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人教版)
一、考点知识梳理
在2001年设置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以前,说明类文本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传统考题。近几年,各地将说明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轮流考查,并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些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自然科学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对于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题角度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在高考中,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深化句、总结句等)。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可用“抽取主干”法,再理清修饰、限制的附加成分,再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对内涵丰富的句子,应根据上下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它们要么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要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么承上启下,要么阐明主旨,它们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这类句子也是较好理解的。
高考考查的句子,常常是中心句、修辞句、例说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考查的重点是对文段中心句和修辞的理解。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比照材料辨别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根据信息加以推断;②根据文章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考查形式为:①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选择推断正确的项;②对文章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然后根据要求加以判断。
三、解题方法点拨
1.精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所谓“精读”是指对所读文段文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不能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先入为主,仓促应付。所谓“重要信息”,是指那些与说明对象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效能、用途、关系、数据等。所谓“句清段结”是指逐句逐段把握文字表面所涵盖的有效信息。
2.概括文章内容,宏观控制全局
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只能对所读文章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通过所标记的重要信息,概括出本文所说明的对象(事物或事理)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或原理是怎样的,文段是怎样说明的。如果不能正确地概括出上述内容,就再读一遍,直到从宏观上把握全篇为止。
3.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附近,特别是那些指代性词语的理解题更是如此。因此,及时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便于“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在确定该题在原文中的作答范围后,要注意抽取并运用该范围中的核心部分,缩小作答范围,作出本题的模糊答案。
4.阅读选项
拿已初步作出的模糊答案与选项中的答案比较,选取与答案相近的一项作为备选答案。
5.将所选答案的内容代入原文,进一步检验该答案与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应与否
凡是在原文中找到确凿根据的选项就是与原文一致的项,找不到根据者,就是与原文不一致的项。
科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阅读训练才能养成,急于求成,往往会事与愿违。——小说阅读
语文·必修5(人教版)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不刊之论:刊,削除。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除。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目不识丁:丁,简单的汉字。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功业即将取得成就之时突然失败了。
身体力行: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博闻强识:闻,学识。识,记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文过饰非:饰,遮掩。明知有过错而故意隐瞒掩饰。
方兴未艾:方,正当。艾,停止。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言归于好:言,句首助字,无意义。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
莫衷一是:衷,折中,决断。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莫逆之交:逆,抵触。非常要好的朋友。
否极泰来:否,坏运气。泰,好运气。坏运气到了尽头,好运气就会到来。
相形见绌:绌,不够,不足。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汗流浃背:浃,湿透。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不速之客:速,邀请。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百端待举:端,项目。许多事情都有待安排和进行,比喻事业处在初创阶段。
暴殄天物:殄,灭绝。任意糟蹋东西。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比喻仇恨极深。
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佛教用语,不接近亦不远离(指人际关系)。
一、识记字音
1.单音字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答案:mù jǐ sǔn lónɡ
轴线( ) 戗兽( ) 额枋( ) 轩楼( )
答案:zhóu qiànɡ é xuān
厢房( ) 水榭( ) 框架( ) 墁地( )
答案:xiānɡ xiè kuànɡ màn
柁墩( ) 椽子( ) 房檩( ) 切削( )
答案:tuó chuán lǐn xiāo
斗拱( ) 穹宇( )
答案:gǒng qióng
2.多音字
翘
答案:mán mái qiào qiáo
缀 厦
答案:zhuì chuò xià shà
角 槛
答案:jué jiǎo kǎn jiàn
空 曲
答案:kònɡ kōnɡ qū qǔ
应 量
答案:yìnɡ yīnɡ yìnɡ yīnɡ liánɡ liànɡ
3.形近字
答案:fánɡ fánɡ fǎnɡ wū shàn zhān
答案:cuì cuì cuì fù fú fú
二、解释词义
1.抱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2.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来事物更加美好。
3.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喜欢听,乐意看。
三、辨析近义词
1.累计;累积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累积:层层增加;积聚。累计:加起来计算;总计。
(1)项目周期内每项资源成本的图表( )。
答案:A
(2)科学家在过去十年内( )了相当多的证据。
答案:B
(3)参观者( )达六百万人。
答案:A
A.累计 B.累积
2.发现;发觉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答案:“发现”的事物可以是过去的或现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发觉”却用于现有的,具体的事物。“发现”有名词用法,如“石油的发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发觉”没有此用法。
