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2章-第1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2章-第1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21:39:27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
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演示结束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台湾 东北 东南沿海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众多 水旱 河南 四川 安徽 农业受灾体 干旱 山东 河南 风雹 雪灾 虫灾 青海 西藏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东部 台风 连云港 洪涝 第三 旱灾 第二 暴雨 滑坡 暴风雪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问题导思】 
1.中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早涝灾害。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为什么?
【提示】 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多台风、风暴潮;处于季风环流控制下,气候不稳定,干旱、洪涝等灾害危害严重;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多发。【答案】 (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2)洪灾 雪灾(冰冻灾害)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发;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3点即可)
(4)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问题导思】 
1.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哪里?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哪里?
【提示】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中国农业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如何?
【提示】 东部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畜牧业灾情严重。3.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1.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思路点拨】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灾害的种类,贵州多冻雨主要是冬季气温低、多降水,是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冷气团一侧。
【解析】 第(1)题,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材料中反映的主要灾害是雪灾、寒潮;贵州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冻雨”。第(2)题,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的影响,贵州省易形成准静止锋,降水较多,逆温现象的出现,使该省形成冻雨。第(3)题,材料一所述灾害分布在草原牧区,主要对畜牧业造成危害;材料二所述灾害分布在农业区,主要形成农业灾害。【答案】 (1)材料一:雪灾、寒潮;材料二:冻雨。
(2)准静止锋。
(3)材料一:危害畜牧业(牲畜);材料二:危害农业(农作物)。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问题导思】 
1.我国第三阶梯上的主要灾害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 洪涝、旱灾、病虫害。因为该区地形平坦,平原最集中,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农业发达。
2.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提示】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质不稳定。
3.我国四大牧区的主要灾害是什么?
【提示】 雪灾。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区灾害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不仅与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一致,还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一致。
2.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存在着南北差异(如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这与地形和地质状况有关。
3.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 归纳如下表: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1)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的依据是________;其中Ⅲ是________灾害带,V是_________灾害带。
(2)在Ⅳ灾害带中,灾害类型多样,危害后果比较严重。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灾害带中,比较突出的灾害有:内蒙古的____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灾害,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灾害。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地质和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思路点拨】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填空即可。地质灾害多发原因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总结;气象灾害多发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因素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种类组合及孕灾环境等知识。我国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自然灾害多发;又因为我国特殊的海陆位置,地形起伏大,故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具体灾害类型,可根据教材所述的六个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来回答。【答案】 (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 西北
(2)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地表物质最不稳定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雪灾 暴雨洪水 干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3)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洪涝、暴雨、干旱灾害频繁;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 [图表展示]
教材P25图2.2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解图精要]
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原因是季风气候,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易形成春旱。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自然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洪涝。[图表应用]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西南多,东北少
D.西南少,东北多
【解析】 从图中可明显看出,我国自然灾害是东南多,西北少。
【答案】 A2.江西省容易遭受的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分别是
(  )
A.风暴潮、沙尘暴
B.地震、旱灾
C.洪涝、旱灾
D.风暴潮、寒潮
【解析】 风暴潮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地震为地质灾害。
【答案】 C(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教材第29页思考
【答案】 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答案】 (1)据表的横向统计,将数据列于下表。可看到每年各类灾害成灾面积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统计表(分灾种)(单位:万公顷)(2013·安丘高二期末)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1~2题。
1.这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解析】  提取题干信息“重大自然灾害”、“占了8起”等可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频率高、强度大。
【答案】 D2.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指(  )
A.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位于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D.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解析】 我国的特殊位置是指在灾害带中的特殊位置,故应选C;其他各项虽然说法正确,但不能准确反映题意。
【答案】 C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受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2013年1月3日晚开始,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到6日时,雨雪天气已造成江西景德镇、新余、抚州3个市4个县区6.6万人受灾,1.2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或需其他紧急生活救助;1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倒损;农作物受灾面积2.3千公顷,其中绝收2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 500余万元。
(1)这一次雨雪天气可能是受________(锋面系统)的影响。
(2)结合材料总结雪灾可能造成的危害。【解析】 第(1)题,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冷锋天气。第(2)题,雪灾的影响主要考虑对交通、电力、农作物的危害。
【答案】 (1)冷锋
(2)供电被迫中断;交通阻断;农作物遭冻害。在干旱土地上播种 (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灾害类型及灾害组合,结合材料说明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多种灾害频发。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课时作业(六)
一、选择题
1.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冷冻灾害2.8次,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
A.种类多 B.频率高
C.分布范围广 D.地域差异大
【解析】 材料中指出,我国平均每年出现的较大气象灾害的次数,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答案】 B
(2013·黄冈高二质检)读“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回答2~3题。
2.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3.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 图中不同的灾害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其中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成因以自然因素为主;灾害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西北西部及东北东部的山区;灾害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成因以气候干旱为主;灾害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其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该灾害;灾害5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是其主要结果。
【答案】 2.A 3.C
(2013·北京101中学月考)读材料,回答4~5题。
材料一 民政部2012年1月14消息 2011年是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要年份,灾害频繁,重大自然灾害连发;灾害种类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水、旱灾、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材料二 中国重大灾害点位图。
4.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 B.灾害种类少
C.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小
5.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严重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④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⑧ D.②③④⑦⑧
【解析】 本题组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直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灾次较多。其中旱涝、地震、台风、风暴潮对我国影响尤为严重。
【答案】 4.A 5.B
6.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国土面积广大 ②人口众多 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 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⑤灾害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我国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较严重,其成因与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和众多的人口、频发和多样的灾害有关。
【答案】 B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图,回答7~8题。
7.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泥石流 D.干旱
8.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本题组考查我国的灾害类型、地域差异等知识。第7题,d地区为西南地区,受地质、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第8题,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覆盖较差等原因,水土流失最严重。
【答案】 7.C 8.B
(2013·高新一中质检)读下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
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
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
10.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10题,东部灾害带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病虫害;中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西北灾害带主要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答案】 9.D 10.D
二、综合题
11.(2013·广东深圳高二联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A 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
图B 中国农作物年均受灾、成灾面积图
(1)从图A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选)(  )
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缓解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 (1)旱灾 霜冻灾
(2)水灾 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 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不断扩大,波动上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
(4)BD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气象网2013年01月07日讯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等多部门对2012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2012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受灾,1338人死亡(包含森林火灾死亡13人),192人失踪,1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房屋倒塌90.6万间,严重损坏145.5万间,一般损坏282.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总体上,2012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为主,干旱、地震、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常年偏轻,但局部地区受灾严重。
材料二 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等,台风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4)除以上特点外,我国自然灾害还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 本题以统计资料和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自然灾害总体呈现三大特点:灾害种类多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自然背景,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呈现上述特点。
【答案】 (1)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2)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3)洪涝、病虫害、旱灾、寒潮(任答2种即可) 东南沿海 地域差异显著
(4)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