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6: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新知讲解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整体感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城一片。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早莺:早早飞回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新飞回的燕子。 春泥:春天刚刚解冻的泥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乱花:随处开放的野花。 欲:要,使。
才:副词,刚刚。 没:淹没,没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不足: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1.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2.作者是怎样浏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精读细研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
水 云 莺 燕
花 草 杨 堤
赞美、喜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