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一)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
1.金属钛对人体无毒且有惰性,能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在一起,有“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i和Ti原子中均含有22个质子
B.Ti和Ti为两种不同的钛单质
C.分别由Ti和Ti组成的金属钛单质物理性质相同
D.分别由Ti和Ti组成的金属钛单质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 Ti和Ti是钛元素的两种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分别由Ti和Ti组成的钛单质其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
【答案】 A
2.(2013·苏州高一质检)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则可说明( )
A.可能是同一元素 B.一定是同一元素
C.彼此之间一定是同位素 D.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解析】 微粒可以是原子、离子、分子等,如Ne、H2O、NH3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不是同一元素,故B、C错误,如Na、Na+核电荷数相等,核外电子数不等,所以D项错误。
【答案】 A
3.有aXn+和bYm-两种元素的简单离子,若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b=n+m
B.b-a=n+m
C.原子序数:Y>X
D.离子半径:Ym-【解析】 aXn+和bYm-两种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有:a-n=b+m,故A正确,B错误;X为金属,Y为非金属,X比Y多一个电子层,原子序数X>Y,C错误;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Ym->Xn+,D错误。
【答案】 A
4.A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6,B元素和A元素的原子次外层都有8个电子,BA2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则BA2是( )
A.MgF2 B.CaCl2
C.K2S D.Na2O
【答案】 B
5.元素的以下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
A.化合价 B.原子半径
C.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D.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不呈现周期性变化。
【答案】 D
6.A、B两元素为同一周期ⅡA族和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x+1 ②x+8 ③x+11 ④x+18 ⑤x+25
⑥x+32
A.①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若A、B为第2、3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之差为1,即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1;若A、B为第4、5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之差为11,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11;若A、B为第6、7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之差为25,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25。
【答案】 C
7.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周期表中的副族、Ⅷ族都是金属元素
B.周期表中的ⅡA族都是金属元素
C.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都位于短周期
D.周期表中的0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析】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左侧是金属元素(氢元素除外),右侧全是非金属元素,则ⅡA族和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而ⅦA族和0族元素全是非金属元素,其他族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由此可知A、B、D正确,C错误。
【答案】 C
8.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的是( )
A.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依次增强
【解析】 主要考查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Na、Mg、Al是同周期相邻的元素,最外层分别有1、2、3个电子,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其原子还原性依次减弱,离子氧化性依次增强,A正确;P、S、Cl的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增大,由于P、S、Cl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所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增强,故B正确;C、N、O是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半径应逐渐减小,故C错误;Na、K、Rb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依次增强,故D正确。
【答案】 C
9.有下列结论:①微粒半径:S2->Cl>S>F;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H2Se;③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④氧化性:Cl2>S>Se>Te;⑤酸性:H2SO4>HClO4>H2SeO4;⑥非金属性:F>Cl>S>Se。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④⑥ B.①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⑥
【解析】 微粒半径:S2->S>Cl>F,①错;得电子能力:F>Cl>S>Se,②对、⑥对;元素非金属性:Cl>Br>I>S,则离子的还原性:S2->I->Br->Cl-,③错;由得电子能力:Cl>S>Se知,酸性,HClO4>H2SO4>H2SeO4,⑤错;综合分析,②④⑥对,故选A。
【答案】 A
10.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下列表示R原子的符号中,正确的是( )
A.R B.R
C.R D.R
【解析】 R2+核外有a个电子,因此R原子核外有(a+2)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等均为a+2,其质量数为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即a+b+2。
【答案】 C
11.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
②砹(At)是ⅦA族元素,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HCl
③硒(S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④第2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均为酸性
⑤铊(Tl)与铝同主族,其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⑥第3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其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解析】 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氢化物稳定性应逐渐减弱,②错;第2周期中氮元素的氢化物NH3溶于水后,水溶液呈碱性,④错;ⅢA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铊应表现很强的金属性,所以只能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⑤错。
【答案】 B
12.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n2-1。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X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
B.X能与某些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
C.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
D.X可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盐
【解析】 X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则n可能为1、2、3;若n=1,最外层电子数为2n+1=3,不符合;若n=2,最外层电子数为2n+1=5,质子数为2n2-1=7,X为氮,不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能与某些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X可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盐KNO3;若n=3,最外层电子数为2n+1=7,质子数为2n2-1=17,X为氯,不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能与某些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X可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盐KClO3;2n+1和2n2-1肯定为奇数,所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13.(12分)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形成的某种微粒(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得知,n=________。
(1)该粒子若表示原子,则m的取值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2)该粒子若表示阳离子,则m的取值一定是________,M取值可能有________。
(3)该粒子若表示阴离子,则m的取值一定是________,M取值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只有K层排满时即n=2时,才排L层,此时m=1,2,3,4,5,6,7,8;(2)当为阳离子时,m=8,可考虑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3)当为阴离子时,m=8,可考虑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其中,第ⅣA族的元素不易形成简单离子)
【答案】 2 (1)1,2,3,4,5,6,7,8
(2)8 11,12,13 (3)8 7,8,9
14.(8分)(2011·海南高考改编)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X
Y
Z
W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Z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2)这些元素的氢化物中,水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XW2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解析】 由于第1周期只有2种元素,根据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Z只能是第3周期的元素,假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有2+8+x=3x,解得x=5,即Z为磷元素,据此可以判断出其他元素如表:
X(C)
Y(N)
Z(P)
W(S)
(1)磷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第ⅤA族。
(2)第ⅤA族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呈碱性,其碱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即NH3的碱性最强。
(3)XW2的化学式为CS2。
(4)氮元素最高价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为N2O5。
【答案】 (1)3 ⅤA (2)NH3 (3)CS2 (4)N2O5
15.(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部分,表中字母分别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一种核素核内有一个质子、一个中子,该核素的符号为________。
(2)b、c、d、f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c、d、e、h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b、f形成的化合物与d、f形成的化合物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d、f形成的化合物,可加入上述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后再过滤洗涤。
【答案】 (1)H (2)Al>Si>C>O
(3)HClO4>HNO3>H2CO3>H4SiO4(H2SiO3)
(4)H、Cl
16.(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方法(Ⅰ)
实验现象(Ⅱ)
1.钠与冷水反应
a.溶液变红色
2.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b.产生白烟
3.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与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且可以燃烧
4.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d.产生大量气泡、气体可以燃烧
5.向NaI溶液中加入溴水和CCl4
e.下层溶液变橙色
6.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镁与2 mol/L盐酸反应。
f.浮于水面,熔成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
7.蘸有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璃棒接近
g.下层溶液变紫色
8.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和CCl4
h.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物质
9.铝片与2 mol/L盐酸反应
i.生成淡黄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表(Ⅰ)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符合要求的答案在空格中(有几个填几个,不一定把空格填满)。
①探究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②探究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Ⅰ
Ⅱ
(2)实验结论(表示元素具体的强弱顺序):
金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表(Ⅰ)中实验方法9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表(Ⅱ)中实验现象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表中的实验内容和现象可知,探究的是第3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第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所以将对应的内容选出即可。
(2)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即: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下到上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方法9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6H+===2Al3++3H2↑。
(4)上表(Ⅱ)中实验现象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I-===I2+2Br-。
【答案】 (1)
①探究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②探究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Ⅰ
1
6
9
8
5
Ⅱ
f
c
d
e
g
(2)Na>Mg>Al Cl2>Br2>I2
(3)2Al+6H+===2Al3++3H2↑
(4)Br2+2I-===I2+2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