(1)我( )这个工作枯燥无味。
答案:B
(2)我们马上( )彼此志同道合。
答案:A
(3)观察需尽可能不被人( )。
答案:B
A.发觉 B.发现
四、品读词句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一说法。也为后面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下一个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使读者更能直观的理解墙壁的作用。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多种体裁的文章相比,并将建筑划分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因为“命题不同”而产生的风格的不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抱厦(xià) 翘(qiào)起
翘(qiáo)首 言简意赅(ɡāi)
B.屋脊(jī) 帷(wéi)幕
埋(mán)怨 砖石墁(màn)地
C.接榫(shǔn) 点缀(zhuì)
辍(chuò)学 凤毛麟角(jiǎo)
D.哺(bǔ)育 门槛(kǎn)
穹(qiónɡ)窿 洗洗涮(shuàn)涮
解析:A项,抱厦shà;B项,屋脊jǐ;C项,接榫sǔn。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瞻。
B.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
C.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砘)总是逐渐加高的。
D.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泥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
解析:A项,屋瞻—屋檐;C项,柁砘—柁墩;D项,混泥土—混凝土。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写文章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因为一篇好文章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应该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反复________。
(2)本世纪以来,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膨胀,数量与美国相当,而质量却在下滑,这种情况受到有识之士的________。
(3)我们有非常好的疫苗________体系,一旦疫苗被举报有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会极其迅速地作出反应。
A.捉摸 诟骂 监测 B.捉摸 诟病 检测
C.琢磨 诟骂 检测 D.琢磨 诟病 监测
解析:①捉摸:动词,猜测,预料,揣测,多用于否定。琢磨:反复思索、考虑。强调反复思索的意思应该作“琢磨”。②诟骂: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诟病:指责。③检测:一系列完整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预处理、初始检测、条件试验、恢复和最后检测。重在于“检验、验证结果”。监测:监管并检测,重在于“监”,对装备、系统或其一部分的工作正常性进行实时监视而采取的任何在线测试手段。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150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解析:A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并不是说没有赞美一个词语。B项,“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来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造和革新,含贬义。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吻合。C项,“瑕瑜互见”是好坏都显示出来了的意思,与语境“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一致。D项,“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符合语境。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某种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利,首先把“知情权”放在权利的第一位,并且用“您”来称呼纳税人,这一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布匹面料制造商利用化学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大量蓝色、红色的轻薄梭织棉布投放市场,供那些生产预防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产品的厂家选用。
D.迪拜世界公司宣布暂停偿还部分债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反映一个问题,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容易导致金融危机。
解析:A项,搭配不当。“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应把“推重”改为“利用”。C项,不合逻辑。“预防”“免受”两词连用不当,应删去“预防”或“免受”。D项,结构混乱。应改成“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一个问题”或“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个问题”。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很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6.作者运用“大文章”或“小品”的比喻,其本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文章”的本体为宫殿、庙宇等;“小品”的本体为山亭、水榭、轩、楼等。
7.结合文本,“文法”“词汇”具体指的是建筑中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8.简要指出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
9.选文中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有哪些异同?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干 栏 居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徽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浙川下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居(相当于商代),主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梁与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榫和销钉榫等,较之巢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址中。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沿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绑扎构造。
(节选自《中华文化通志·建筑志·宫殿建筑》)
10.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室向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干栏居”不因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结构类型。
解析:题目要求表述“干栏居”,必须要抓取“干栏居”的特征类属,A项最恰当。B项表述的对象是“楼阁建筑”。C项表述的是“干栏居”的起名。D项表述的对象是“干栏居形制的建筑”。
答案:A
1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B.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最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由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宫室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解析:A项,原文是“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选项忽略了“现知”这一定语。B项,原文“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选项遗漏了“史前”这一信息点。C项,原文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选项“最为娴熟”表述错误。
