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南通高二检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宗教改革”“民众教育”,可知对社会改革、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印刷术和造纸术。其它选项在分析时紧扣是否属于文化、教育来解答,即可判断对错。
【答案】 D
2.我国古代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B.《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C.至迟至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已发明了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
D.郭守敬制作的浑仪是望远镜发明以前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解析】 至迟至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已使用浑仪观测天体坐标,郭守敬革新浑仪,使其结构简化,称为简仪。
【答案】 D
3.
“磨”形象地再现了古代磨面的场景,它是我国古代一部农书中的插图,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这部书应是( )
A.《授时历》
B.《齐民要术》
C.《诗经》
D.《农政全书》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齐民要求》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答案】 B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主要是指( )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汉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先秦时期《诗经》和《离骚》并行,后来就以“风”“骚”代指《诗经》和楚辞。
【答案】 B
5.“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叹流年又成虚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屈原创作了楚辞,其代表作是《离骚》,B项是他勉励自己的名句,表达了他不畏艰难、探索真理的精神。
【答案】 B
6.元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新诗。“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此例典型地说明了元散曲的特征是( )
①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 ②语言通俗易懂 ③句子长短不受规范 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7.(2013·漯河高二检测)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抒情写意为主流
C.既雅俗共赏又凝重浓郁
D.充满追求个性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可知其评价元杂剧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类似白话文,这反映其艺术风格是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答案】 A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一段真实历史为背景,演绎一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从而为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模。这应该指的是( )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解析】 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涉及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部历史小说。
【答案】 C
9.
有人曾对与右图反映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如下描述:“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这一著名戏剧( )
A.由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B.是士人群体逐步形成的直接产物
C.与理学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有关
D.被称为“百戏之祖”且享誉世界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及题干中“丑角总要多出相”等信息可知,这一戏剧是指京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京剧无关,D项是指昆曲。
【答案】 A
10.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字体是草书。A是楷书,B是行书,C是草书,D是隶书。故选C。
【答案】 C
11.
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
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从图中形状来看,是京剧脸谱的形象。
【答案】 D
12.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此人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吴道子 D.王夫之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及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顾恺之。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 (金,1115~1234年)
材料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 《梦粱录》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10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2分)
【答案】 (1)金朝时火药就已经用于军事;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火药和指南针传播到欧洲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用坚船利炮征服世界提供了条件。
(3)封建中国的愚昧落后使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4)原因:在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看不起。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三打祝家庄 黛玉葬花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大闹天宫
材料三 欣赏下列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诗句的作者是谁?分属哪个流派?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分)
(2)指出材料二中插图分别出自四大古典名著的哪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及繁荣的原因有哪些?(10分)
(3)材料三反映的中国书法的字体艺术类型分别是什么?(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文信息归纳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概括性。分析第(2)、(3)问原因时注意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答案】 (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科举取士,注重诗文等。
(2)图一、二、三、四分别出自《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原因:适应小说、剧本发展的需要;绘画艺术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楷书、行书和草书。
一、选择题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 中国在西汉时已发明了纸,之前曾将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答案】 C
2.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 B.造纸术的发明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印刷术的进步
【解析】 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出现“藏书数量最多者”现象。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在汉朝,不符合题意。小说在社会上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
【答案】 D
3.(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可知该法是活字印刷术。
【答案】 C
4.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作为研究性课题,你觉得他们所列的下列命题存在错误的是( )
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解析】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根源应是资本主义萌芽,印刷术仅仅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5.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十进位值制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算筹记数法
C.北宋时穿档定珠算盘已普遍使用
D.明代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是中国珠算的开始
