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3(人教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四)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5分×11=55分)
读“我国‘十二五’规划农业战略格局图”,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组农业主产区生产优势条件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 B.c—光照充足、水源丰富
C.e—气候湿润、温差较大 D.g—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2.下列农业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正确的是( )
A.a主产区——大力开垦土地发展灌溉农业
B.e主产区——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g主产区——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D.h主产区——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实行机械化生产
答案: 1.D 2.B
读“黑龙江省1960—2000年种植结构变化示意图”和“种植结构变化与收益变化的关系表”,完成第3题。
可能的变化形式
小麦→水稻
玉米→水稻
大豆→水稻
每亩纯收益增加量(元)
100
70
60
3.下列关于黑龙江省小麦和水稻种植结构变化的分析最不可信的是( )
A.每亩纯收益水稻明显多于小麦
B.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得到改善
C.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种植比例明显减小
D.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增加迅速,适宜种植水稻
答案:D
读“某地农业景观图”,完成4题。
4.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 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图示农业景观为南方低山丘陵的水田景观。农业结构比较单一,易导致陡坡水土流失。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C
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完成5~6题。
10年前的情况
10年后的情况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荒山绿化,引水灌溉
粮食种植为主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
砍伐林木,水土流失严重
青山绿水,环境优美
文化生活贫乏
山村旅游火爆
外出打工者众多
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给当地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人均收入不足500元
人均收入超过5 000元
5.形成该乡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改变 B.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D.综合治理了社会环境
6.该乡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原材料丰富
C.技术水平高
D.接近消费市场
5~6.解析:考查农业结构的变化。第5题,由表格内容前后10年的对比。导致该乡巨变的事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第6题,农副产品加工业属原料导向型,宜布局在原料丰富的地区。该乡镇农副产品丰富,有利于农副产品发展加工业。
答案:4.B 5.B
(2013年佛山质检)读“我国东南某市辖区1978—2002年农业内部各业用地数量变化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知,用地面积增加数量最多的是( )
A.粮食种植 B.蔬菜种植 C.水果种植 D.水产养殖
8.导致该市辖区农业各业用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为( )
A.热量 B.土壤 C.城市化 D.生产技术
答案: 7.B 8.C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读图,完成9~10题。
9.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10.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9~10.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像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第9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以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第10题,功能相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而加强原有重化工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则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案:9.B 10.C
11.读下图,分析T地区10年间发生的变化是( )
A.纺织品产值降低 B.总人口减少
C.廉价劳动力流入 D.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5分)
12.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华之源,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陕西省简图”和“2010年陕西省工业生产总产值占比图”
材料二 洛川县位于陕北地区的南部,人均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由于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包装简陋,在市场上难以与国外品牌苹果竞争,常常出现滞销现象。2011年11月,中国陕西国际苹果节在洛川召开,签约苹果31万吨,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
(1)陕西省自南向北可以分为秦巴山地、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地形区。(4分)
(2)陕南地区属于________气候,因此陕西省粮食作物在分布上呈现出________的特点。(2分)
(3)2010年陕西省支柱性产业是____________,其合理的布局应该位于该省的____________地区。(2分)
(4)陕北西北部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请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5)洛川县立足县情,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强县建设。围绕建设苹果专业强县目标,请你从扩大生产和拓展市场两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解析: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第(1)题,可直接由图上信息得出。第(2)题,考查西气东输的原因——产销不平衡;结果:减轻了交通压力,压缩了煤炭市场。第(3)题,西北干旱,破坏地表植被,易形成土地荒漠化;东南地区降水多,地形起伏较大,破坏植被易导致水土流失。第(4)题,主要是从保护大气环境及全球变暖的全球诉求的角度思考。
答案:(1)福建 水(4分)
(2)不一致 陆路(铁路、公路) 水运 市场(需求量)(8分)
(3)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2分)
(4)天然气清洁,污染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我国节能减排的国际义务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任务)。(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重工业加快发展,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重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比较表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地区
东北三省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3年经济总量(万亿元)
23 798
11 335
13 094
12 957
61 184
(52.2%)
增速均值
14.8%
15.5%
12.2%
10.7%
9.1%
2003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6∶52.1∶41.9
4.9∶49.8∶45.3
10.0∶45.7∶44.3
12.8∶49.7∶37.5
2003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5.1∶54.6∶40.3
4.1∶52.4∶43.5
9.5∶47.2∶43.3
12.5∶50.4∶37.1
14.6:52.3∶33.1
(1)四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什么?(9分)
(2)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有哪些?(8分)
解析:本题考查广东珠三角产业转移原因及其影响。第(1)题,由材料二中的产业变化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第(2)题,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主要从比重变化的角度去写;第(3)题,由表格中工业化指标得出“后期”二字,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原因,实质是区位条件分析。第(4)题,粤东、粤西、粤北属产业转入地区,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1)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2分)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6分)
(3)后期。(1分)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改革开放政策;侨乡;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等。(8分)
(4)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