答案:D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了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干栏居基本属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的“长屋”,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解析:“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原文无此信息,原文为“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
答案:D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词语运用方面分别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情景一 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 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 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①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家父”改为“令尊”。(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对方父亲应为“令尊”。)
②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久仰”改为“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③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鼻祖”改为“大家”。(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大家:著名的专家。)
14.根据下面一段介绍性文字,概括“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不超过35字。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二高一陈”早年受业于居廉、居巢。“二居”的绘画风格很传统,到了“二高一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无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大众化作品,用生机勃勃的新国画改观了中国画坛的缺乏生气的面貌。“二高一陈”曾在日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们几乎都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影响。他们的画作展出后,曾被“广东国画研究会”抨击为“国画叛徒”。他们坚持这种做法,同时运用撞水撞粉法、搓纸法、背后敷粉法等新的绘画技术,使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赋内涵,更具魅力,更令人瞩目。如高剑父的《松风水月图》参加中德美展,后被德国政府征集收藏于柏林博物院。岭南画派发展到今天,已是闻名遐迩,人才辈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革新绘画题材。②学习西方绘画技法。③发展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文苑撷英
梁思成:奈良的恩人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他写道:“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幅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日本1/10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梁思成也因此被日本的有识之士誉为“古都的恩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当初决定写建言书时内心是何等的纠结。他与当时的日本,除了有国恨,还有家仇——他有两个最亲的人死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中,而这却是没有一个日本人知道的事实。
在“一·二八”事件的抗战中,梁思成的弟弟、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梁思成的小舅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41年对日抗战中,作为空军的他,不幸被日军飞机击落身亡,年仅22岁。林徽因曾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流尽了眼泪。
多年后,当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应邀在日本演讲,当他提及自己的叔叔和舅舅都死于日军手中的这段往事时,台下一片寂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中。这也是奈良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恩人,曾被他们这般深深伤害过。
在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梁思成的意识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怀更是博大无私的。正是这种博大无私,让他放下了国恨家仇,让奈良躲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
来源:《羊城晚报》
?素材速递
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八位: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颁奖词】寸草春晖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事迹】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适用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必修5(人教版)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大师,抑或文学巨匠
刘易斯·托马斯的科学随笔,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他的头两本科学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和《水母与蜗牛》都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居然还获得过两个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一个是美国医师协会设立的“刘易斯·托马斯公众交流奖”,遗憾的是,该奖仅颁发过三届(1986-1988)就终止了。另一个则是由洛克菲勒大学设立的“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按照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诺贝尔奖得主威塞尔(T.N.Wiesel)的说法,该奖褒扬的是那些“架起科学和人文世界的桥梁的罕见个人——他们的话语和远见能向我们揭示科学的美学和哲学意义,除了提供新的信息,还告诉了我们诗歌和绘画之所以引人沉思乃至启迪的缘由”。由此,获得该奖的科学家也被人称为“诗人科学家”。在获奖者名单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中有诺贝尔奖得主马科斯·佩鲁茨、史蒂文·温伯格、詹姆斯·沃森,也有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社会生物学的创立者爱德华·威尔逊、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神经生物学家让-皮埃尔·尚热,还有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理查德·福提、亚伯拉罕·派斯等,真可谓星光熠熠。反观中国从事科学写作的人数之少,着实令人汗颜,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一、识记字音
1.单音字
霎时间( ) 梭子( ) 鳟鱼( ) 木屑( )
答案:shà suō zūn xiè
迄今( ) 苜蓿( ) 蜂窠( ) 毗邻( )
答案:qì mùxu kē pí
海滨( ) 筹划( ) 疏远( ) 蚁冢( )
答案:bīn chóu shū zhǒng
家畜( ) 鲱鱼( ) 乱窜( ) 真菌( )
答案:chù fēi cuàn jūn
