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者,治之端也”。其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仁” B.“礼”
C.“教化” D.以德治国
【解析】 孔子主张以“礼”即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而荀子认为人性伪善,需要借助一种工具来制约,而法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因此,法与礼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故选B。
【答案】 B
2.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清静无为”,这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四个选项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 B
3.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大意就是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也要相应变化,这是韩非的主张。
【答案】 C
4.据《孟子·离娄下》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本质意图是( )
A.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
B.孟子阐述传承“孔子学说”的历程
C.“五世”指的是五代十国
D.孟子自认继承孔子的道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的含义。其大意是:我不曾亲身做孔子的弟子,我可以从传授的人那里学了来,间接地得到他的好处。“间接”体现的是继承。
【答案】 D
5.(2013·丹东高二检测)《圣经》说:“……也就是说,王权实乃天赋,是作为万物之主的上帝意志的体现。”下列哪个人物的观点与之相似( )
A.朱熹 B.王守仁
C.董仲舒 D.陆九渊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君权神授,此主张符合董仲舒的观点。
【答案】 C
6.(2013·南通高二期末)“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
A.孟子 B.韩非
C.荀子 D.董仲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时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可以联系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答案】 D
7.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要求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不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独尊儒术”,从根本上看,都取决于是否服从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 B
8.达·芬奇认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是
( )
A.“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 达·芬奇的观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而D项显然是与之相背离的。
【答案】 D
9.“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解析】 由材料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
【答案】 C
10.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解析】 朱熹的“格致”是指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器物的器官
C.进行科学实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解析】 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这里的“器”就是指客观事物,“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器”决定“道”。
【答案】 A
12.古代中国有两个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时期,分别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
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衰落时期,社会的变革造成了思想界的异常活跃。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王守仁《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材料三 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史概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学贡献。(6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的哪些主张?他与朱熹的主张是否存在本质区别?为什么?(7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基本认识及应采取的正确态度。(7分)
【解析】 第(1)问中的“思想观点”可依据材料一中“天理存,则人欲亡”等信息进行概括,“理学贡献”可从理学体系及其直接作用等方面进行提炼;第(2)问中的“主张”可结合材料二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等信息进行归纳,“观点及理由”可结合朱熹、王守仁思想主张的主要目的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基本认识”可联系材料三中“以天理遏制人欲”等信息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正确态度”可从批判与继承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 (1)主要观点:“天理”无处不在;“存天理,去人欲”。理学贡献: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2)主张:“天理”就是人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人们应当“致良知”以求“理”。观点及理由:两者没有本质差别,都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基本认识:宋明理学以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为目的,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它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正确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食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书》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但是……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部分恰好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和展望》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请从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6分)
(3)结合孟子的民本学说,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3分)
(4)分析孟子和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不同。(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第(1)问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原因则从当时政治经济方面解答。第(2)问黄宗羲的主张以限制皇权为中心,材料中涉及宰相制度、学校等,影响则结合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解答。第(3)问首先要把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再分析它与君主专制的对立点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第(4)问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入手。
【答案】 (1)观点: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学者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主张: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思想的先声。
(3)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早期的民本思想,主张对君权加以限制,所以说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4)孟子的民本思想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角度,维护封建统治。黄宗羲带有批判君主专制的精神,把传统的君民关系颠倒过来,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反映的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一、选择题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A.促进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
【解析】 五四运动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起到了同样的历史作用。B、C两项与之不符,D项仅是孔子一家思想,也与主题不符。
【答案】 A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
A.整理“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解析】 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对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和总结,符合“集其大成”。
【答案】 A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主张是( )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解析】 A、B两项与法家相符,D项与道家相符,C项与儒家一致。
【答案】 C
4.下列思想家提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制天命而用之”的是
(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
【解析】 战国末期,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 B
5.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解析】 解答本题要扣住限制性条件“道家学说”。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A项中的“崇功利,尚干涉”,C项中的“同情公室”,D项中的“深信政府万能”都体现的是“人为”,B项则体现了“无为”思想。
【答案】 B
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与庄子的观点( )
A.都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
B.基本上相矛盾
C.都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D.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解析】 庄子和荀子分属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荀子则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故选B。
【答案】 B
7.右图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 韩非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明显选择D。
【答案】 D
8.韩非用《守株待兔》的寓言阐释法家主张(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D.严刑峻法,加强统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该寓言的本身及其深刻的寓意。“宋人”墨守成规,终是一无所获,给后世留下了笑柄。
【答案】 C
9.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引用材料强调严刑峻法有利于规范人的言行,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3·宁波高二检测)“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材料大意是:(君主对于)贤人便进行选拔,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
【答案】 A
11.下列思想主张或观点体现了墨家学说的是( )
①“取实予名”、“察类明故” ②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 ③“道”是世界的根本 ④用类比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②是墨家学派在认识论上的贡献,①和④是墨家学派在逻辑学上的贡献,故B项符合题意;③是道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符合题干中“墨家学说”的条件。
【答案】 B
1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解析】 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有差别的爱。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平等的爱。因此阶级利益不同造成了分歧。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关于孔子周游列国和杏坛讲学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材料三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请回答:
(1)孔子周游列国和讲学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发行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说明荀子有哪些重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4)材料三涉及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从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概括分析。第(2)问从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分析。第(3)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天行有常”等有效信息分析。根源从生产力的进步性方面分析。第(4)问主张提取“兼爱”、“非攻”、“尚贤”等信息回答。代表哪一阶层利益可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 (1)宣扬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主张建立礼乐文明和“中庸”的社会。
(2)孔子的“仁”对国人的为人处世有极大影响,形成了民本思想传统,造就了东方文明谦恭的性格;孔子倡导的“礼”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并通过修身、齐家而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主张: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4)“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韩非子》
材料四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禄。
——《墨子》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四代表的学派在战国前后地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的“德”有何不同?
