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6 12:14:02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备选答案
①地形 ②气候 ③市场 ④季风水田农业 ⑤乳畜业 ⑥劳动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在进行农业区位分析时应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1.大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根据经纬网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2.小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价高低与单位面积产值大小
一般来说,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应布置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作物。离城镇由近到远可依次布置: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2)需水量大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临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充足的地方。
(3)交通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鲜奶等需保鲜,因此其生产应布置在靠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1)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乙地区处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②甲、乙两个地区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③丙、丁两个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丁地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④丁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下列对甲和丙两个地区农业发展均有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水土流失 ③风沙危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乙地区花卉种植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是(  )
①较低的生产成本 ②肥沃的土壤条件 ③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④先进的保鲜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4)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
①甲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乙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③丙地区要注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丁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 第(1)题,甲地区为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粮棉产区;乙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山间小盆地;丙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该地的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丁地区为三江平原,该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种植以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第(2)题,甲地区是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易受干旱和风沙危害的影响;丙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该地春旱明显,且该地冬、春季节受风沙的影响也较明显。第(3)题,乙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的云贵高原,该地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再加上土地租金较低,故生产花卉的成本较低。第(4)题,甲地区受水资源的制约,不宜扩大灌溉面积;乙地区地表崎岖不平,不宜大量开垦荒地;丙地区多中低产田。今后应多注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丁地区地广人稀,应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商品率。
【答案】 (1)D (2)B (3)A (4)D(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解析】 第(1)题,由题干信息知图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图中显示地形类型是山地丘陵,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布局了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判定该地农业类型是立体农业。第(2)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市场对水果、蔬菜及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量扩大,使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呈现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和林业比重上升的新变化,反映在土地利用上是粮食用地规模减小,牧、渔和林业用地规模扩大。
【答案】 (1)C (2)A在农业分类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农业分类的情况各不相同:根据生产对象,农业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多个部门;根据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产品用途,则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两大类。不同分类之间还有交叉,既要运用比较法进行归类,又要运用归纳法进行总结。比如,水稻生产按生产对象分类属于种植业,按投入的多少分类属于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属于自给农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方法 下表是根据不同标准对常见农业地域类型分类的总结:(1)图中甲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泰国湄南河平原
B.美国五大湖地区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D.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
(2)甲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终年高温少雨
B.人多地少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D.地形平坦(3)图中表示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甲处农业是种植业和自给农业。泰国湄南河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第(2)题,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这里人多地少。第(3)题,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与图中乙处农业类型相符。
【答案】 (1)A (2)B (3)B(2)右图所示农业活动模式,与左图中哪一农业类型的经营特色一致(  )
A.乙 B.丁
C.戊 D.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读出甲以种植类作物为主,且是集约农业和自给农业,符合题意的只能是水稻种植业。第(2)题,从图中看出该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且面向市场,商品率较高的农业,只有丁符合要求。选项A中乙以种植类作物为主;选项C、D中以牲畜为主,但商品率不高。
【答案】 (1)D (2)B综合检测(三)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5×12=60分)
双低菜籽油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最富营养的食用油之一。世界油菜籽生产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澳大利亚以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总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油菜籽的品质方面比较落后,不仅杂质较多而且含油量偏低。同时,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植物油的消费也日益增长,1999年以来,每年进口油菜籽位居世界第一。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油菜籽总产量世界第一,但仍需大量进口的原因是(  )
A.油菜种植业的商品率低  B.国外市场价格较低
C.油菜籽品质落后 D.市场需求量大
2.我国要提高油菜籽质量亟需 (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 第1题,材料中叙述:“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植物油的消费也日益增长,1999年以来,每年进口油菜籽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知,我国油菜籽总产量世界第一,但仍需大量进口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大。第2题,从材料中可见:“中国在总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油菜籽的品质方面比较落后,不仅杂质较多而且含油量偏低。”由此得知,我国要提高油菜籽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
【答案】 1.D 2.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江淮地区
C.黄河三角洲 D.三江平原
4.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解析】 第Ⅰ阶段该地区种植喜湿热的农作物——水稻、甘蔗,由此推测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第Ⅰ阶段到第Ⅱ阶段再到第Ⅲ阶段,农作物种类逐渐减少,最后主要生产花卉与蔬菜,而花卉与蔬菜对市场依赖性强,因此是市场需求导致区域农业的变迁。
【答案】 3.A 4.A
读下面甲、乙两幅图,回答5~7题。
5.制约图甲中②区和图乙中⑧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 (  )
A.热量、水分 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 D.土壤、热量
6.下列关于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区耕地面积广,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②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劳动生产率高
C.③区地处内陆,为我国最主要的温带草原牧区
D.④区地形复杂,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为特色
7.图乙中与图甲中③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类型最相似的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5题,②地除成熟的水稻土外,大都为比较贫瘠的红壤,⑧区位于五大湖沿岸,纬度较高,因此热量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第6题,①区位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人少地多,适合机械化生产;②区为水稻种植业,劳动生产率较低;③区位于新疆地区,地表多沙漠,农业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主;④区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上,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第7题,③区为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与乙图中的⑤区最相似。
【答案】 5.D 6.A 7.D
某地农业生产模式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农业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9.影响该地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机械化水平 B.市场
C.劳动力 D.科技水平
【解析】 第8题,从农业生产模式图可以看出,该地农业生产中既有粮食生产,又有牧业生产,因而为混合农业。第9题,混合农业的生产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答案】 8.C 9.B
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的四个国家均有典型的放牧业,其中以牧牛业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国家③中,哪条铁路的修建改善了畜产品的外运条件(  )
A.Ⅰ B.Ⅱ
C.Ⅲ D.Ⅰ、Ⅱ
12.上述四国中,既有发达的大牧场放牧业又有发达的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四个国家依次为①澳大利亚、②新西兰、③阿根廷、④南非。第10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以牧牛为主,其他国家以养羊为主。第11题,Ⅰ铁路通向太平洋沿岸的圣地亚哥,利于向外出口牛肉。第12题,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均有大面积地广人稀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 10.C 11.A 12.C
二、综合题(40分)
13.“开心农场”是一款网络游戏,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8分)
(1)欲购置图中的农作物,并对其进行现实种植,在种植的全过程中的决定性区位因素是(  )
(2)其集中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哪些特点?
(3)图中农作物在我国________有大量种植,影响其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解析】 图中的农作物是水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在其种植过程中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小型化、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
【答案】 (1)C (2)季风水田农业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3)秦岭以南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当地人喜食大米。
14.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贺兰山山麓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一起完成。
材料二 Q、R两地资料对比
地点
纬度
海拔高度(米)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47°N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38°N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冬季宁夏Q地区比法国R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试分析原因。
(2)Q地区葡萄种植与法国葡萄园相比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Q地区过度发展葡萄种植业,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4)法国的葡萄酒闻名世界,试分析其优越的生产条件。(任答三点)
【解析】 结合中国与世界区域地理知识,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论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 (1)宁夏Q地区位于大陆内部,且受冬季风影响大,故气温低;法国R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明显,故气温偏高。(2)宁夏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3)土地盐碱化;黄河下游水量减少。(4)葡萄种植面积大,原料丰富;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历史悠久;交通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