阈值( ) 梗节( ) 触角( ) 迷惑( )
答案:yù gěng chù huò
黏菌( ) 蹩脚( )
答案:nián bié
2.多音字
角 畜
答案:jué jiǎo chù xù
模 当
答案:mó mú dàng dāng
3.形近字
答案:róng qì qì qì
答案:jí jí jī yī
二、解释词义
1.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2.苦口婆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4.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5.瞎猫碰到死老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侥幸有好的遭遇或意外收获。
三、辨析近义词
1.描写;描摹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描写: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摹:照着底样写或画;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答案:“描写”泛指用文字表现形象,对象可指人物事件、环境等,多用于文艺方面。“描摹”着重于“摹”,用语言文字依式摹写,对象多是人物形象、性格、情状、特性等。
(1)作者对人物的( )强而有力。
答案:B
(2)通过当时的绘画( )和追忆远去的江户时代。
答案:A
(3)品德之美乃美之大成,非图画所能( ),非初见所能窥视。
答案:A
A.描摹 B.描写
2.探索;摸索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答案:“探索”的对象多是科技方面的疑难问题,也指对一般事物的寻找,如“探索宇宙秘密”等。“摸索”,通过试探而了解,多指对真理、经验、途径等的寻求,如“在黑暗中摸索”。
(1)好奇心驱使他去( )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B
(2)我得在黑暗中( )着找电灯开关。
答案:A
(3)她开始在可能掉进珍珠的草丛里( )。
答案:A
A.摸索 B.探索
3.震动;振动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震动: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
(1)火车经过的时候,房子( )。
答案:B
(2)当你拉小提琴时,琴弦就( )。
答案:B
(3)某些风力发电机实验确实存在着( )噪声和无声问题。
答案:B
A.震动 B.振动
四、品读词句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巢(cáo)穴 拱券(xuàn)
蚁冢(zhǔ) 富丽堂皇(huánɡ)
B.谋(mú)算 迄 (qǐ)今
乱窜(chuàn) 蜂窠(kē)
C.毗(bǐ)邻 梗(ɡěnɡ)节
骚(sāo)动 依赖(lài)
D.细胞(bāo) 贮(chù)存
岛屿(yù) 微薄(báo)
解析:A项,巢cháo穴,蚁冢zhǒng;B项,谋móu算,迄qì今,乱窜cuàn;C项,毗pí邻;D项,贮zhù存,岛屿yǔ,微薄bó。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窠穴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解析:A项,窠穴—巢穴;清天白日—青天白日;B项,讫今为止—迄今为止;C项,筹画—筹划,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答案: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郭德纲最近可谓“背”到极点,不仅深陷“圈地”“打人”风波,连苦心经营的德云社也被迫宣布停业整顿。然而就在人们以为郭德纲的事业恐就此一蹶不振之时,郭德纲团队却展现了其不俗的危机公关能力。事出仅半个多月,郭德纲就大有缓过气来之势,曾一落千丈的公众形象也有了卷土重来的可能。
A.苦心经营 B.一蹶不振
C.一落千丈 D.卷土重来
解析:D项,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形象”不能说“卷土重来”。A项,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B项,一蹶不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C项,一落千丈: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解析:A项,“引领……水平”搭配不当,可把“引领”改为“提高”。B项,“满足”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加“需求”一词。C项,“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应改为“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并且将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5.从文段中提取要点,并概括文段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分析句子的层次,然后抽取主干,连缀而成。
答案:要点:单个蜜蜂是个体动物;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又像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的多边形晶体;分群时,像一个卵细胞分裂一样。主旨:蜜蜂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6.如何理解蜜蜂“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请根据文本选段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动物的组织”,因为单个蜜蜂离窠外出寻找花蜜时,它也不是独立的,它要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行动,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说蜜蜂“是细胞或细胞器”,因为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像细胞器;蜜蜂分群时,一半跟着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像一个卵子(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一样,因而像细胞。
7.分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的特点。
8.《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语言形象生动,选文部分也能体现这一特点。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加以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等。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为癌症“正名”
[美]大卫·洛佩克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你将作何感想?
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如果医生说的是“前列腺癌”,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4级的前列腺癌”。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
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很低,甚至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
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的由胸部X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
医生们在文中提到:“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除却过度治疗带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3倍。1971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当年的法案宣称,“癌症是当今美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而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个说法并没有改变。
2011年的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癌症是美国人最畏惧的疾病,对其担心的人占了41%,而担心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占31%,仅有8%的美国人最担心得心脏病,而实际上心脏病是美国人的首要死因。为何人们没有提出“向心脏病宣战”呢?
