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0 11: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某废旧干电池内有二氧化锰、炭黑、氯化锌、氯化铵等物质。某实验小组回收并利用其中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氧气。下列实验操作和装置中,错误的是( )
A.溶解
B.过滤
C.装药品
D.制氧气
201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60周年纪念日,登山队员登山时携带的贮气瓶主要是利用瓶中的(  )
A.氮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可用于灭火
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可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硬水和软水
D.海洋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存在海水污染问题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某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物质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如图所示,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连接装置后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红磷要足量
C.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胶塞
D.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止水夹
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现象不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实验
实验现象 热水中未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 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紫色石蕊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化 向左推注射器活 塞;松手后活塞基本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 装置的气密性良 好
A.A B.B C.C D.D
科学家们使用特殊的催化剂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催化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了甲烷(CH4),下列说法中错误是(  )
A.该反应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B.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C.该反应是一个化合反应
D.二氧化钛在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
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了32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碳元素质量分数为85.7%
D.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6:1:8
小明同学从2H2+O2 2H2O中获得以下信息: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④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水;⑤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子.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油锅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清除可燃物 D.防止食用油溅出
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C.人吸入氧,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 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蜥蜴肺的功能比青蛙更   ,不再依靠   辅助呼吸.蜥蜴的体温仍不   ,也属于   动物.
某校学生小妍在实验操作考试中,抽到的题目是:氧气的制取。提供的实验试剂有氯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木炭、铁丝、火柴。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图甲中的 a~g。
(1)根据提供的器材和试剂,小妍进行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小妍在操作过程中按如上图乙连接了发生装置,被监考老师扣了分数,则她被扣分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选填正放或倒放)。
如图甲,植物能将太阳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图乙为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低碳生活新技术,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   作用。
 
如图表示了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按示例填空:
示例:A部分: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例: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1)B部分:   例:   
(2)C部分:   例:   .
习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会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小滨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骤如下:
①将装置放置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上,右盘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②取下装置,然后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
③充分反应后,将装置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   ,观察到装置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2)在步骤③中小滨发现天平不平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天平不平衡,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对比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为两个探究实验的改进装置,请回答问题:
(1)图A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干燥的”或“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通过对比可说明CO2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而湿润的紫色石蕊   
(2)通过对比图B所示实验,加入H2O2溶液后,看到左侧试管比右侧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此外还可观察到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   .说明MnO2对此反应的催化效果比水泥好.有同学认为B实验设计不合理,需要改进:   二氧化锰和水泥块的状态不同.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燃烧散煤有大量SO2产生,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减少空气污染,青岛市已颁布地方法规,规定在市区内禁止燃用散煤,推广使用型煤.
(1)制作型煤时,要在煤中加入适量熟石灰,以消除燃煤时二氧化硫的污染.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
(2)除上述方法外,请举出两例你所了解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或措施:①________;②________.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10g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50g,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55.6g.(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生成CO2的质量为多少?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三单元检测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B
【解析】
【详解】
A.溶解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正确;
B、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
C、装入固体药品,应斜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正确;
D、过氧化氢制氧气要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正确。
故答案为:B。
C
【解析】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人呼吸得到氧气越困难,人会因为缺氧而出现高原反应。
【解答】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山上空气极其稀薄,登山队员登山时往往携带含有氧气的气瓶,以提供人的正常呼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A
【解析】A.水能用于灭火,正确;
B、淡水资源不足,要注意节约用水,错误;
C、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错误;
D、海洋的自净能力有限,存在海水污染的问题,错误;
故选A.
根据已有的水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硬水和软水鉴别使用的是肥皂水,据此解答.