(4)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6分)
【解析】 第(1)问从道家“无知无欲”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主张“德”、反对杀;材料三提取“刑”、“德”分析。第(2)问结合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回答。第(3)问从不同的学派入手,材料二指“德政”;材料三是指控制手段。第(4)问注意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举例可联系尊师、敬老、孝道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材料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材料二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三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扩大,墨学成为显学。战国后期,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小。
(3)材料二中的“德”主要指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三中的“德”是指君主对臣民的一种控制手段,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但并不反对“诛罚”。
(4)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要正确对待,既要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举例:①对儒家提倡的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颇有益处。(任举一例即可)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秦始皇“焚书坑儒”
D.佛教的冲击
【解析】 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了儒家学派的发展。
【答案】 C
2.“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析】 “书籍被烧残”以及“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 C
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兴太学”即可判断选择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答案】 C
4.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
【解析】 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求,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对“人君受命于天”的强调,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答案】 A
5.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言论表明他( )
A.感叹人性本恶意识 B.主张君主受命于天
C.提倡民贵君轻思想 D.建议实行独尊儒术
【解析】 “天意”、“立王”、“以善”、“民性”,说明董仲舒鼓吹和提倡“君权神授”,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C项属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6.儒家学说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学说
B.从批判时政为主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为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解析】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因而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选B项。A项不正确,因为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为政以德”观点的是孔子,排除C项;董仲舒生活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我国,故D项不准确。
【答案】 B
7.“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这里的“环境既殊”主要指( )
A.封邦建国变为专制一统
B.土地国有变为土地私有
C.百家争鸣变为独尊儒术
D.以仁治国变为以法治国
【解析】 根据材料中“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可以判断,“环境既殊”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A、B、D三项可以选;但再根据“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反映的是思想活跃局面难于继续维持,这与专制一统的政体有关,故只选A项。C项是在汉代,与材料先秦时期不符。
【答案】 A
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形象是从哪一个朝代开始的(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 汉朝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以儒家经典进行教化,一方面厉行专制以控制臣民,此后各朝代也依循此方式,儒法并行,进行统治。
【答案】 B
9.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
【解析】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门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使得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答案】 B
10.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汉画像石“讲经图”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罢黜百家并非是除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都灭绝。汉代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主要是为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
【答案】 B
11.在科举制下,“学而优则仕”,为此,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盼一朝中举。这里的“圣贤书”主要指的是( )
A.法家经典 B.儒家经典
C.墨家经典 D.道家经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科举考试主要考儒家经典,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埋头读经。
【答案】 B
12.《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
【解析】 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王的治国之策: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的主张。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
(2)列举汉武帝采取的“利禄的引诱”的三项具体措施。
(3)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
(4)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问分别联系秦朝和西汉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回答。第(2)问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后果结合秦朝的灭亡和西汉大一统的巩固回答,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道德标准最早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合理性从传统美德、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
【答案】 (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五经博士,专事研究与传播;办太学,完成学业,考试合格即可做官;建立地方学校。
(3)后果:秦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后者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
看法:略。(言之有理即可)
(4)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均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三(人教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概括材料三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
【解析】 综合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孔子。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选择题
1.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的思想家是( )
A.周敦颐 B.邵雍
C.张载 D.二程
【解析】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答案】 C
2.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
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
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
【解析】 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基本观点是( )
A.将背离儒家传统的道教、佛教视为夷狄之教
B.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C.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道统”思想
D.指出唐朝根本弊端在于不重儒学纲常伦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韩愈宣称儒家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道统”思想。A项与其观点不符,B项是李翱的思想,D项是北宋士大夫提出的。
【答案】 C
4.“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此言当出自(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解析】 “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与这一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两项,但从材料中“乃是自家体贴出来”说明不会是朱熹,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C、D两项主要是心学的代表人。
【答案】 A
5.《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扼杀人性。蔺氏的做法明显受到了这些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
【答案】 C
6.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
(西汉)董仲舒 (南宋)朱熹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都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的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朱熹的理学吸收的是佛、道思想。A、B、C三项是两人思想的相同点。
【答案】 D
7.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 )
A.良知 B.仁
C.正君心 D.灵明
【解析】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答案】 B
