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二课件:第2章 第2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二课件:第2章 第2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8-02 11:28:20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学流程设计演示结束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化学反应快慢 反应物浓度 生成物浓度 1.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分析:在甲、乙两容器内都进行A→B的反应,甲中A平均每分钟减少4 mol,乙中A平均每分钟减少2 mol,甲中的反应比乙中的反应快吗?
【提示】 不一定。因为两容器的容积不确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物质本身的性质 提高降低提高降低提高提高降低越快 溶剂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否适用于所有反应?
【提示】 否。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浓度随压强的改变而变化不大,所以压强对固体和液体间进行的反应影响很小。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注意问题 【问题导思】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应注意哪些问题?对外界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正确理解 【问题导思】 
①增加任何一种反应物的用量,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吗?
②对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特点有哪些?1.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
A.增大反应物的量   B.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若反应物为固态或纯液态,增加反应物的量,不影响反应速率,增大压强也不影响反应速率。温度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且与反应物状态无关,其中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所以答案为C。
【答案】 C2.下列条件下的反应,放出氢气最快的是(  )【解析】 铜与硫酸不反应;镁与硝酸产生一氧化氮,不产生氢气;铝比铁活泼,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时,铝反应快。
【答案】 B【解析】 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则O2的浓度减小了0.2 mol/L,v(O2)=Δc(O2)/Δt,Δt=Δc(O2)/v(O2)=0.2 mol·L-1/0.04 mol·(L·s)-1=5 s。
【答案】 C【解析】 记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 (1)加快 (2)加快 (3)减慢 (4)加快
(5)不变 (6)加快 课时作业(九)课件6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学流程设计演示结束可逆反应 相同 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 不可能全部 1.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提示】 根据在相同条件下,反应从左到右进行的同时是否也在从右到左进行,将化学反应分成了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或者根据反应是否能进行完全判断:足够长时间后仍有反应物存在,则为可逆反应,反之为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等 动态平衡 混合物颜色变浅 混合物颜色变深 被破坏 破坏 新的化学平衡 温度 反应物浓度 压强 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都相同吗?
【提示】 不一定。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化学平衡的概念、建立过程和特征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问题导思】 
①化学平衡状态的直接标志是什么?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间接标志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解析】 由于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同时进行,且永远不能进行到底,故当加入一定量的18O2后,会生成S18O3,同时S18O3会分解生成S18O2和18O2。所以足够长时间后,18O原子应存在于SO2、O2和SO3中。
【答案】 DC.一定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则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某一时刻之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平衡时SO2、O2、SO3的分子数之比不再改变
【解析】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到达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并没停止,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已。
【答案】 B【解析】 因为此反应中各成分均为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无论反应是否达到限度,压强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故A、B项不正确;消耗I2与生成HI的方向均为正反应方向,D项不能证明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故不正确。
【答案】 C【解析】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必然消耗2n mol NO2,这是v(正),同时生成2n mol NO2,这是v(逆),v(正)=v(逆),反应达平衡,①对;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必然同时生成2n mol NO,都是v(正),②错;混合气体颜色不变,说明NO2浓度不变,③对;④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 A课时作业(十)