【解析】 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古代中国人至迟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珠算盘,因此D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6.2012年2月25日,中国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这种导航定位系统的功能与中国古代哪项发明的功能有相似性(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 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这与导航定位系统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答案】 C
7.(2013·开封高二检测)《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乐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科技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强调实用性,重经验的总结,轻视理论的探究,这一切都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答案】 A
8.1262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后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其名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特色 ②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 ③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因此与农业密切的历法研究成果丰硕,故①②正确。中国古代科技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③错误,④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 C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览”。下列发明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
A.珠算法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浑仪
【解析】 简仪属于天文观测仪器,D项也属于天文学成就。
【答案】 D
10.某同学在学习完古代中国的农业成就后,做了以下几点课堂记录,其中记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齐民要术》深刻地阐述了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C.《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
D.《齐民要术》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
【解析】 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是《农政全书》。
【答案】 D
11.中国人取得的让“西方望尘莫及”并对人类世界步入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有( )
①十进位值制 ②《齐民要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的发明及应用 ⑤最早使用赤道坐标 ⑥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解析】 中国取得的对人类世界步入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答案】 C
12.明朝后期,我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科技著作,这些著作( )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 明朝时期我国在农学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处于传统科技的领先地位,《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①②正确,③符合明朝的社会经济特征,也正确。④在科技著作中无法体现,应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蔡侯纸
材料二 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马克思认为,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科技成果产生于哪一时期?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成就及影响,第(1)问注意依据图片下的说明文字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回答印刷术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作用,不要答成四大发明的作用。
【答案】 (1)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2)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科学技术武器,欧洲的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用这一科学武器,印刷书籍,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打破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为近代欧洲反封建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2)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主要原因。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归纳特点,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该是下面哪一幅图所代表的作品( )
A.《离骚》B.《诗经》C.《子虚赋》D.《上林赋》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而A、C、D三项都不是诗歌,而是两种新的文学体裁,故可排除。
【答案】 B
2.(2012·浙江会考)“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 从材料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畦留夷与揭车兮”的句式可以看出,此种风格非常灵活,易于表达感情。这是屈原楚辞的特点,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答案】 B
3.(2013·阳高二检测)请判断以下评论指的是哪一类文学形式?“其作品往往以帝王游猎为题材,极力描写皇家苑囿的广阔,林木的繁盛,禽兽的众多,游猎场面的壮观,以及音乐美女之盛”。( )
A.原始歌谣 B.骚体
C.唐诗 D.汉赋
【解析】 汉赋辞藻华丽,气势宏大,描写繁盛气象,与题干所述文学体裁相符。
【答案】 D
4.某位老师在制作有关唐诗的课件时,选用了下面一幅图片。从诗的风格来看,该诗的作者应是( )
A.李白 B.王勃
C.高适 D.杜甫
【解析】 题目中的诗是杜甫的《石壕吏》,反映了百姓的悲惨生活,符合杜甫的诗歌特点。
【答案】 D
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解析】 A项体现了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B项反映了国都沦丧、城池被陷,虽然山河依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体现的是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6.(2013·辽宁盘锦高二检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解析】 题干所述文学体裁为诗,中国历史上唐诗成就辉煌,最为有名,故选B项。
【答案】 B
7.(2013·河南开封高二检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风上看,该词属于( )
A.婉约派 B.豪放派 C.田园派 D.山水派
【解析】 这首词是岳飞的《满江红》,属于豪放派。
【答案】 B
8.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宋词、唐诗、楚辞。
【答案】 C
9.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 B.《全汉赋》
C.《全唐诗》 D.《宋词欣赏》
【解析】 题干所述材料是宋代辛弃疾的词作,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不同文学体裁出现的时间。①出自《诗经》,②出自《离骚》,③是唐诗,④是宋词,出现在北魏前的是①②。
【答案】 B
11.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该评价主要是肯定元曲(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解析】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主要是因为它接近和反映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答案】 A
12.《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通过材料中所述的暗示来看,作者希望通过这样描述来揭示当时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批判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请回答:
(1)请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它们的文学体裁。
(2)请指出材料一文体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指出材料三文体的特点,并举出三位代表作家。
【答案】 (1)唐诗;元曲;宋词。
(2)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而且直接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经济: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特点:词起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三位即可)
14.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出现了四大名著。观察下列小说中的插图,完成相关问题。
(1)上述四幅图片各出自于哪本著作?
