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
(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先秦时期《慎子》记载: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该记载反映了哪家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分定不可争”说明这已是私人财产,不能被侵犯。这是法家思想的表现。
【答案】 D
2.“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扣住时间:西汉武帝时,然后由“儒风独树”可知指的是儒家思想的独尊,由此可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施的结果。
【答案】 B
3.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是( )
A.陆九渊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解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符合题干“最早”要求的是陆九渊。
【答案】 A
4.下列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评价最确切的是( )
A.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地继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动摇封建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也未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更谈不上是新思潮的萌发,只是促使了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答案】 D
5.(2013·福建八县一中联考)“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表明中国科技主要是实用技术,其余选项与西方科技相关。
【答案】 B
6.(2012·四川高考)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东汉说唱俑”。说唱俑就艺术形式而言,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增加了我们对东汉说唱艺人的直观感受,故①④正确。从内容而言,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况,对研究当时的风俗及人文地理都有极大的价值,故②正确。题干中的图片仅仅是说唱俑,故该艺术形式不能反映出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排除③。
【答案】 B
7.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一部小说:“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请据此判断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解析】 曹雪芹的作品是《红楼梦》。
【答案】 B
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政治文明改革政治制度。
【答案】 C
9.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阵营最终分裂。其开始分裂的标志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开始分裂。因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而李大钊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10.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民主自由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理解全面的是”。“排斥强权”体现了反帝要求,“改良社会”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只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理解并不全面。
【答案】 C
1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反映了孙中山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 D
1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新的东方道德标准”是指毛泽东思想结合了中国革命的实际,符合国情。①②符合中国实际,③④错误。
【答案】 A
13.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解析】 “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说明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中国必须抓住时机,迅速改革开放,B项与时间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相符。
【答案】 B
14.“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开放。”对毛泽东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新中国的诞生
B.文学艺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双百”方针是党领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文学艺术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许可的条件下自由发展。故选C。
【答案】 C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体现在( )
①提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 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新时期,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制定《义务教育法》。①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取得的教育成就,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16.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 )
A.“两弹一星”计划 B.“863计划”
C.“211工程”计划 D.“星火计划”
【解析】 提取“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可知A项符合要求,其余选项都是改革开放后的“计划”。
【答案】 A
17.智者学派在古代希腊曾经风靡一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智者学派是近代人文主义的渊源
B.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C.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D.注重实利,善用逻辑方法
【解析】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比智者学派更具有理性。
【答案】 B
18.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道白:“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为( )
A.君主专制 理性主义 B.神学思想 自由主义
C.经院哲学 唯物主义 D.古典文化 人文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概念的理解。其复兴古典文化仅仅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倡导资本主义的自由精神,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 D
19.启蒙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浪漫主义思潮,其积极作用不包括( )
A.促使人们宽容不同文明
B.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解析】 浪漫主义主要在于指出理性的局限性,揭示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双刃剑”作用,凸显人的情感,所以,对现代科技发展不会起积极推动作用。
【答案】 D
20.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说明( )
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现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
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说明了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科学理论与成就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无止境,故①②④正确。量子力学的提出说明人类的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故③说法错误。
【答案】 C
21.在对生物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中着重研究个体,主要运用解剖和实验的方法的是( )
A.林耐 B.哈维 C.施莱登 D.巴斯德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教材中提到当时对生物学的研究形成了两条路线,其中一条就是以哈维为代表,着重研究个体,故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 B
2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实现了人类在空中飞翔的梦想。这得益于( )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C.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 D.宇宙飞船的发明
【解析】 飞机的出现,实现了人类飞上天的梦想。D项虽然也实现了人类在空中飞翔的梦想,但它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3.下列作品与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
C.《母亲》 D.《西风颂》
【解析】 “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D项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答案】 D
24.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特点是( )
A.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B.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的心灵,具有浪漫气息
C.散发着诗歌般的韵味
D.描绘自然,音乐意境优美,感染力极强
【解析】 贝多芬早年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所以其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答案】 A
25.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失序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775年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应该排除A项;启蒙运动应该是兴起于17世纪,故也应该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故应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2012·浙江会考)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1)上述材料出自哪本书?(1分)此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指出这一思想提出的主要意义。(4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部图
(2)请写出材料二所示杂志的名称。(1分)该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什么?(2分)
材料三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姓名。(1分)该文章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4分)
【解析】 第(1)问结合魏源的《海国图志》回答。第(2)问提取“敬告青年”的内容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 (1)《海国图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意义:是对近代中国人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名称:《青年杂志》(或《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作者:李大钊。意义: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牛顿革命通过在自然科学中排除了经院哲学的成见,确立了充分尊重经验事实的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正是牛顿,以他的巨大成功为动力,推动了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在知识界的迅速普及,并使之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基础部分,对后来的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
——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词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奖来得十分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诺贝尔奖。
——《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牛顿的科学成就产生的影响。(8分)
