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6章-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6章-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课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6 12:11:06

文档简介

课件8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集渔猎 小 较强 微弱 依赖 农业文明 破坏 增强 有神论 科学 工业文明 资源短缺 全球 不协调 激化 主宰 1.玛雅文明的消失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直面环境问题 物质和能量 环境 环境不同 的响应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土地资源 水土流失 环境的自净能力 水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 环境污染 2.为什么在处理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提示】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排放的废弃物占世界所有国家的绝大部分,在对环境的治理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问题。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教材P90图6.1朝拜太阳神图6.2弋射、收获反映了人与环境是什么样关系?
【提示】 图示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采集渔猎时代与环境的关系,此阶段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怎样?
【提示】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出现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史(1)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
(2)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来看,原始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是(  )
A.谋求人地协调   B.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 D.崇拜自然(3)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B.环境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C.环境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 环境文明时代
【思路点拨】 根据图示人口增长特点,结合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表现等知识解答。【解析】 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原始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是崇拜自然。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环境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 (1)A (2)D (3)B直面环境问题 【问题导思】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有何地域差异?
【提示】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严重。①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③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④箭头⑥⑧表示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的分布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2.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之间的“不寻常关系”
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本质”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为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表现为环境污染。(1)下列有关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a、b、c、d箭头指向,结合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知识判断a、b、c、d代表的含义。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会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过量排放废弃物会产生环境污染。【解析】 第(1)题,从图中环境、资源、人口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a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b表示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c表示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d表示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把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又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煤炭开采属于人类对资源的开发过程,开发不当会产生地面沉降的问题;化工厂、火电厂都属于对资源的利用过程,水污染、大气污染属于b环节产生的环境问题;冰箱的使用是生活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属于d环节产生的问题。
【答案】 (1)C (2)A【问题导思】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哪几个原则?
【提示】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其具体的内容、要求与案例如下表所示。(2)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履行《京都议定书》。从2005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投资在l 000多亿元的在建项目,掀起了“环保风暴”。下列对此次“环保风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彰显了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
B.“刮停”了众多的项目和企业,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D.行为过激,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在所难免(3)在节能减排中,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为是(  )
A.上学、放学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不随便扔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思路点拨】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三个基本原则的要求解答本题。【解析】 第(1)题,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第(2)题,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在“环保风暴”中国家环保总局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了叫停,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并不会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了环境,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第(3)题,注意这里要求的是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为,骑自行车或坐公交,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A。
【答案】 (1)C (2)C (3)A [解图精要]
从图中恶性循环过可知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图表应用]
1.表中展示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生态破坏    B.资源短缺
C.环境污染 D.自然灾害
【答案】 A
2.产生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
A.发展问题 B.人口问题
C.社会问题 D.制度问题
【答案】 B 3.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有(  )
①开发荒地,增加粮食产量。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③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教材P92活动
【点拨】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都在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从而引发环境问题。【答案】 1.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林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如果生活在乡村,可以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如果生活在城市,可以看到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可以感觉到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P97活动
【点拨】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答案】 1.理解“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即社会、经济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二是“可持续”,即我们现在的发展,不会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
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片面。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要注意满足后代人的需求。
(3)片面。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5)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6)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7)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解析】 第1题,①时期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无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征服。第2题,②阶段人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崇拜、依赖自然,属于最初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进入①阶段;③阶段人类与环境友好相处。
【答案】 1.C 2.B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4题。4.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
A.风沙危害加重
B.光照条件变差
C.气候的大陆性减弱
D.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第3题,从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粮食单产下降。第4题,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上升,说明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3.C 4.D5.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下列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林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解析】 第5题,退耕还林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具有生态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第6题,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定期开禁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 5.D 6.D(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 B.(  ) 
C.(  ) D.(  )
E.(  )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解析】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类的生产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要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使人类与环境相统一。
【答案】 (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课时作业(十五)
一、选择题
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据此回答1~2题。
1.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是(  )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B.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
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征服自然
2.恩格斯的论述符合哪种环境观(  )
A.天命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人类中心论 D.人地伙伴论
【解析】 第1题,人地关系的思想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四个阶段。第2题,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人地伙伴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人地关系协调;A项明显错误。
【答案】 1.C 2.C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有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了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被称为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完成3~5题。
3.在我国下列省区中,雅丹地貌分布广泛的是(  )
A.广东  B.四川  
C.辽宁  D.青海
4.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围湖造田种粮
C.过度采伐林木 D.农业用水过度
5.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
【解析】 第3题,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以风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四个选项中最符合条件的为青海省。第4题,农业用水过度会导致入湖水量越来越小,湖泊逐渐干涸。第5题,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答案】 3.D 4.D 5.D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6~8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
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6.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7.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8.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 第6题,从表中5045与514之比可知。第7题,A项农业耗水量大;D项水污染严重会导致缺水。第8题,只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才能降低每万元GDP耗水量。
【答案】 6.B 7.B 8.C
2011年12月,随着在南非德班的世界气候大会的结束,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出现了转机。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显示,工业CO2排放量大于50亿吨的大洲主要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10.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齐聚南非德班,共商气候变化问题,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欧洲CO2排放量大于50亿吨。第10题,共同性原则指环境属于全人类所共有。
【答案】 9.B 10.C
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
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
D.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
12.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危害不大
B.农村经济落后,应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
C.发展经济需协调好与生态、社会的关系
D.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是治理污染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 11.B 12.C
二、综合题
13.(2013·哈尔滨高一检测)读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针对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解析】 本题通过漫画的形成考查了环境问题及其原因、人地关系的协调等方面的知识。第(1)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从漫画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第(2)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人类发展有关,比如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等。第(3)题,协调人地关系可以从改变发展策略和模式等方面入手。
【答案】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2)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要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自身做起。
14.读某工业生态园系统框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下工业生产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代号填在图中正确的位置上,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炼油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A.硫 B.余热 
C.燃料气 D.冷却水
火电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E.蒸汽 F.粉煤灰 G.除尘渣(石膏)
(2)该工业园中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该工业园的生产充分体现了经济________发展的原则。
(3)通过这种从“副产品”的转换,不仅减少了________,还产生了________效益,形成了________发展与________和________协调的良性循环。
(4)从该工业生态园的系统框架中可以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该工业生态园中的投入与产出联系,填图时一定要注意生产联系。该工业园中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各企业相互靠近,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见下图:(C、D位置可置换)
(2)经济因素(靠近原料产地,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可持续
(3)废弃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 经济 经济 资源 环境
(4)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