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三单元
第10课 谈中国诗 栏目链接1?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3?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 本文文题为“谈中国诗”,作者在文中主要谈了中国诗的如下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讲究含蓄蕴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最后谈了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开宗明义: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作者列举中外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多个角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文章在后半部分还申明了本次演讲中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的原因。具体概括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1.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四、相关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本文作者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三、文本探究答: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栏目链接答: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很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同时,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中国诗里也有西方诗歌的品质特征。 栏目链接2.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答: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但作者不只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涉猎广泛。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栏目链接答: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而是艺术的高雅的谈笑风生,充满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 栏目链接1.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如。开头先亮出“中国诗”的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整体印象出发谈论,指出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站在比较文学立场上的。
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得知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进而延引至诗歌之起源与发展来谈。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接着谈及中外诗歌的区别,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娓娓道来,环环紧扣。最后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在这一点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幽默而睿智。
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个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运用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他使比喻这一常见惯闻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栏目链接作者在行文构思有何妙处?五、重点突破
答:首先,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歌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栏目链接 其次,全文每一个论述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栏目链接课件26张PPT。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栏目链接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
解放后,他一直在北大当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革”期间,他还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 “咬文嚼字”,本指过分推敲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缠,而不领会其精神实质,含有贬义。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即提倡遣词造句“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求做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使之“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他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文章旁征博引,摭拾古今“咬文”佳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好思想和感情。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错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旃馇毙聪铝苏馄?恼拢?赋觯“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四、相关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本文是一篇教人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随笔。作者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赋予新的含义,让我们明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三、文本探究答: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可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因此,“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才有希望逐步提高。 栏目链接2.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说明。答:(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作者列举了如下例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栏目链接答:前三个,“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若将“是”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作者认为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文字与情感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发生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作者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栏目链接答:(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 通过这个例子,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4)第四个例子。“烟”的联想及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者指出“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作者通过这一则例子说明,咬文嚼字要运用联想,发掘联想义。 栏目链接答:(5)第五个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作者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强调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栏目链接3.本文是怎样举例讲理,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答:文中主体部分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针对实例分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让读者明白了什么叫“咬文嚼字”及怎样“咬文嚼字”,即嚼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 栏目链接4.本文内容丰富,作者是怎样使结构清晰、严谨的?答:文章举例很多,但多而有序,多而有纲。紧扣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主旨来写。大结构采用分总式,主体的两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式的。在讲清了不同文字意味不同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才能出新意,解决了“为什么咬文嚼字”和“怎样咬文嚼字”的问题。 栏目链接5.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篇课文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答: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的例子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栏目链接1.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本文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作者首先在文章开头列举四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
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议论性的文章不举例说明道理,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同样的,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如为了说明文章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栏目链接3.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作者还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正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 栏目链接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五、重点突破
答: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所以,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品味语言文字,把握其思想情感。 栏目链接2.我们能从文中学会哪些品味语言的方法?答:(1)品味语言要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强烈的情感”;而从“视之,石也”四字中,品出“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独到性和启发性。
(2)品味语言要能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如“推敲”一例,“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而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讲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我们品味语言须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栏目链接答:(3)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也要努力创新。正如作者所说:“‘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我们应该学习不用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遇事朝深层次去思考的方法。 栏目链接课件20张PPT。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栏目链接(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体诗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才可以把握文意。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三、文本探究答:本文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发了诗人们,“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是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东西,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用“木叶”“落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和用“落木”的不同,指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栏目链接作者从“木”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木”字的根本原因。一是“木”比“树”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二是“木”更能体现诗歌的“暗示性”,“木”不会使人联想到“叶”,而“树”易使人联想到“叶”,“木”字更具有“普遍的性格”,更体现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栏目链接2.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的意味的?答: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
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栏目链接1.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本文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容和外部语言。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2.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
读者已经明白了“木叶”是艺术创造,但是“木叶”与“树叶”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作者接着明确提出“木叶”与“树叶”的差异在一“木”字,要在“木”字上下功夫。由适合用“木”字的情境,引出“木”的艺术特征,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栏目链接1.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在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请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五、重点突破
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栏目链接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何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你以为如何?答:作者把标题定为“说‘木叶’”,以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展开,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又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易于广大读者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栏目链接3.文章是怎样做到结构清晰的?答:文章题目为“说‘木叶’”,说得有序,说得透彻。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如第一自然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用屈原《九歌》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二自然段“‘木叶’是什么呢?”,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木叶”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之后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