【答案】B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解答】A二氧化碳除了动植物的呼吸产生外,一些含碳可燃物的燃烧也会产生,所以A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它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从而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B符合题意。
C
物体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被天敌捕食而转变成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燃烧、微生物的分解而转变成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地球的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而且大气是循环的,所以即使
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也不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故答案为:B
C
【解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D
【解析】1.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2.为了使氧气完全反应,红磷要足量;
3.为了防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外逸,点燃红磷后应该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红磷熄灭后,应该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解答】A.连接装置后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该选项做法正确;
B、为了保证顺利完成实验,红磷要足量,该选项做法正确;
C、为了使实验更准确,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该选项做法正确;
D、如果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止水夹,因为这时温度较高,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该选项做法错误。
故答案为:D
C
【解析】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论,哪组中二者不一致,哪组就是正确选项。
A.热水中的白磷已经具备两个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由于没有接触氧气而不能燃烧,后来通入氧气后立即燃烧,这充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A不合题意;
B.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蜡烛肯定被二氧化碳包围,且二氧化碳先到达底部再累积后高度增大,这充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不能使石蕊变红,使它变色的是它与水生成的碳酸,故C符合题意;
D.封闭气体受到外界压力时,它的体积会减小,压强会增大。当撤去外力时,由于注射器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活塞肯定向外移动恢复到原来位置,这说明气密性良好,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C
【解析】(1)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如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这一定律。
(2)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 1个分子,以及组成分子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
(3)我们把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
(4)在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只起改变 ( 加速 ) 反应速度的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
A.纳米管催化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结果得到了甲烷,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从化学原理上讲,这一反应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转变成甲烷及其他碳氢化合物,不是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二氧化钛是催化剂,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D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某物质的质量=44g+18g-32g=30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44g×12/44=12g;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18g×2/18=2g;12g+2g<30g,因此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g:2g:16g=6:1:8;碳元素质量分数=12/30×100%=40%.故选D
本考点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抓住要点:六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变.还要注意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B
【解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解:由2H2+O2 2H2O,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可读作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后生成36份质量的水;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故①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B.
B
【解析】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注意改变温度时不是改变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性质不能改变。
油锅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是因为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使火熄灭;
故答案为:B。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首先明确呼吸作用概念.
解:动植物和人以及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选A
A
【解析】实验目的是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验证就是进一步确定其存在的,所以就是知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没有得到对应的现象可能是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导致取样中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有关。
实验目的是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验证就是进一步确定其存在的,所以就是知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没有得到对应的现象可能是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导致取样中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有关。所以当没有明显现象时需要继续鼓入空气进行实验即增大样本的数量。
故答案为:A
C
【解析】根据装置的特点及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分析。
A.CO2可溶于水,只是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如达到饱和就不会在溶于水了.所以用排水法也能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不能收集到一瓶CO2,二氧化碳比水的密度小,当气体从b进入集气瓶,然后又从c逸出 ,不符合题意;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水小,从c进入集气瓶内形成气压。把水从b排出,符合题意;
D、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没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长颈漏斗的底端跑掉,所以收集不到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强;皮肤;恒定;变温
【解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由于产的卵是带有硬壳的羊膜卵,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
解:蜥蜴属于爬行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蜥蜴肺的功能比青蛙更强,只靠肺呼吸,不再依靠皮肤辅助呼吸.
蜥蜴的体温仍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强;皮肤;恒定;变温.
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正放
【详解】
(1)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缺少酒精灯,根据提供的器材和试剂,小妍进行实验室制氧气,采用的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图乙装置中的明显错误为是长颈漏斗的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
光合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植物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光合
(1)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碳+氧气 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2)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
【解析】由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图,结合题意:A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则C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B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由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图,由题意:A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则C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B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1)B部分,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如碳+氧气 二氧化碳(合理即可).(2)C部分,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如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碳+氧气 二氧化碳(合理即可);(2)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合理即可).
(1)光合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海洋酸化;CO2+3H2 CH3OH+H2O
【解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这一措施,能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如果海水中的碳酸含量增加时,能使海洋的表面水体酸性增强,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故答案为:(1)光合(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海洋酸化;CO2+3H2 CH3OH+H2O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并振荡;有气泡产生
(2)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充满气球,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
(3)A
【解析】(1)振荡可以促进反应及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
(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气球的体积增大,它受到的浮力增大,那么锥形瓶对托盘的压力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并振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2)在步骤中小滨发现天平不平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充满气球,导致向上的浮力增大;
(3)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缓冲气压,故A正确;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只是影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而不影响物质的总质量,因此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C错误。
故选A.
(1)湿润的;水+二氧化碳=碳酸;变红
(2)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把水泥块改成水泥粉末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分析;(2)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实验设计的不合理及气压的变化分析现象.
解:(1)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故填:湿润的;水+二氧化碳=碳酸;变红;(2)反应产生氧气,试管内的气压变大,因此会观察到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本实验没有选择相同状态的催化剂;故填: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二氧化锰和水泥块的状态不同.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2)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工厂废气先处理后排放.
(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0g+10g﹣55.6g=4.4g
答: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2)解: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 CaCl2+H2O+ CO2↑
100 111 44
x y 4.4g
解得:x=10g y=11.1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0%=100%
答: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
(3)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9.96%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96%
【解析】(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只放出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使反应前后质量出现差异,因此,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可由反应前后质量差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2)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碳酸钙质量与样品的质量比可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