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第1单元(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第1单元(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2 09:14:05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一单元
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栏目链接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情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对其加工定型。《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水浒传》中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刺客,无辜地被刺配沧州。在路上,陆虞候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陆虞候又贿买了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得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便是节选部分的情节。后来林冲辗转到了梁山。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刻画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形象。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叫做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只有认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描写的方法可以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四类;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四、相关链接
栏目链接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和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的阶段,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栏目链接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作品细致地描绘了林冲思想性格变化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林冲无辜受害,被发配到沧州,远离了京都,高俅、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了林冲了什么样的性格?三、文本探究答: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并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反抗意识。但是当“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刚刚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息事宁人、安分软弱又占了上风。 栏目链接2.陆谦等人对林冲的迫害从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答: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的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薄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径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思想。 栏目链接3.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答:草料场起火后,林冲在山神庙里听见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 栏目链接4.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答: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 栏目链接1.精彩的环境描写。
“雪”是文中着重描写的环境。林冲刚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矛盾冲突的浪头也渐渐涌起;到林冲买酒时,“那雪正下得紧”了;手刃仇人时,“那雪下得更猛”。这些描写不但渲染了气氛,也为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因此对大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出色的细节描写。
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闪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忠于职守、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暗示了是他人放火杀人,为后文作铺垫,使文章前后照应。 栏目链接林冲的形象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试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他善良正直,有济危扶贫的侠肝义胆,同时又疾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侠义。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体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五、重点突破
栏目链接第二,他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文章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点: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表现林冲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性格。 栏目链接第三,细心、做事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栏目链接总之,林冲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经过犹豫、彷徨,最终走上反抗的道路,也反映了他性格内在的矛盾冲突。林冲的人物形象丰满可信,小说的主题也更具有深刻性。 栏目链接课件23张PPT。第一单元
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栏目链接1?学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契诃夫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万卡》《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 《樱桃园》等。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套子既指有形的套子,还指无形的套子(害怕变革、顽固保守、腐朽反动的思想)。别里科夫把自己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又处处用种种套子去套别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惧怕变革,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对沙皇专制起着助纣为虐的作用。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这时俄国已经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手段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1.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貌”。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指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60多年时间里,文学史上相继出现的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四、相关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这篇小说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揭露了他顽固维护旧社会制度、旧生活,反对生活中的发展变化的可笑面目,讽刺了19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卫道士们,明确表明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深刻地指出只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和新生。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1.小说怎样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三、文本探究答: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棉大衣、黑眼镜等。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栏目链接2.“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影响?答: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如反对同事骑车交游,他怕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他胆小、多疑、封闭、守旧,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着现行的秩序。 栏目链接3.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成了吗,为什么?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两件事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后,又恰巧被华连卡看到,后者还大笑了三声,别里科夫的婚事乃至性命就在华连夫的笑声中结束了。
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一推一笑,一滚一死展现了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栏目链接4.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答: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栏目链接5.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答: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栏目链接1.充满夸张、讽刺的语言。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描写套中人的外貌,极尽夸张之能事:“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老是把它(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如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含蓄的对比突出了语言的讽刺效果。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入木三分,加大了暴露和批判的力度。 栏目链接2.成功的细节描写。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套子式的论调,来表现他依附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跌下时的细节,“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栏目链接1.为什么这个“小人物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五、重点突破
答:别里科夫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在他的背后,隐藏着沙皇的全部国家机器,以及来自于给他提供套子的沙皇政权和专制制度。 栏目链接2.柯瓦连科姐弟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栏目链接3.别里科夫的死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这块土壤没有被推翻,就会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真正自由快活。 栏目链接课件20张PPT。第一单元
第3课 边  城 栏目链接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3?欣赏作者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图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的乡土文学风格,陶冶审美情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的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誓要娶翠翠为妻。天保为成全弟弟,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去世后,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边城》写成于1934年4月。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湘西地域小说。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四、相关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作者通过描写湘西秀丽风光、淳朴民风以及翠翠、爷爷、天保、傩送等人的人性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痛心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遭受到的破坏,面对到处充溢着物欲的庸俗浅薄的现实,作者在作品中极力讴歌传统美德,表达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赞美,对淳朴善良、诚笃无欺的古风的回味与向往。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1.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历来为人称赞,试分析节选的部分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三、文本探究答: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打火把的人送翠翠回家说到二老时,翠翠“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她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栏目链接2.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答: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过年,描写了赛龙舟、捉鸭子、舞龙、耍狮子等风俗;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要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封”。这些习俗“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栏目链接3.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答:作者极力描写边城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用边城人们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把“人性美”与“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健康诚实的赞颂。 栏目链接1.诗情画意的风习描写。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水彩画。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以自然之美德表现人的心灵之美。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巧妙的情节设置。
作者没有刻意地安排情节,在叙述中前设伏笔,后置照应,使故事情节衔接自然,连贯流畅。第3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4章则具体描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发生的事情;第5章则照应第4章,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6章写爷爷和翠翠,则照应了前两章。 栏目链接1.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征。他这类作品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成分呢?阅读《边城》全文,试以翠翠为例,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五、重点突破
栏目链接答:翠翠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又为外公担忧起来。她情窦初开,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对爱执着追求。
翠翠又是孤寂的。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总之,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她爱祖父,也爱自然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纯洁、天真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栏目链接2.《边城》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心灵都是美的,为什么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却是悲剧的结局?这与作家的写作愿望相符吗?答: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从而引起人们“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因此,《边城》使人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又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作者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挥赶不去的阴湿与愁苦。沈从文想为我们的民族寻找出一条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然而却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痛苦,感到寂寞,感到前途的无测。他的这种心绪投射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就产生了老船夫的“一切要来的都得来”的无奈。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