(2)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出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但从90年代末至今,又出现了重拍的热潮。你对此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解析】 回答第(1)问,结合图片的内容很容易判断。回答第(2)问,要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思考。第(3)问属开放性的设问,可以持赞成态度,也可以反对,但必须做到言之有理。
【答案】 (1)《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2)①小说创作的素材丰富。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与此同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②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
(3)同意重拍。利用日益发展的科技更好地展现相关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美的享受,随着对四大名著研究的深入,能够更好地体现和挖掘它们的内涵等。(言之有理即可)
反对重拍。对原有相关影视作品的超越非常困难,影视观众很难认同新的作品,多次重拍浪费大量的资金,会导致不良的社会风气等。(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元杂剧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下列有关元杂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杂剧一般有“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B.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王实甫合称“元曲四大家”
C.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D.元杂剧作家以关汉卿成就最高
【解析】 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指唐代的“参军戏”,B项中汤显祖和王实甫都不是“元曲四大家”,C项中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的应是昆曲。
【答案】 D
2.(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 )
A.《牡丹亭》 B.《倩女离魂》
C.《窦娥冤》 D.《西厢记》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 C
3.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解析】 元代文人地位十分低下,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满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从材料中“文人的贫穷”可知答案为C。
【答案】 C
4.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流行,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活泼的剧种是( )
A.南戏 B.元杂剧
C.昆曲 D.黄梅戏
【解析】 依据“元朝末年”、“江浙一带”、“完备”等信息可知是南戏。
【答案】 A
5.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兴起于江苏昆山一带
B.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
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
D.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更符合京剧。
【答案】 D
6.
右图演员的划桨动作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
A.程式化
B.现实化
C.虚拟化
D.格式化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戏剧演员做划船的动作,这体现了戏剧表演具有虚拟化。
【答案】 C
7.(2013·南阳高二检测)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杂剧俑 京剧脸谱
A.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B.杂剧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C.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D.京剧是“近代百戏之祖”
【解析】 B项中“萌芽”的说法错误;昆曲形成的时间晚于杂剧,C项错误;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D项错误。
【答案】 A
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段话不能说明的是( )
A. 清朝前期,各种地方戏曲发展
B. 昆曲逐渐脱离群众
C. 北京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D. 京剧已形成
【解析】 考查京剧的形成时间。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题干中所述为“乾隆时期”,故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9.“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1845年前后,在进京的湖北演员余三胜、谭志道等人的努力下,西皮和二黄终于交融在一起,皮黄戏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 )
A.昆曲 B.元曲
C.秦腔 D.京剧
【解析】 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徽汉合流”,据“道光八年”等信息可知应指京剧的形成。
【答案】 D
10.(2013·锦州高二检测)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用铜锣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 京剧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等为艺术手段。
【答案】 B
11.“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C.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D.出现追星现象
【解析】 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谈话以及教育后代,勉励共进方面,多以戏曲中的言词作为例子,由此看出戏曲在当时具有社会教化功能。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 C
1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 京剧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同治、光绪年间得到发展,出现了“同光十三绝”,民国时期走向世界,最终成为国宝,故A项正确。戏曲之祖是昆曲,故B项错误;C项中的“元末初创”时间错误;D项中的“康乾京化”说法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北宋墓杂剧砖雕 图二 京剧电影《定军山》剧照
材料二 阅读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戏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形成条件,依据所学基础史实依次作答即可。
【答案】 (1)联系:北宋的杂剧以及而后形成并流行的南戏为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元杂剧等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整合;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歌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京剧的特点有哪些?