“癌症”是一个有冲击力的、让人胆战的名词,很多癌症确实很可怕,仅仅“癌症”这个词本身就会对人造成损害。
医学界正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在《对癌症的盲目恐惧之辩》一文中,小乔治·奎尔医生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癌症恐惧症”。奎尔写道:“如今,由于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奎尔的这篇文章早在1955年就发表于《生活》杂志。
直至最近,一个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才对整个医学界提出倡议,停止对某些病症使用“癌症”一词,并提议称之为IDLE,意为“上皮增生性病变”。这项提议的详细内容刚刚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提出这样的倡议。2011年,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份报告中,前列腺癌专家们建议:“由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有着乐观的预后,建议不再对此类病况使用‘癌症’这个令人焦虑的词。”
医学界终于对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认知提出的观点有所认识,那就是:我们往往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时常过度担心某些事情,而顾不上考虑这种担忧的依据。
是时候认真对待人们对疾病感知的方式了,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真实并严重的。如果医务工作者真心认为他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伤害”,他们就要意识到“癌症”这个词的危险,并且像对待身体的其他危害一样,来对待癌症带给人们的恐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第二人称“你”,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的亲切感。②使用设问手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0.概括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非心理方面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癌症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危害比病症本身的危害更大(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容易患上传染病等)。②对癌症的过度治疗和研究,耗费了巨额资金。③对癌症的过度诊断与治疗,使人们忽视了影响人们健康的真正威胁。
11.作者为什么要给“癌症”正名?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癌症”这个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而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这种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的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目前医学界己经认识到人们是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所以给癌症“正名”,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是适时和必要的。
三、语言运用
12.《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刊载的《男女生就业的比较与分析》一文,有一组对某大学法学专业男女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调查表的数据,分别填写下面分析的两个空白内容。
毕业生能接受的就业地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回家乡
偏远地区
其他
男(187人)
113
99
67
15
3
百分比
60
53
36
8
2
女(274人)
166
192
130
16
5
百分比
61
70
47
6
2
合计(461人)
279
291
197
31
8
百分比
60.5
63.1
42.7
6.7
1.7
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在被调查者中,(1)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数比例都高达到60%;略有差异的是对中小城市和回家乡的选择,愿意去中小城市工作的女生为70%,男生为53%;愿意“回家乡”的女生为47%,男生为36%。这表明(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女生和男生都将大城市作为主要选择对象。(2)女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大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多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回家乡就业。
13.仿照下面示例讲一个幽默故事。要求:画线的地点、动物要改换,对话的句式要相似。
示例:熊猫问超市门口站着的袋鼠:“怎么不进去啊?”
“保安不让,他们说商场规定要先存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知了问从机场安检门退回来的螳螂:“过不了关啊?”“安检员不给过,他们说禁止携带任何刀具登机。”
(示例二)鳄鱼问海关门口唉声叹气的金钱龟:“怎么又回来了?”“海关不让过,说是禁止携带包括古钱币在内的文物出境。”
(示例三)狐狸问课室门外徘徊的老虎:“不想上课啊?”“值日生不让,他说学校规定不能留指甲。”
?文苑撷英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会终于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样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素材速递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九位: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颁奖词】克明俊德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事迹】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做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适用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必修5(人教版)
第13课 宇宙的未来
一个懂得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霍 金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像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地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道:“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您失去太多了吗?”
霍金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一、识记字音
1.单音字
坍缩( ) 耶稣( ) 逾越( ) 告罄( )
答案:tān sū yú qìng
恍惚( ) 溢出( ) 关隘( ) 沮丧( )
答案:huǎnghū yì ài jǔ
膨胀( ) 拯救( ) 混沌( )
答案:zhàng zhěng hùndùn
模棱两可( ) 诘问( ) 臭名昭著( )
答案:léng jié zhāo
尴尬( ) 迄今( )
答案:gāngà qì
2.多音字
涨 丧
答案:zhǎng zhàng sàng sāng
创 屏
答案:chuàng chuāng píng bǐng
3.形近字
答案:zhuì duò zhuó zhuó
答案:xiè xiè yīn yīn yìn
二、解释词义
1.模棱两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作两种解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2.臭名昭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坏名声传得很远。
3.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4.不可逾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可超越。
5.感恩戴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激别人所给的恩德。
三、辨析近义词
1.预言;预报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预言:①动词,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②名词,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预报:先报告;预先告知;预报情况结果。
(1)她( ),他将和一位医生结婚。
答案:A
(2)据( ),今天夜里雨转雪。
答案:B
(3)您想知道是什么使我深信自己的( )终将实现?
