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6 12:17:2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备选答案
①持续性 ②区域性 ③生态破坏 ④崇拜自然 ⑤生态农业 ⑥资源短缺 ⑦社会持续发展 1.环境污染主要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3.资源短缺(1)将下列备选选项的代号(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完成联系图。
A.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B.人口增长过快
C.开垦草场,牧场缩小
D.破坏水利及水产资源
E.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F.水旱灾害日益严重(2)图示国家多为________国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3)解决该恶性循环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增加,为扩大耕地面积进行开垦草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水利,导致水旱灾害频发,生态条件恶化,粮食单产不高,加剧粮食短缺,迫使人类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形成恶性循环。第(2)题,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第(3)题,产生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利用自然资源。(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第(1)题,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第(2)题,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综合检测(六)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5×12=60分)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正确的是 (  )
A.a——原料      B.b——土地
C.c——劳动力 D.d——技术
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 第1题,根据四个主导因素的出现时间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判读出a为土地因素,b为劳动力因素,c为原料因素,d为技术因素。第2题,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在减小,土地的区位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答案】 1.D 2.D
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3~4题。
3.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还有北非、 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本题组趣味性浓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舍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3.D 4.D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最终流入河南双汇肉制品厂事件,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5~6题。
5.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6.“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5题,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6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
【答案】 5.A 6.B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8.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解析】 第7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第8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
【答案】 7.B 8.A
(2013·大纲全国)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9~10题。
9.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10.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解析】 第9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第10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C项。
【答案】 9.B 10.C
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a过程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提供新的自然资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
C.减少污染
D.节约资源
12.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②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
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
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⑥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③⑤⑥⑦⑧
【解析】 第11题,a表示废弃物经分类处理后排放到自然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第12题,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利用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答案】 11.C 12.D
二、综合题(40分)
13.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该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
(2)分析以上模式,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3)针对上题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经营模式,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第(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系统,结合图示信息回答即可。第(3)题,针对上一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即可。
【答案】 (1)传统发展模式 (2)图略。(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加重)
(3)图略。(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右:改善生态系统)
14.(2013·济南高一检测)读生态农业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将下列内容填入图中空白框内。
A.鱼池 B.沼气池
C.农田或大棚 D.猪舍
(2)该生态农业模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影响?
(3)该生态模式最适宜在下列选项中的哪个区域发展(  )
A.黑龙江 B.西藏
C.内蒙古 D.湖南
(4)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发展哪些生产部门?
【解析】 猪粪可作为沼气池原料,冲栏污水用于堆肥,堆肥作为农田或大棚的有机肥料,沼液、沼渣作为鱼的饵料。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降低了污染,保持了土壤肥力。沼气是利用生物发酵而形成的,故在气温较低或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发展受到限制,该地区还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部门,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 (1)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是:A、C、B、D
(2)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发展,各产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污染,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D
(4)农产品加工部门(如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