矿造成的,因此要根据其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答案】 (1)导致地面沉降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 北京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过度开采地下水。
(2)地面沉降直接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工程设施,同时还会引起洪水、风暴潮、海水入侵、盐渍化等灾害。
(3)防止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措施有:节约用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等措施。课时作业(五)
塔里木河,一条流进沙漠的河。“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一望草湖,村舍不断,缩芦为舍,水鸟群飞,一派江南景色。”自西汉开始,人们在塔河两岸多处推行屯田;至清末,绿洲灌溉网已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盆地的耕地面积达到246.25万公顷。1972年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裸露出320千米的河道,湖泊变成碱壳,树木大片死亡。据此完成1~3题。
1.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强烈的太阳辐射造成河水大量蒸发
B.沙漠地区河水大量下渗
C.农田灌溉用水量过大
D.畜牧基地牲畜饮用水过多
2.楼兰古城、米兰古城,造成这一座座曾经辉煌的废墟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樵采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退耕还湖 ⑤过度农垦 ⑥水资源利用不当 ⑦水土流失
⑧暴风雪等灾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③⑦⑧ D.③④⑥⑦
3.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是( )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解析】 第1题,塔里木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第2题,楼兰古城、米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过度利用水资源。第3题,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过采地下水一般发生在需水量大的大城市地区,而西北地区一般也不会发生地面沉降。
【答案】 1.C 2.B 3.C
4.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灾情。
【答案】 C
5.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 )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人数达50万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11年3月11日
东日本大地震死亡15854人,失踪3155人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 由表中灾害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答案】 A
(2013·高新一中高二月考)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洪涝灾害 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 D.大水漫灌
7.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
A.洪涝灾害 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 D.过度开采地下水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 6.B 7.D
(2013·泉州五中期中)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9.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解析】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8.D 9.C
10.在农业社会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A.寒潮和旱灾
B.风暴潮和海水入侵
C.地震和海冰
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
【解析】 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
【答案】 A
二、综合题
11.(2013·成都七中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甲图
乙图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200 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1000 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③乙图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
(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修水库,建防洪大堤;加强植被保护,保持水土。
12.(2013·西工大附中质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自2011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
(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解析】 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
【答案】 (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
(2)降低。 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