答案:A
A.预言 B.预报
2.震荡;振荡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震荡:震动,动荡。在股市中指股价在某个区间内进行反复整理、上下波动。
振荡:在反应器中某空间位置上的浓度或(和)温度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1)他叫喊的回声( )着山谷。
答案:B
(2)粒子每运转一周都从电场( )中获取新的能量。
答案:A
(3)他们好像在那儿大声疾呼,叫空气都跟着( )。
答案:B
A.振荡 B.震荡
3.演算;验算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演算:按照一定原理或公式计算。演算:算题算好以后,再用另外的方法演算一边,检验已得出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
答案:二者都有“计算”的意思。“演算”主要用来指推演和计算;“验算”主要用来指再计算一下检验是否正确,主要运用逆运算。
(1)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方法研究( )。
答案:B
(2)用这个公式进行重复( ),就可以趋近于真正的温度场。
答案:A
(3)培养学生的( )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答案:B
A.演算 B.验算
4.收集;搜集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搜求寻找事物,然后使之聚集。
答案:“搜集”的对象一般是较隐蔽、不易得到的东西;“收集”的对象一般是不隐蔽的东西。
(1)他不辞辛劳地为我( )资料。
答案:A
(2)他( )硬币是作为一种业余癖好。
答案:B
(3)我用上午的时间尽力( )所需要的文件。
答案:A
A.搜集 B.收集
四、品读词句
1.“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2.“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后,并不是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坍缩(tān) 溢出(yì) 精神恍惚(huánɡ hū)
捍卫(hàn)
B.耶稣(yē) 拯救(zhēnɡ) 臭名昭著(zhāo)
感恩戴德(dài)
C.尴尬(ɡān ɡà) 崩溃(kuì) 模棱两可(mó lénɡ)
迄今为止(qí)
D.混沌(hùn dùn) 逾越(yú) 水涨(zhǎnɡ)船高
微不足道(wēi)
解析:A项,精神恍huǎnɡ惚;B项,拯zhěnɡ救;C项,迄qì今为止。
答案:D
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唯权”“唯尊”“唯上”等人治观念使农民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农民不信任法律最终也就导致了其法律信仰的________。
(2)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担负着公路桥梁修建和________的任务。
(3)________与问责制度能否杜绝矿难的发生?恐怕很难。在巨额的利润面前,欲望膨胀的人胆大包天,总是想方设法弄虚作假,不顾一切孤注一掷。
A.缺失 养护 惩戒 B.缺乏 养护 惩罚
C.缺乏 维护 惩戒 D.缺失 维护 惩罚
解析:(1)缺乏:指没有或不够,语义侧重在“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缺失:指丢失、散失,语义侧重在“应该具有而失去”。(2)维护:维持并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利益、团结等;养护:保养护理,包括进行管理、修理,多用于具体事物,如使建筑物、机器等维持良好状态。(3)惩戒:给予处罚来使人警戒,语义侧重在“告诫”;惩罚:处罚、惩治,语义侧重在“给予处分或依法惩治”。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当前,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量的消费方式是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B.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C.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它们而言毫不足怪。
D.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解析:D项,杳无音讯:指远得不见踪影。此处应改为“无声无息”。A项,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B项,深不可测:此处比喻道理、含义异常深奥。C项,毫不足怪: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删去“盖的”;B项,语序不当,应将“如果”放在句首,“和”改成“或”;D项,句式杂糅,末句应改为“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
答案:C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代的末日预言者为了避免尴尬,不为世界的末日设定日期。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跌。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B.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也在世界末日带不走什么的话
C.假定在世界末日你什么也不带走的话,为何会使人在世界的终结日愿意用股票来换钱
D.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也带不走什么的话,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作答,根据“使我百思不解”判断,下文由“思”的问题引出,排除C项和D项;B项,“假定你也在……”的“也”字上文无类比项,排除B项。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都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6.“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句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动地说明了“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的道理。
7.“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与第二段中哪个内容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很难准确作出比五天更长远的天气预报。
8.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
9.作者为什么说“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状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仍不能利用它们去预测未来。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史蒂芬·霍金
①《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销量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也许阅读过它的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科学成分,但它却毫无疑问地重新激起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史蒂芬·霍金把他的书之大受欢迎归结为两个因素:一、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好奇;二、公众总是寻找英雄。霍金显然满足了这两种愿望。
②8岁时霍金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名人写的精彩读物,喜欢讨论名人的事迹。比作业更重要的是他的英语填字游戏。他甚至和伙伴制造了一台逻辑单选计算机。同样,17岁的霍金在牛津大学学习时,他的兴趣是成为8人龙舟队的无畏舵手。但是广泛的兴趣并没有妨碍他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
