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础 巩 固
1.(2013·沈阳市期考)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D。
3.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日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 )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激进派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主张是要求立宪法,真正限制君主的权力。据此判断,作者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
4.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1897年”这一信息,“最近三年”指甲午战争后的三年,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故选B。
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报纸所指的“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是指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中“守旧党”应指封建顽固势力;“中立党”指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6.(苏北四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答案】 (1)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3)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
能 力 提 升
1.(2013·宁波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steamer)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2.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 D
【解析】 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在东方“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3.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C
【解析】 张之洞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
4.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界利用进化论宣传变革思想。题干主要表明康有为、严复、陈独秀等从不同角度利用进化论思想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制造舆论,涉及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A项排除。利用进化论,不体现“创新”和“西学中源”。“取明深义,取便发挥”就是理解原文思想而不是照搬照抄,更好为自己的主张服务。答案D。
5.“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对康有为“创立新孔教”的正确理解是( )
A.推翻封建儒学,建立资产阶级新儒学
B.模仿马丁·路德进行中国式宗教改革
C.创立“新孔教”以彻底改造旧社会
D.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服务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说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反映的是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其出发点是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不可能彻底改造旧社会,也不可能推翻封建儒学,只能是改造儒学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D与史实相符,是正确答案。
6.(2013·常州调研)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目标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答案】 (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
(3)特点:现代化启蒙。
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此处答“国情”、“社会性质”等不给分。)
(4)作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严复与《天演论》
《天演论》分正文和导言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较正文还长些。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发挥。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发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有何影响?
基 础 巩 固
1.“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运动中思想主张的内涵与其一致的是( )
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解析】 主张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2.2013年2月24日是胡适辞世51周年。风雨苍黄五十年,一位名叫李慎之的老人去世前曾预言: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胡适原名胡嗣糜,后来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适”字,将名字改为胡适。这表明胡适接受了( )
A.进化论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认为,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本题胡适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适”字表明他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3.胡适在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
A.宣传西学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
【答案】 C
【解析】 三份报纸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者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文中“变”的含义是( )
A.变革思想观念 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C.改革教育制度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 A
【解析】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大变革的风暴。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易白沙曾说:“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养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人民贼牢笼。”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基本态度是( )
A.彻底批判,全面否定 B.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D.中西互补,古今交融
【答案】 A
【解析】 此题主要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考查对新文化运动有关问题的理解。易白沙从多个方面评定孔子,陈独秀则用“必排孔教”表达了对孔子的态度。故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学革命”八事中)“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思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秋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
材料二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2)从材料中分析两人思想的异同。
【答案】 (1)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能 力 提 升
1.(2013·龙岩调研)1934年,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批判某历史事件时说:“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他批判的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日本侵华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指传统儒学思想遭到批判和否定,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使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新文化运动思想家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本题应选C项,其他各项与材料“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无关联。
2.(2013·聊城市外国语学校检测)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应(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徐志摩生活的时代24岁以前是1920年前,这段时间刚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而从题干来看他所追求的是相对论和民约论,即科学和民主。由此判断B项正确。A、C、D各项与材料不符。
3.(2013·雅礼中学模拟)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走向成功。在近代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是具有初步无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挽救中国。
4.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答案】 C
【解析】 “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说明当时的人们反对儒家文化,依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直接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5.(2013·潍坊模拟)下列言论,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思想主张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若诏旨一下,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C.“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D.“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答案】 C
【解析】 陈独秀主张不要只学习技术和制度,更重要的是思想,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要是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A项属于洋务派;B、D两项应属于维新派。
6.(2013·宁波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答案】 (1)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
影响: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④儒学教育开始制度化和官方化。⑤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⑥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态度:否定儒学(孔教),主张以西方民主思想取代之。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像陈独秀这样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奋起反击这股逆流。
(3)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应取其精华,辩证、全面地对待孔子及孔教。
胡适改名趣谈
胡适上中学时,正是中国国难频发的时期,维新改良运动破产,八国联军的侵略,内忧外患,再加上慈禧专权,国之不国,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热血青年,出于民族自爱、自强的愿望,积极寻求救国之路。正在这时,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一时风行全国。这本书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许多人受到启发,他们好像找到了一种精神武器,看到了民族国家强盛的希望。于是不少人热血沸腾,纷纷改起了自己的名字。有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孙竞存”,也有改为“杨天存”。胡适也在这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作为自己的名,以“适之”为字。
这一趣谈体现了胡适的什么精神?
基 础 巩 固
1.“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
A.五四爱国运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诞生
D.中国共产党诞生
【答案】 B
【解析】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时注意时间1919年和人物列宁,可知是马列主义。而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故选C项。
3.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资产阶级兴起
D.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解析】 A、B、C三种潮流在《庶民的胜利》发表前都已出现,只有D是在中国和世界上新出现的思想潮流。故选D。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社会改良组织
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比较鉴别,最终确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1921年成立了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开辟了道路。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的争鸣时期,经过无数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终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成为改造旧中国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也符合中国国情
B.“工读互助团”没有真正的理论家
C.胡适只代表个人,李大钊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
D.其他观点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成果和社会实践,再加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创造,总结出了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中国人结合本国国情,科学地改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管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三 上海《劳动界》第七期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请回答: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谁?
(2)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探索中的中国人指明了出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李大钊、陈独秀。
(2)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创办刊物、举行演讲、创办学会团体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能 力 提 升
1.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 A
【解析】 结合统计数据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答案】 B
【解析】 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
3.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况不能表明( )
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
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4.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在于注意时间1920年,这时期A、D两项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
B.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传入中国
C.先进的知识分子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D.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并没有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
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三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各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法?
(3)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胡适认为空谈主义非常容易,但无用处,即反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存在。应解决。胡适企图用改良主义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马克思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3)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革命与改良的争论。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
李大钊的英勇就义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我们应该学习李大钊的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