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人口的迁移 居住地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欧洲 美洲非洲北美洲 新大陆 工业文明 人种 有计划 西北 东北 户籍管理 增大 变化 沿海 城市 改革开放 1.目前,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在方向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都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差异 变化 土壤 矿产 经济发展 政治 社会变革 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时期人口主要居住在东北部,现在人口逐渐迁往西部和南部,目前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西部和南部纬度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再加上资源的开发,使人口从东北部逐渐向西部和南部地带迁移。人口的迁移 【问题导思】
1.什么是人口迁移?
【提示】 人的居住地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如何分类的?
【提示】 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目前国际国内人口迁移共同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规模较大,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的都是有利影响吗?
【提示】 有利有弊。1.概念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为了加深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把与此易混的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概念对比分析如下:2.类型
人口的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
(1)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3.影响(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示意图,然后由不同的人口年变化率推知该城市的人口变动情况。
【解析】 第(1)题,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变化率,可推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但总人口增长率仍大于零,故总人口数仍然在增加,因此排除A、B两项;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略有增加,所以C错;与80年代相比,该城市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说明迁入该城市的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第(2)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答案】 (1)D (2)A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问题导思】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2. 目前影响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哪一个?
【提示】 经济因素。
3. 经济因素是不是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起着主导作用?
【提示】 不是。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思路点拨】 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但是此题要求回答主导因素。这就需要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对众多的因素进行筛选,从中选出决定性因素即主导因素。【解析】 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第(1)题,关键词:大庆、攀枝花、我国的矿业城市—自然因素:矿产资源开发;第(2)题,关键词:80年代、中西部迁向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第(3)题,关键词:知青上山下乡—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第(4)题,关键词:难民—社会因素:战争;第(5)题,关键词:撒哈拉沙漠边缘—自然因素: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自然因素:矿产资源开发。(2)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4)社会因素:战争。(5)自然因素: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备选要点】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什么?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清楚“推力”和“拉力”的含义。然后明确美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分析其迁出地的不利条件和迁入地的有利条件。【解析】 美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过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而西部和南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从而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图表应用]
1.1949~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出的省份主要有哪些?
【提示】 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山西省等。
2.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出的省份主要有哪些?
【提示】 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等。3.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迅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内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大量的人口向我国东南沿海迁移。
4. 20世纪80年代后,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利: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弊:造成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点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时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答案】 1.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一是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是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国;三是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顺利的迁移扫除了障碍;四是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进程。
2.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3.墨西哥湾沿岸及美国太平洋沿岸因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影响及新资源开发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迁入。同时,两地纬度低,气候温暖(“阳光地带”),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前来定居。1.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解析】 第1题,图中的竖轴表示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不难看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是负值,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是迁出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是人口迁入的趋势。第2题,人口迁移解决了迁入地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有较大帮助。
【答案】 1.B 2.C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许多科技工作者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4.2013年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5.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解析】 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许多科技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迁往西部地区。第4题,2013年叙利亚国内发生政治动乱导致战争,引起居民大量外迁。第5题,美国东北部纬度高、气温低、多风雪;西部、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答案】 3.C 4.D 5.A6.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口到新疆定居;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离开新疆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2)影响李明爸爸的迁移因素是________,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叔叔的迁移,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永久迁移
B.国家性集体迁移
C.求学及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移民(4)类似于李明叔叔的迁移,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许多迁移到发达国家,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以爷爷、爸爸、叔叔的不同年代的迁移为背景,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变化及影响。要认真分析材料,注重从材料中挖掘答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 (1)ABD (2)经济因素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从内地到沿海)
(3)AC (4)为了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科技人才短缺,影响科技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
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
注: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解析】 第1题,亚洲、拉丁美洲、欧洲是三大移民流。第2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 1.C 2.D
(2013·枣庄高一检测)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3~5题。
20世纪50~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3.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现代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二战以后,美国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因而与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与战后人口迁移无关。第4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第5题,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也加大了迁入地的环境压力。
【答案】 3.B 4.C 5. D
(2013·德州模拟)新华网2011年2月12日报道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结果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读图,完成6~8题。
甲 各省人口迁出数
乙 各省人口迁入数
6.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7.新疆成为人口净迁入省,主要是因为( )
A.矿产资源开发
B.气候条件优越
C.经济发达
D.地广人稀
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第6题,由两图比较可知,广东、浙江和上海是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第7题,新疆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虽地广人稀,但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新疆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第8题,我国目前因大量的中西部剩余劳动力涌入东部沿海,一方面缓解了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的不足,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答案】 6.D 7.A 8.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中箭头表示目前正在发生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方向。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10.对图中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迁移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迁移形式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
【解析】 第9题,根据图中箭头可知,人口的迁出区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附近。第10题,该地区的人口迁移,属于沿线的整体搬迁,所以不存在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故A、B选项错误;由图中箭头可知,该地的人口迁移是近距离就地安置,故C选项错误。
【答案】 9.C 10.D
(2013·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1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12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答案】 11.D 12.A
二、综合题
13.电视剧《闯关东》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闯”意味着“犯禁”,代表着“冒险”,寓含着“开拓创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跨距看,“走西口”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均是我国的重要农耕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4)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电视剧《闯关东》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第(1)题,“走西口”没有跨越国界,属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跨越国界,属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应注意从题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回答。第(3)题,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受位置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和经济收入要高于东北地区,吸引人口南下,出现了“雁南飞”现象,应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国内 国际
(2)①传统习惯的影响;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条件好;③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等。
(3)有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林地面积广;气候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适宜。 不利: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积温较低,秋季易发生霜冻等。
(4)原因: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黑龙江省。
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住房等方面的压力。
1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第(2)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第(3)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材料二说明民工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受制度因素影响。
【答案】 (1)C
(2)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