8.“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C.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D.形成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解析】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不存在“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答案】 D
9.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 “理”产生于“天地之先”,表明“理”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需要和人的关系。
【答案】 C
10.(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韩愈 D.王守仁
【解析】 根据材料“心存良知”判断,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术观点,故选D项。
【答案】 D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应是(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 A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B、D两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故C项为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C
12.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
【解析】 材料反映了理学的消极影响,体现了其摧残 人性的一面,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材料无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不是衰落,排除B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山名胜:红门宫
红门的正前方是孔子登临处,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祠
材料二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荣耀”的背后是血泪
材料三
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孔子登临处、弥勒院、元君祠三者各代表哪家思想?它们的关系到宋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贞节牌坊”背后的血泪出现的思想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理学的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常识可知,孔子、弥勒佛、元君分别代表着儒家、佛教和道教,三个建筑并立,正前方为儒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并行以儒为主,三教并行合归儒。第(2)问,要明确贞节牌坊是为什么人而立,需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合乎什么样的规范。第(3)问,由“忠孝廉节”四字可知,强调的是修身、气节方面的要求。
【答案】 (1)三教并行。儒家、佛教、道教。宋朝时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理学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以“三纲五常”来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尤其是对妇女的束缚和摧残。
(3)理学注重品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追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对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14.(2012·连云港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相同点。
【解析】 第(1)问调用关于《论语》的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把握材料二中“心之良知”等关键信息。第(3)问注意“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这个切入点。
【答案】 (1)孔子。
(2)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3)不同点:材料一认为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认为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相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
一、选择题
1.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主要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 C
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进步的思想家,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由此该书遭禁。A项发生在宋朝。B项是李贽的观点。C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解析】 黄宗羲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C、D两项;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也就是说,他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张建立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黄宗羲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君主专制,而非整个封建制度。
【答案】 A
4.《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一书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B.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C.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的信息可以判断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根据相关史实可以判断C项不符合史实,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答案】 C
5.黄宗羲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 )
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②孟子“君轻民贵”的思想 ③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④王守仁“心外无物”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 “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有民主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想,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6.顾炎武治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见顾炎武主张读书( )
A.应专攻儒家经典
B.不要学习六经以外的书籍
C.应旨在经世致用
D.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不关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说明顾炎武主张读书要关六经之指、要关当世之务,即读书应旨在经世致用。故答案为C。
【答案】 C
7.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彻底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材料,顾炎武列举出这些事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 A
8.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认为历史运动是“势之必然”。这说明他( )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极力主张“循天下之公”
C.反对帝王以天下为私产
D.强烈要求改革法制之弊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王夫之倡导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对“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含义不符。
【答案】 A
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D.“工商皆本”
【解析】 工商皆本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这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 D
10.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
A.重视农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
【解析】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表明农、商对国家富强都有重要作用。
【答案】 C
11.下列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倡“经世致用”。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B项“根本上否定君主制”错误。
【答案】 B
12.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求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众治”取代“独治”
D.“存天理,去人欲”
【解析】 “存天理,去人欲”是宋明正统理学家的主张,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体现了倡导人性、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观念。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思想局面。第(1)问根据顾炎武所处的明朝时政治黑暗的表现回答。第(2)问社会表象根据材料中“有风俗,然后有政事”回答;功能根据材料一中“则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材料二中“以立天下之人伦”、“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回答。第(3)问取舍根据“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回答;理由根据“圣人之语录……此之谓不知本矣”回答。第(4)问可以从顾炎武思想的积极方面回答。
【答案】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宦,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守令》
材料三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公哉……
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作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第(1)问从公与私、国与家、反对君主专制、人民权利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资本主义萌芽、宋明理学的消极性、君主专制强化的角度分析。第(3)问积极性从反对君主专制、批判传统儒学的角度分析,局限性主要从未能提出社会新制度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区分公与私、国与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障人民权利。
(2)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3)他们反对君主专制,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进步意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冲击了当时的君主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