(3)材料三中汤姆逊为什么说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试从相对论的理论价值方面加以阐述。(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指的是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第(2)问依据材料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尤其要注意省略号前后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是解题关键。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限定语“从相对论的理论价值方面加以阐述”,即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及其影响方面进行解答。
【答案】 (1)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2)①动摇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②排除了经院哲学的成见,确立了尊重经验事实的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③推动了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在知识界的迅速普及;④对后来的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
(3)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极大地拓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8.(2012·浙江高考)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6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综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贡献,概括其学术地位,注意与孔子、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作比较。第(2)问,要根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第(3)问,由材料三中“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可以看出这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内容的体现;严复的最主要贡献是译著了《天演论》,先根据材料概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其思想。
【答案】 (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思想家: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贡献: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必修三
模块高考热点透视
模块高考热点透视
知识考点
2012考题归纳
考查频度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海南高考第2题;浙江高考第38题;北京高考第37题;山东高考第9题;浙江高考第12题
高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天津高考第12题
低
宋明理学
海南高考第4题;浙江高考第12题;海南高考第6题
中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全国卷第27题;浙江高考第38题
中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山东高考第12题
低
汉字与书法
福建高考第13题
低
笔墨丹青
安徽高考第12题
低
诗歌与小说
江苏高考第1题;浙江高考第15题
中
梨园春秋
大纲全国卷第14题
低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浙江高考第12题
低
文艺复兴运动
福建高考第19题;北京高考第14题
中
宗教改革
广东高考第18题
低
启蒙运动
山东高考第15题;福建高考第20题;海南高考第10题;江苏高考第13题
高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天津高考第8题
低
诗歌小说与戏剧
广东高考第19题
低
音乐与美术
无
低
电影与电视
无
低
西学东渐
北京高考第16题;海南高考第15题;天津高考第3题;江苏高考第22题
高
新文化运动
福建高考第17题
低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海南高考第17题;福建高考第16题
中
毛泽东思想
广东高考第16题
低
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指南
福建高考第38题
低
现代科学革命
无
低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无
低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无
低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无
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无
低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思路点拨】 本题以原始史料组题,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好礼”“好义”“好信”
巧
排
除
A
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与题意不符
×
B
题干中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属于仁政
√
C
“法”的思想,题干并未涉及
×
D
“礼治为先”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
×
得答案
B
____(1)知识角度
掌握儒、道、墨、法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2)热点角度
联系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政热点,注意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如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教无类”有利于教育公平,“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理学有助于塑造人的社会责任感等。
1.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网上查到的一幅图片。据此判断,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孔子和早期儒学
B.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C.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D.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核心思想是“仁”,加之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综合判断其研究的最有可能是A项。
【答案】 A
启蒙运动
(2012·海南高考)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思路点拨】本题以新情境材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
巧
排
除
A
不符合“三权分立”思想
×
B
不符合“三权分立”思想
×
C
符合“三权分立”思想
√
D
不符合“三权分立”思想
×
得答案
C
(1)知识角度
①考查启蒙运动理性实质。理性学说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②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启蒙思想相联系,认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2)热点角度
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人非工具”是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主张,三者之间关系符合等级或层次递进的说法,B项符合题意。A项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的人文主张,不是文艺复兴的事件;C项中几个事件之间是并列的;D项中几个事件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不存在等级或层次关系。
【答案】 B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
(2012·海南高考)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思路点拨】 本题以新情境史料设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迁移能力。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不中不西”“支离破碎”
巧
排
除
A
林则徐、魏源等人只学习西方器物,没有形成“新学派”
×
B
康、梁等人把西方的进化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中国进行变法,体现了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
√
C
孙中山等主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故与题干“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不符
×
D
陈独秀等人对中学全盘否定
×
得答案
B
(1)知识角度
①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潮、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②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新时期理论成果内涵及影响。
(2)热点角度
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富含“人民主权”和“均富”的思想,这与当前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有共同之处,凸显三民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同时又体现了社会史观的视角。
②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活动和革命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当今海峡两岸形势日趋缓和,考查孙中山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也非常值得关注。
3.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是清末“新政”的反映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流派。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在东方“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说明是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答案】 D
一、选择题
1.(2013·洛阳高三统考)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材料中“莫知无用之用也”是关键信息,说明此思想家强调“无为”的重要性,这是道家的核心主张。所给出的四个选项的主张分别是陆王心学、董仲舒新儒学、荀子性恶论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实质还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 D
2.(2013·西安月考)提出“恭而无礼则老,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 从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思想家强调的是“礼”的重要性,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答案】 A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答案】 C
4.(2013·江西吉安考试)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解析】 本题可以用“转化法”解答,题干可以转换成“下列说法与启蒙精神相符的一项是”。A项的核心意思是君主专制;B项的核心意思是“君权神授”;D项的核心意思是“教权至上”;这些都和启蒙运动精神的“法律”“理性”原则不相符,会受到启蒙思想家的批判。C项强调的是法律,符合启蒙精神。
【答案】 C
5.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解析】 陈独秀认为,要推翻帝制,就必须革命,而革命首先要唤起民众的意识,故在革命的时候要进行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放人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革命才能成功。
【答案】 C
6.(2013·浙江嘉兴月考)某故居大门上贴有一副赠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据此判断,故居的主人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解析】 从对联的语义上看,是指为维新变法甘愿流血牺牲、从而警示后人的谭嗣同。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敌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绝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解析】 第(1)问主要措施应依据材料一概括,从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的教育系统两个方面分析;目的可以从教化民众达到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中“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得出其既是思想解放运动,又是政治运动;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
【答案】 (1)主要措施: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2)性质: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民主革命运动。
关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动员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