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3章-第1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3章-第1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22:07:02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3.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课标解读
1.依据台风监测实例,说明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和应用环节。
2.依据北川遥感图片资料,描述受灾区的损失状况,能正确判断堰塞湖的分布地点,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3.通过唐家山堰塞湖的救援案例,说明RS、GIS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4.通过救援案例,学生学会从文字、图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会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演示结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监测和分析 预警 跟踪 评估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观测范围 获取速度快 实时性 多波段 全天候 同步观测 瞬间变化 大气云图 突发性灾害 规模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空间定位 预报预警 灾情评估 危险程度 抗灾活动 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的防御 非工程性 危害和损失 减灾规划 公众减灾教育 十年决议案 法律 减灾规划 防灾减灾 修建防灾工程 地表环境 抗灾性能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问题导思】 
1.遥感在台风监测中能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 实时提供台风的数据和信息,通过云图等资料能及时发现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强风暴出现的地区。
2.GIS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有哪些作用?
【提示】 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思路点拨】 本题组主要考查“3S”技术的区别、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等基础知识,所用的材料紧扣热点,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侧重对获取材料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材料中发现答案的“蛛丝马迹”,并据此作出判断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解析】 第(1)题,材料中说明了BDS的功能是定位和短文通信,由此可以确定③④的描述是正确的。提供灾区影像的技术是RS,统计灾区经济损失的技术是GIS。第(2)题,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汶川地震是8.0级,芦山地震是7.0级,芦山地震的震级小于汶川地震,①是正确的。材料中显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由此信息推断“救援及时”也是造成损失小的原因,④是正确的。由于2008年处于同一地震带上的汶川发生过地震,人们的防灾意识有所增强,③是正确的。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目前的技术还很难作出预报,②是错误的。
【答案】 (1)D (2)B自然灾害的防御 2.据教材P69图3.7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和图3.8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建设的多处防护林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哪一类?如何布局?
【提示】 防护林工程属于第一类“改变地表环境”,通常布局在海岸带、北方风沙区、山地水土流失区以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区。
(2)防潮大堤和防御滑坡泥石流的格栅坝属于哪类?
【提示】 格栅坝属第二类“阻隔或控制灾害与财产、人口等的直接相遇。”
(3)提高建筑物抗震系数属于哪类?
【提示】 属于第三类“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1.自然灾害防御的内涵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与工程性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材料二 中国部分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1)“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多选) (  )
A.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B.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C.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D.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材料二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该工程的主要功能为__________。(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 ________,对防止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起作用。
(4)我国在防御淮河水患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防灾减灾工程的分布与作用,结合图分析。淮河水患治理措施要具体分析,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等。(3)通过几个优秀的搜索引擎(如http://www.baidu.com或http://www.google.com等),输入相关词汇(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防灾减灾、自然灾害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多试一些关键词,会有不同的搜索结果。
(4).将查到的有关信息保存或打印出来,在班上互相交流。教材第56页活动
【点拨】 (1)确定时间(例如50分钟)和演讲的人数(可有8~10位同学)。
(2)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确定每组的演讲主题(可自定题目)。例如:
①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②人类扮演什么角色——改善环境,减少和降低灾害的损失;还是破坏环境,促发和加剧灾害的损失?
③自然灾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它有有利的方面吗?④面对灾害,我们学生可以做什么?
⑤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投身于减灾事业。介绍一些从事减灾事业的科学家或普通工作者。
(3)各组分头准备演讲稿和推选演讲人(如果需要,老师可提供帮助),时间为一周。
(4)演讲比赛开始,可请有关老师和领导参加,进行评比。
(5)将各组演讲稿编订成册,进行宣传。(2013·烟台高二期末)2011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于10月1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沿海登陆,19日进入中国南海东部海面。下面是台风鲇鱼的黑白云图。读图,回答1~2题。1.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  本题提供的图片为卫星遥感图像。故A选项正确。
【答案】 A2.菲律宾政府对此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答案】 C【解析】 第(1)题,堰塞湖堵塞河道,形成临时性的“湖泊”。由于水位的抬高,浸泡河流两岸,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堰塞湖形成的湖坝,极易崩溃,引发洪水灾害。第(2)题,运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可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导。第(3)题,针对第(1)题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4.(2013·东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下图为“发生在我国某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1)请说明此时渤海地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
(2)请说出减轻风暴潮灾害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迎风海岸水位会升高。第(2)题,风暴潮灾害由大风引起,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因此需要做好风暴潮的预报,并在可能影响的海岸地区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 (1)东北风。 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或西南沿海)地区受灾严重。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课时作业(十二)
一、选择题
(2013·漳州一中月考)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新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回答1~4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进行监测
D.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3.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监测对象的是(  )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水文灾害 ④生物灾害
⑤气象雷达 ⑥基层社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程的是(  )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完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解析】 第1题,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议方案等作用。第2题,我国已利用现代化科学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有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和海洋环境监测网。第3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气象雷达为监测手段,基层社区为监测主体。第4题,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减灾管理体系,进行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措施。
【答案】 1.B 2.D 3.A 4.D
新华网海口2012年3月29日 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台获悉,今年第1号热带风暴“帕卡”(Pakhar)于29日上午在南海南部生成,预计将给南海南部海域和海南省四周海面带来强风。据此回答5~6题。
5.获取“帕卡”的图像信息主要利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6.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解析】 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方向主要利用的是GIS。
【答案】 5.A 6.B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中南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更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
(  )
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 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崎岖是其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会破坏地表结构,加剧灾害的发生,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不切实际。
【答案】 7.C 8.C
9.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将人们迁离沿海居住 
③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④在海岸种植红树林保护海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将人们迁离沿海居住不切实际,围海造陆会加剧灾害的影响。
【答案】 C
10.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B.RS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导航、地震监测等方面
C.运用GIS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D.运用GPS技术,可以进行洪水预报、淹没分析等
【解析】 RS是监测系统,GPS是定位系统,GIS是分析系统。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下图示意我国沿海省级行政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表示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归纳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2)阐述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性措施。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第(2)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沿岸堤防、避风港口及排水和防护林建设等工程性措施进行回答。
【答案】 (1)(以上海为界)南部高于北部。南部沿海受台风活动影响比北部大,灾害损失较大。
(2)修筑沿海、沿江堤坝和防洪墙;建设渔业专用的避风港口;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
12.读我国某区域七月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示区域剧烈的风沙灾害的自然成因。
(2)试列举该区域防治风沙灾害的措施。
(3)对风沙灾害的监测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要从自然成因方面分析风沙灾害的成因,包括天气与气候、风力、地表条件等。第(2)题,采取的措施要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第(3)题,获取信息,主要利用遥感技术。
【答案】 (1)较大的昼夜温差、干旱的气候、强劲的风力和松散的地表条件。
(2)措施主要有建设砾石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和灌溉工程等。
(3)遥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