③21岁的时候,霍金被疾病禁锢在轮椅上。他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病,当时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半。可怕的疾病使他的自由行动只能体现在几个手指上。他骨瘦如柴地躺在电动轮椅上,每次都要非常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他还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失声之后,他就只能借助电脑和语言合成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阅读文献时,他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推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在与疾病抗争的同时,霍金开始沉入对世界的思索:“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经过不懈的奋斗,霍金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同时,经年累月,他粉碎了医生的预言,这个被医生断言即将死亡的病人不仅一直活了下来,甚至成立了家庭,并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人们不得不对霍金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④然而,霍金的体力勇敢尚不及他的脑力勇气。对于爱因斯坦关于宇宙创生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注]”,霍金的回答是:“爱因斯坦错了,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有时候在看不见骰子的地方掷骰子。”霍金向爱因斯坦这位前辈伟人的相对论迈出批判的第一步。还有谁有胆量向爱因斯坦发起挑战?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在所谓“大爆炸奇点”面前失效,因此将量子力学引入对宇宙诞生的探索,最终得到宇宙无始无终的结论,并创造出“虚时间”这一概念……
(材料来源:《史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潘涛编译,有大量删改)
注:骰(tóu)子:一种游戏用具或赌具,形状为小立方体,六面分别刻有一至六个染有不同颜色的凹点,以投掷者所得点数决定胜负。
10.霍金把他的书之大受欢迎归结为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公众总是寻找英雄”。仔细阅读文章,请从霍金的经历与成就的角度,说说公众为什么把霍金视为“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霍金21岁的时候就被确诊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病,丧失了行动和语言功能,但是他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终于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他的《时间简史》畅销世界,激起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所以他是公众心目中的英雄。
11.“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是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驱动轮椅阅读摊平在大办公桌上的文献时的艰难情状;二是生动地写出了霍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精神面貌。
12.文中表现了霍金哪些可贵的科学品质?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拥有广泛的知识兴趣,勇于面对艰难坎坷,乐于科学探究,敢于向权威挑战等。
三、语言运用
1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黑洞”下定义。
①黑洞是一种暗天体
②它的前身是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
③这种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留下了一个致密的恒星核
④黑洞就是这个致密恒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大致步骤是:首先确定长句的主干成分,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相关信息插入到相应的位置作为附加成分,同时要增删个别词语,使整个句子通顺流畅。
答案:(示例一)黑洞是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留下的致密恒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而形成的一种暗天体。
(示例二)一种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留下的致密恒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而形成的暗天体叫黑洞。
1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上文“身体禁锢”对应④的“思维遨游”;再通过“寻求→发现→震动”的顺序,依次排列出后面三句的顺序为①③②。
答案:④①③②
?文苑撷英
真有外星人么?
方舟子(青年学者):所谓的“外星人绑架案”无非是两种情形:梦幻和撒谎。对于第一种情形,国外研究者做过研究,刺激大脑某个功能区,即可产生见到“外星人”的幻觉。
何祚庥(院士):如果说飞碟和外星人真的光临过地球,那为什么在地球上至今找不到非常确切的外星人和飞碟的痕迹,也找不到任何曾经真正亲眼所见的证人。至于那些有关于UFO的故事,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王绶(院士):生命的电磁波是非常微弱的,但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那么作为一种有高等智慧的生命,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些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比如说,飞碟。可是,这三十多台望远镜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试图确定宇宙中相关的电磁波,但至今都没有任何发现。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在几百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地球和外星球的距离那么遥远,很难想象,外星人坐着飞碟,用几千年,甚至上亿年飞到地球,这时恰巧人类出现了,并且正好是处于现代文明。
司马南(客座研究员):我欣赏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先生有一本专讲这个问题的书——《来自天空的神话》,点出了那些对UFO狂热痴迷的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他指出,这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那个不明飞行物不在天上,而在人们的心里。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我所认识的那些UFO的痴迷者,他们在精神上的偏门追求与快感获取确实异于常人。我从不怀疑UFO爱好者的真诚和感情,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UFO的客观存在这是事实。根本原因是那些UFO痴迷者所提供的所谓证据,都不具备证据资格,从根本上就缺少科学证据所必须具备的可检验性、可重复性。所以,言语生动的主观臆想,含糊其辞的个人经验,花里胡哨的大量材料,都无法得到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同。
(来源:重庆晨报)
?素材速递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十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颁奖词】松筠之节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事迹】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适用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