(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二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解析】 第(1)、(2)问依据所学基础史实直接作答;第(3)问应从京剧的优势,现在的新发展及传统文化价值等方面归纳要点;第(4)问注意从批判继承的角度回答。
【答案】 (1)①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并分为生、旦、净、丑四个有固定谱式的行当。②表演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
(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幅名曰《慎独》的书法作品,这种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这种字体应该是( )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草书
【解析】 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由此可以判断这种字体出现在商代,进而判断应该是甲骨文。
【答案】 A
2.(2013·郑州高二检测)下列几种书法字体,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情感的是( )
【解析】 体现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的字体应是草书,所列图片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答案】 D
3.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字体是(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解析】 本题考查书法艺术的特色。题干强调了“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与行书特点较为吻合,故选B项。
【答案】 B
4.《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一文认为,由于艺术创造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体现痴狂风格的是( )
A.楷书 B.草书
C.山水画 D.风俗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痴狂性质”的含义,即请示法度而强调个性发挥和主观内心情感的表达。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符合题意。
【答案】 B
5.
(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明( )
A.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
C.随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解析】 从图片字体特点首先判断该字体为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跳动”;更关键是图片中“张旭书”指出作者为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故选C项。
【答案】 C
6.(2012·浙江会考)有学者评价唐代某书法名家的字“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确乎达到美的某种极致,却仍通俗易学,人人都可模仿练习”。下列各项,属于该书法名家作品的是( )
A B C D
【解析】 从题干中“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却仍通俗易学,人人都可模仿练习”的信息可以判断,此种字体应该是楷书。四幅作品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草书、行书。
【答案】 B
7.“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 考查书法字体的特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种书法不拘小节,即兴而作,应为具有极大艺术观赏性的草书。
【答案】 D
8.某同学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果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
A.人物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山水画
【解析】 考查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中国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于一体。
【答案】 B
9.
右图是广州亚运会吉祥物,是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这幅图画应属于( )
A.战国帛国 B.原始彩陶画
C.文人意趣画 D.民间风俗画
【解析】 据图片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寓意可知,此画通俗易懂,面向生活,属于民间风俗画。
【答案】 D
10.宋代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的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项“根本原因”,一般应当从经济根源方面去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
【答案】 A
11.
右图是郑板桥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该画应属于( )
A.宫廷画 B.风俗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此画集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应属于文人画。
【答案】 C
12.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的诗画和郑板桥的绘画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
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其特点与C项相吻合。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2·海南会考)中国古代文化异彩纷呈,文化珍品琳琅满目。请欣赏下列一组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兰亭序》 图二 《清明上河图》
图三 《同光十三绝》
(1)请按下表中的类别填写对应的图示序号。
类别
序号
书画
戏曲
(2)请你列举除京剧之外的其他三种地方戏曲。
(3)请你结合图片中的成果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析】 第(1)、(2)问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综合回答即可。第(3)问回答时需言之有理。
【答案】 (1)
类别
序号
书画
图一、图二
戏曲
图三
(2)琼剧;儋州调声;粤剧;川剧;豫剧;越剧;评剧;秦腔等。
(3)地位:书画,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戏曲,在戏曲方面,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剧,是戏曲界一朵奇葩,至今不衰,誉为国粹。
认识:继承、发展、创新、传播。(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车”的字体演变为例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当代简体
材料二 赏析下边的两幅图片
图一 图二
(1)请你从汉字“车”字的变化中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2)图一和图二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它们形成的各自原因是什么?
(3)图二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考查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第(1)问通过“车”字的字体演变可知汉字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的发展过程,原因可从人们现实需要和信息交流的角度分析;第(2)、(3)问可结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判断绘画艺术形式,分析原因应从社会经济、思想角度归纳,趋势应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大众化、通俗化是基本发展趋势。
【答案】 (1)规律: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图一属于文人画,图二属于风俗画。图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进入宋朝之后,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兴起。图二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
(3)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