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低素质 人均自然资源 大 利用率 生产活动 消费方式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 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在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已提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为什么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提示】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面临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对环境的治理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共同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环境无害化技术 环境友好方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工业污染的来源 原有的生产结构 可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可以带来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问题导思】
1.我国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2.导致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3.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的生态破坏主要有哪些?
【提示】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有关,具体如下。3.人口数量庞大,净增人口多,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数量都很大,这是造成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1)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环境中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急剧上升,将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请你列出三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2)根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与现状,请你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学会提炼信息,抓住关键词“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急剧上升”。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氟氯烃排出量急剧上升,四个量的变化引发四类环境问题,从这个角度考虑组织答案。【解析】 淡水消耗量增加会加剧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氟氯烃排出量增加会破坏臭氧层,危及人类和生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开源、节流两个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措施。【答案】 (1)①氟氯烃排出量逐年增加,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②二氧化碳排出量逐年增加,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③淡水消耗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或局部地区出现水资源枯竭。
(2)①大力植树造林;②研究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③研制无氟冰箱,减少氟氯烃的排放量;④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问题导思】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发展循环经济。
2. 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提示】 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何在?
【提示】 实施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既能节省资源、增加收入(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生态效益)。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公众应该积极参与,请你列举几个具体做法。
【提示】 外出骑自行车,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回收等。2.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1)上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2)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3)该地农民把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思路点拨】 生态农业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图中可见养鸡、养猪、养鱼与农田种植之间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抓住图中各物质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态农业的优点分析解答该题。【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有大田农业,发展畜禽养殖,进而发展食用菌和蚯蚓养殖,而且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其废料又能还田,因此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江南丘陵地区发展此模式,既可缓解因其能源短缺引起的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第(2)题,由箭头指向可以看出,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第(3)题,把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小,可以减少农村砍伐薪柴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1)C (2)B (3)A【备选要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1)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B.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
C.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D.畜牧场、耕作业、沼气池
(2)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宜发展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平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黄土高原【解析】 第(1)题,图中是生态农业模式,沼气池提供能源,牧场的粪便等是沼气池的原料,鱼塘的淤泥是农田的土壤来源,由此做出选择。第(2)题,沼气池和淡水鱼类生产最适宜的地区在南方,且低山丘陵地区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势来发展渔业和畜牧业。
【答案】 (1)B (2)C 【答案】 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经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教材P104活动
【点拨】 结合图中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分析其对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意义。再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回答打算采取的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答案】 “公众参与”图所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有意义。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有:节约粮食;不随地乱丢废弃物,随手将废弃物分类放置;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水;加强对水的重复科学利用;夏季减少空调的使用等。2.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 )
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②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城市蔓延
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④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庞大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存在的环境问题,这些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危机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1.C 2.B4.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资源 B.技术
C.水源 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利用甘蔗制糖,而甘蔗生长需要较多的热量与水分,所以它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四个省区,只有广西位于我国的南方,所以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广西。第4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影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限制因素不是资源、技术与水源,而是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答案】 3.B 4.D6.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噪声污染 ②酸雨加重 ③臭氧层的破坏 ④空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增多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解析】 第5题,上图为环境公益广告,其目的是:倡导人们出行多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第6题,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固体悬浮微粒、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质;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交通堵塞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非环境问题。
【答案】 5.D 6.B
(1)根据上图的循环过程连线
A 饲料加工厂
B 初级生产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沼气池
E 食品加工厂
(2)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3)以上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试简述其环境效益。 【解析】 本题中的示意图是一幅种、养、沼相结合的综合循环示意图,主要考查了生态农业及其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正确理解生态农业,并依据图中信息提示,即可作答。
【答案】 (1)A——饲料加工厂 B——食品加工厂 C——初级生产者 D——初级消费者 E——沼气池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3)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课时作业(十六)
一、选择题
《中国2l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资源短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灾害多发使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B.从全国看以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为重点
C.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D.生态破坏的范围在减小、程度在减轻
【解析】 第1题,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是由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所决定的。第2题,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从全国来看,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答案】 1.D 2.C
读“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3~4题。
3.字母M表示的环节是( )
A.产品包装运输 B.产品使用回收
C.环境 D.原材料加工
4.在清洁生产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
A.从原材料开采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产品废弃物处置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
【解析】 第3题,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逻辑顺序来判断。第4题,注意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强调全过程,而不是传统的只把焦点放在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处理上。
【答案】 3.A 4.D
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
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
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
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
6.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 )
A.循环型 B.高消耗
C.生态化 D.可持续
【解析】 第5题,图中a处有生活污水进入生化池,所以a为居住区;b处有粪便进入沼气池,因此b为乳畜养殖区;c处为b处提供饲料、饲草,因此c为种植区。第6题,该农业中的物质可循环使用,因此消耗低。
【答案】 5.B 6.D
(2013·太原高一检测)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回答7~8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37
20
美国
13
9
13
7.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从20世纪70年代的74%,降到2009年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消费量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大力开采稀土资源
C.禁止开发稀土资源
D.提高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解析】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储量降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力开采稀土资源、提高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会导致稀土储量进一步减少,禁止开发稀土资源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只有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延长初级产品的生产链和增加附加值,才是合理有效的措施。
【答案】 7.C 8.A
读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基本架构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区域的核心产业是( )
A.能源产业 B.技术导向型产业
C.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市场导向型产业
10.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B.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各产业之间通过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工业
【解析】 第9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生态工业园的核心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热、电,所以核心产业为能源产业。第10题,该区域的核心产业为能源产业,所需能源并非由余热发电提供;生产环节中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但未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各产业之间不存在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
【答案】 9.A 10.B
读下图,回答11~12题。
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单位:千克)
11.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经济布局不匹配
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C.解决我国资源问题,主要是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
D.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
12.图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
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能源利用率高
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解析】 第11题,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且与经济布局不匹配,故A项错误;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但单位产值能耗高,故资源相对短缺,故B项正确;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应把节约放到首要位置,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第12题,根据图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下面是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有明显减少。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有:________,清洁生产实现了__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双赢。
(2)在河南省建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将玉米转化为酒精,再将酒精转化为车用燃料,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省建设酒精厂在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是________。
(4)该酒精生产厂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清洁生产和末端处理的比较可知: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实现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该生产工艺流程中,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新的生产环节中,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排污量减到了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我国在河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建设酒精生产厂,探索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直接考虑的是这些地区粮食丰富,但卖粮难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答案】 (1)污染物排放量减小,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不存在污染物转移的问题 经济 环境 (2)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原料丰富 有利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3)河南省纬度较低,气温较吉林省高,减少能耗,可降低生产成本 (4)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就业和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14.阅读以下材料和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生产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示意图
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圈、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圈、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的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案例是以沼气生产为中心的良性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农业的条件。解题时,要仔细读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题,主要改造气候条件,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第(2)题,主要是利用了废弃物产生能源。第(3)题,从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考虑。
【答案】 (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 (2)2 (3)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